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课件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课件


【答案】(1)C
(2)A
(3)D
【典型例题4】诗歌民谣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 回答(1)-(2)题。
(1)“无山不洞,无洞不奇,五村不榕,无榕不荫。有水皆 成瀑,城为石头砌。左手拎芭蕉,右肩挎黄橙。相逢毋需问 ,十九布依人”。以上诗句描绘的景观可能出现在: A.黄土高原 B.东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云贵高原 【标准解析】(1)此题关键是对民谣的理解,根据民谣 意思可知是反应我国云贵高原地区的景观。
【典型例题3】我国各地自然地理环境 差异明显,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 然区。读图完成(1)~(3)题。 (1)关于我国自然地理要素分布规律的叙 述,正确的是: A.地形从西向东表现为山地一高原一平 原 B.气温无论冬夏均为由南向北递减,等 温线和纬线大致平行 C.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D.河流径流量变化从北向南依次增大 (2)东部季风区的同一性主要表现在: A.受夏季风影响 B.位于地势第三级阶梯 C.位于湿润地区 D.南北热量条件相差不大
地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理 气候条件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 环 境 ①水稻土为主 差 ②耕地多为水田 异 土地条件 ③土地较为分散
④人均耕地少
矿产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旱地耕作业 玉米、春小麦、大豆等 一年一熟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 畜牧业
耕作方式 主要粮食 农 作物 业 作物熟制 人 其他 类
【典型例题3】我国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形成了特 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读图完成(1)~(3)题。 (3)下列关于三大自然区区域内部差异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 C.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 D.三大自然区存在的内部差异均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 【标准解析】我国三大自然区主要是依据地形、气候的地域差 异来划分的,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为季风区,反之为非季风区 ,山地、高原、盆地交镨分布,受地形的影响等温线弯曲变化 很大,河流径流量随降水的变化而变化,从北向南依次减小。 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主要以热量为基础,西北干旱半干 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 要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
(夏季风、地形)
长江三角洲 共性 地理位置
松嫩平原
①都是平原地区, 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位于北纬30°附近,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 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 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温带季风气候区 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 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 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①黑土分布广泛 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多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 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 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
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 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 北向南逐渐减小。
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不同区域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故 其发展方向、水平、特点等也有所不同 同一区域因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其 所处的地理环境也会有所不同,故其发 展方向、水平、特点等也会有所差异。 案例 区域发 展受当 地、当 时的地 理环境 影响
全国“粮仓”的地 位和全国棉花生产 中的地位下降
区域发展三个阶段的特点
概念 形成 资源状况
人地 关系
初 区域早 由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 资源对生产来 基本 期 期发育 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 说是充足的, 协调 阶 阶段 某产业或企业,形成个别 环境也没有受 段 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 到明显破坏。 成 长 阶 段 后 期 阶 段 区域的 中期发 展和成 熟阶段 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 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 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 展局面。 区域内的资源 不断消耗,环 境也受到了明 显的破坏。 已显 现出 不协 调
商业贸易发达
-方法指导-
如何比较两个区域差异:
1、自然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候、 地形、植被、水文、土壤、矿产资源等。 2、人文地理环境: 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商业、 科技、文化、市场、历史基础等
-学以致用-
(1)图示a、b两地中位于珠江 三角洲的是__________。 b
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长江三角洲
VS
松嫩平原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 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纬度位置差异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 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 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 大致从南向北递减 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基 本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 减的规律。
(2)
考点二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典型例题2】美国和中国分别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最大的发展 中国家。比较图中两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开发条件等方面的区域特征 ,并回答有关问题:
(2)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比较 相同点:①______② _____ ③ _____不同点:① _____ ② _____ 【标准解析】(2)题的思路则在于影响一个区域开发的因素有哪 些,即:资源、能源、交通状况和自然特征等。
(3)按可持续发展观点,借鉴美国西部开发经验,你认为中国西 部开发应采取的措施是:① ______ ② ______ ③ ______ ④ ______ ⑤ ______ ⑥ ______
【标准解析】(3)题则要求学生有开阔的思路和扎实的基础知识, 中国西部开发无外乎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 ,以此为依据并联系美国的经验,即可得出相应的答案。 【答案】(3) ①立法管理:加强国土立法,实行科学管理②保 护环境: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或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 用率)③农业:农业走向专业化,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劳动生产 率④工业: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能源、冶金工业⑤交 通:利用陆上交通优势,促进对外贸易⑥城市:因地制宜,推 进城市化进程
【典型例题2】美国和中国分别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最大 的发展中国家。比较图中两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开发条件等方 面的区域特征,并回答有关问题:
【典型例题2】美国和中国分别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最大的发展 中国家。比较图中两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开发条件等方面的区域特征 ,并回答有关问题:
(2)填写下表,说明应从哪些 方面比较长江三角洲与珠江 三角洲的区域差异。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差异 (只需列出比较的要素)
自然环境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人类活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 人口、交通、农业、工业、城市
P3活动
• (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 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 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 方强。 •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温御 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 气。 • 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 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 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屋檐 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相同点
美国西部
中国西部
地处内陆
地理位置 地形 气候
纬度位置相近(或均位 濒临海洋 于温带、亚热带) 均以高原山地为主 山脉南北纵列分布
资源
山脉东西走向 为主 西岸有温带海洋性 缺 失 大 陆 西 岸 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 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气候类型 能源(石油、天然气、煤、 缺少稀土、铁等矿 有 稀 土 、 铁 等 水能)有色金属矿产(铜、 产 矿产 铅锌)均很丰富
【答案】(1)D
【典型例题4】诗歌民谣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 回答(1)-(2)题。 (2)六百年前刘伯温曾预言:“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 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姑且不谈其预测依据 ,若将来真的如预言所讲,那么合理的理解是: A.江南水资源被开发殆尽 B.江南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 C.云贵的现代文明超过江南地区 D.“云贵万重山”的资源都被人类开发利用 【标准解析】(2) 刘伯温的预言表明了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 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不同的,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 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 【答案】(2)D
二、区域特性 • 整体性(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区 域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 差异性(具有与其他区域不同的特点) • 开放性(与其他区域有联系) • 层次性 •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边界
明确的边界 不明确的边界 如行政区 如干湿区
三、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差异
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
水田耕作业 水稻(主) 油菜、棉花等
一年两熟至三熟 水产业较为发达
活 动 其 差 他 异 生
产 活 动
工业
商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 业基地 ①轻工业:依托当地 发达农业基础发展 ②重工业:从国内外 运入矿产资源发展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 枢,长江入海门户, 对内外联系方便,
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周 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发展重化工业。
相同点:①
(1)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比较 ② ③ ④ 不同点:①


【答案】(1)
【标准解析】(1)题所考查点不难也不偏,但关键在于从那四个方面比较两 国的差别。题目中要求比较自然环境特征,而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理位置( 纬度、海陆)、气候、地形、资源、土壤、植被等方面,只要抓住地理环境 的组成要素,就可从容解答。 不同点
原因分析
人们利用和改造 自然能力地下 船作为交通工具 被广泛使用 人们利用和改造 自然能力地下 农业生产工具的 改进和生产技术 的提高
中后期
早期
黏重的 土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