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近代史纲要

第六章 近代史纲要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2、雅尔塔会议和《波茨 坦公告》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 首脑及外长在苏联的雅尔塔举 行会议,签订了《雅尔塔协 定》,规定在德国投降及欧洲 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 苏联将参加对日作战。
1945年7月,中、美、英发表 《波茨坦公告》,宣布“盟国 对日作战直到它停止抵抗为止, 日本政府应立即宣布无条件投 降”。
1.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实施 “三光政策”,制造“无人 区”。
南京大屠杀中日军屠杀我军民35万 人。仅在晋冀鲁豫、山东、苏皖等7 个根据地,中国军民被杀戮者即达 318万人,房屋被焚烧达1952万间。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2、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
土地资源 农副产品 设立银行 垄断铁路、厂矿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1868年明治维新后, 日本逐步确立了以武力征 服世界的方针,逐步形成 “北进”的大陆政策和 “南进”的海洋政策为主 要内容的基本国策。
明治天皇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冯玉祥(右1)和淞沪前线指挥官张治中(右2)、淞 沪战场浦东前线指挥官张发奎(右3)在前线指挥部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2、太原会战
日军参战总兵力约合4 个半师共14万人,伤亡近3 万人;中国军队参战总兵 力6个集团军计52个师(旅) 共28万余人,伤亡10万人 以上 。
在忻口战役中牺牲的第九军 军长郝梦龄
4、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抗战打乱了日本“南进”、
“北进”计划,使日、德、意在东西方配合作战, 共同瓜分世界的战略图谋破产,为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到 敌 人 后 方 去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1940年2月至8月 百团大战,参加 人数约20万,合 105个团,经历 108天,大小战 斗1800多次,歼 敌约3万人。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中共中央于1939年1月发表《关于汪精卫出走后时局的指示》, 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打到汪精卫,反对投降,抗战到底。
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7月17日蒋介石表示 “如果战端一开,就 是地无分南北、年无 分老幼,无论任何人, 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 心。”Leabharlann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二、从片面抗战到消极抗战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1、凇沪会战 1937年8月13日 日军25万大规模进 攻上海,中国军队 75万奋起抵抗,淞 沪会战的战幕由此 拉开。
第二次
一二八事变后,全国人民 兴起抗日救亡活动。
第三次
“一二九运动”使全国抗日 救亡运动走向高潮。
“一二九运动”中的学生
三、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1、中国共产党政策调整 1935年“八一宣言”, 呼吁 “兄弟阋于墙外御 其侮” 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 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的策略。 1936年9月,明确提出党 的总方针是“逼蒋抗 日”。
在武汉会战中,中国海军中山舰被日机击沉
5、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担任正面作战,以正规战为 主,是抗战的主战场,是抗日的主要力量。
(1)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梦想,大 量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促成了相持阶段的到来。 (2)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
(3)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蒋介石
三、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七七事变后,为了促成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中共主动派出周恩来等人 多次与国民党代表谈判。
9月22日,国民党通讯 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 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 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 形成。
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抗战,标志全国性抗 战的开始 。
瓦窑堡会议旧址
三、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时局 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为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提供了条件。
张学良与杨虎城
三、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2、国民党政府对日外交
政策的调整
1935年11月国民党召开了第 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表示要 “抛弃前嫌,团结救国”。并 在会议文件上第一次写上了 “团结抗日”的字样。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毛泽东提出“发展进 步势力,争取中间势 力,孤立顽固势力” 为统一战线的策略总 方针。 “有理、有利、有 节” ,“人不犯我, 我不犯人,人若犯我, 我必犯”的对顽固派 斗争原则。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及其地位
1、抗日政权建设 建立具有统一战线性 质的抗日民主政权,实 行充分民主的选举制度。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3、徐州会战
日军集中24万人的精锐 部队,于1938年1月下旬开 始南北对进,夹击徐州。中 国军队60万奋勇杀敌,取得 台儿庄大捷,大大鼓舞了全 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李宗仁在台儿庄车站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4、武汉会战
1938年6月,40万日 军、120艘舰艇,300架 飞机进攻武汉,中国参 战部队达130个师,约 100万人,与日军展开了 大规模会战,日军死伤 20万,中国军队死伤40 万。
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日本发动豫湘桂战役, 占领2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建立各种殖民机构
1932年3月,宣布成立 伪“满洲国”,溥仪在 长春出任执政。
1940伪国民政 府成立,叛国 贼汪精卫出任 伪主席。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赵尚志
1936年1月东北抗日联军成立,公推杨靖宇为总司令,赵尚志 为副总司令。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2、一二八淞沪抗战 1932年1月28日军突然 发动了对上海闸北的进 攻,驻上海的十九路军 奋起抵抗,淞沪抗战开 始。
宋庆龄与第19路军军长蔡廷锴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3.全国各地抗日救亡运动 第一次 九一八事变后,社会各界 呼吁起来抵抗日本侵略。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2、持久战方针的提出 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 的战略问题》,提出了持久战方针。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1、游击战的作战方针
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 条件下的运动战。
平 型 关 大 捷
朱德和彭德怀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1、中国人民的对日抵抗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 序幕,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个战场。
2、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战场,也是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是打败日本法西 斯是决定性力量。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3、中国人民为打败日本法西斯付出了最大的牺牲。 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军民在抗战中伤亡3500万人, 经济损失6000亿美元。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8月14日,日 本政府决定接受《波 茨坦公告》,15日, 日本天皇裕仁发布 《停战诏书》,宣布 日本无条件投降。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8月21日,中国陆军总部 参谋长萧毅肃(左四)在湘西芷 江前方司令部接受日军投降。
1945年9月9日,侵华日军总参 谋长小林浅三郎(左)在南京 向中方代表何应钦呈递投降书
二、从片面抗战到消极抗战
1、1938年3月底至4月初,国民党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 确立了抗战建国并行的方针。 2、1939年1月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了五届五中全会,重申 “抗战到底”,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 并设立了专门的“防共委员会”。
3、1941年1月4日 ,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震惊中 外的“皖南事变”。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田中奏折》提出实 现日本大陆政策的战 略方针:“惟欲征服 支那,必先征服满、 蒙,如欲征服世界, 必先征服支那。”
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效柳条湖村 附近的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陷中国军队,于是向中 国东北军北大营发动突袭进攻,9月19日占领沈阳城,制造 了“九一八”事变。
五、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民主党派、人民团体 要求实施宪政,掀起 了反对国民党一党专 政的民主宪政活动。
民主人士在街头进行游行
五、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文化界宣传团结抗日
大学西迁
从 长 沙 迁 往 云、 贵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1、中国战区局部反攻 1945年1月,中国军队的滇西缅北反攻成功,打通了滇缅公路。 1945年春,中国军队桂柳反攻成功,收复了南宁、桂林等地。 八路军、新四军也发动了局部反攻,建立18个解放区,总面积 95万平方公里,人口9550万。
中国军队强渡怒江发 动滇西反攻
日本发动灭亡中 国的侵略战争
中 华 民 族 的 抗 日 战 争
从局部抗战到全 国性抗战 国民党与抗日的 正面战场 中国共产党成为 抗日战争的中流 砥柱 抗日战争的胜利 及其意义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