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劳动合同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劳动合同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合同法》的力度,增强守法意识和履约意识;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强化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以及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建
立直属中央的劳动监察组织,实行定期巡查和不定期抽查;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并对法律中其他不完善的地方进行补
充和修改。
[关键词] 《劳动合同法》;实施;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D922.52
[文献标识码] B
[摘 要] 《劳动合同法》作为我国规范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法律,对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
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起到重要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很难真正实现,劳
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救济途径难以见效,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不够规范。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加大宣传贯彻《劳动
第 2012 年第 2 期 (总第 391 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文章编号] 1009- 6043(2012)02- 0126- 03
我国《劳动合同法》实施 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No.2,2012 Total No.391
陈艳
(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肇庆 526020)
1995 年 1 月 1 日起《劳动法》施行,《劳动法》总结了 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实践经验,借鉴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 明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劳动法》 的施行,使广大劳动者有了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切身权 益,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劳动 法》制定颁布时,我国刚进入市场经济初期,社会保障体 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劳动关系调整方式正由行政管理 向依法调整转变。《劳动法》的立法依据还是计划经济下 的劳动关系调整准则,对市场经济下出现的问题缺乏处 理经验。在这种背景下,《劳动法》对社会保障、促进就业、 企业工资的规定比较原则、简略,对劳动关系的规范比较 单一,对法律责任设定较轻。随着我国政治、经济迅速发 展,《劳动法》日益显现出严重滞后于现实需要的弊端。另 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成功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更深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结构调 整和经济转型正在进行;城乡协调发展日益迫切,农民进 城就业规模不断变大,由此影响到经济成份、就业方式、 用工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劳动关系越来越复杂,维护劳动 者权益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
3.事实劳动关系下劳动者难以承担举证责任。因为 劳动争议被当做民事案件审理,举证责任也要按照民事 诉讼“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来分配。在劳动诉讼中,因 物证一般为用人单位掌握(如考勤记录、加班加点手续、 工资发放凭证等),劳动者不能举证。虽然在《调解仲裁 法》 中有提到:“……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 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 应当承担不利后果。”但在实际当中很难操作。再者,由于 劳动争议案件诉讼主体的相对特殊性,劳动法律关系除 了具有一般民事法律的平等性外,还具有隶属性、依附性 的特征。因此,有些国家设立专门的劳动法院或者劳动法 庭来审理劳动案件,在举证责任和诉讼费用上都明显体 现出保护劳动者的倾向。因为劳动者在用人单位中处于 被动服从的地位,当其利益受侵害时,很难取得相关证 据,使其在申诉中处于劣势而难以胜诉,特别在用人单位 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劳动者取证更难。
在此背景下,我国出台了《劳动合同法》,并于 2008 年 1 月 1 日起开始施行。制定《劳动合同法》,是我国调整
劳动关系的必然,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同样也是我国 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需要。
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 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很难真正实现 《劳动合同法法》第三条:“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 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也就 是说,在订立劳动合同之前,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地 位是完全平等的,二者可以自由协商劳动合同的内容。但 在现实中,很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往往 是使用格式化合同,而作为合同另一方当事人的劳动者 很少有或根本没有修改权。劳动者往往只有缔约或不缔 约的选择自由。这种局面实际上是与“平等自愿”、“协商 一致”的原则不相符的。产生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 点:一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地位不平等,用人单位具有 劳动者无法比较的优势地位。二是用人单位为减少订约 成本和增进效率,而简化缔约程序。 (二)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救济途径难以见效 1“. 仲裁前置”原则形成民法权利的缺失。《劳动合同 法》第七十七条:“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 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或者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虽然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下简称“调解仲 裁法”)对此操作做了详细的指引,但同时也规定:“发生 劳动争议,……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 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就确认了“仲裁前置” 原则,即以仲裁作为诉讼解决的前提条件,人民法院只受 理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劳动争议案件。未经仲裁而直接起 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这种“仲裁前置程序”的规定不 利于当事人诉讼权的行使自由,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
[收稿日期] 2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 12- 08 - 126-
陈 艳:我国《劳动合同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权益。劳动争议从根本上来讲还是一种民事争议,争议双方 一般都是法律上平等的民事主体。对劳动争议的解决,当事 人应当有自由选择权,可以选择仲裁,也可以选择诉讼。
2.劳动仲裁机构容易受地方保护思想左右。由于地 方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受地方政府管辖,很容易受地方保 护思想左右,使劳动者特别是外来打工者的利益难以得 到保护。《调解仲裁法》第十九条:“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工会代表和企业方面代表组成。” 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就成了劳动行政部门独家办案。劳 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所谓“三方机制”是被架空的,很难 发挥三方制衡的公正裁决作用的。许多劳动仲裁委员会 的办事机构与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应机构是“一套人 马、两块牌子”,行政力量在仲裁机构中占主导地位。一些 地方政府出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劳资纠纷中往往 偏袒资方,忽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也有的政府部门认 为劳动法同其他法律一样,劳动者可以与用工单位协商 解决的,他们能不管尽可能不管。更有个别政府官员与当 地资方老板纠缠不清,对劳动者权益受侵害的情况熟视 无睹,使劳动者的权益受到极大的损害。
一、《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背景探析
要深入了解我国《劳动合同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 问题,就要清楚其立法背景。从 1980 年开始,我国一些地 方就试行劳动合同制。1986 年 10 月《国务院关于发布改 革劳动制度四个规定的通知》明确规定改革用工制度,扩 大企业用工自主权,作为国营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劳动 用工方面将传统的固定工制度向劳动合同制度转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