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牡丹纹样的文化渊源与象征
【中图分类号】j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043-01
1牡丹纹饰的文化渊源
牡丹纹是一种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以大自然颇为大气的牡丹花为主题。
牡丹花颇受中国人所喜爱,自唐代以来,被视为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
宋朝时被称为“富贵之花”。
所以便成了瓷器上的主要的流行装饰。
牡丹纹因为其吉祥的寓意深深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古典家具的雕刻中,也被大量使用。
五代越窑、宋代定窑、耀州窑都有刻划牡丹纹饰的制品,磁州窑则为白地黑花品种。
定窑器上常出现一枝独秀的单朵牡丹,耀州窑瓷器上多见花朵两两相对,磁州窑枕面上还可见随云头形曲线绘画3朵牡丹。
构图方式有对称式、适合式、均衡式等。
耀州窑青釉碗的内壁刻划着一枝牡丹,花朵怒放,枝叶繁茂,布满全器,作适合式构图。
又有刻划两枝牡丹,花枝相交,花朵相对的对称式构图;耀州窑青釉瓶上的刻划牡丹枝茎缠绕,花叶纷披,作均衡式构图。
宋代亦见将牡丹纹用作辅助纹饰的,如定窑、耀州窑的刻花、印花凤衔牡丹纹。
到了元、明、清三代牡丹纹久盛不衰,多用作主纹,装饰在瓶、碗、盘、罐等器皿的主要部位。
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瓷器上的牡丹纹更丰富多彩,有折枝牡丹、缠枝牡丹等。
明宣德青花玉壶春瓶的缠枝牡丹、纹青花盘上的折枝牡丹纹,图案非常精致,并且装饰效果非常强烈。
明嘉靖酱釉描金孔雀牡丹纹执壶,在器型腹部桃形开
光中贴金描画孔雀牡丹纹,尤其显的富贵华丽。
清朝雍正时期的粉彩牡丹纹盘口瓶、珊瑚红地粉彩牡丹纹贯耳瓶,都是工笔重彩,一丝不苟,将牡丹花的国色天香、雍容华贵表现得淋漓尽致。
历史上的记载,隋炀帝曾在洛阳建立西苑,并将牡丹移于西苑之内,自此牡丹进入园林,并且与园艺学发生了关系。
现在洛阳、菏泽等处牡丹,蔚为大观,其种植逐渐向着园林化发展,由此便大大提高了它的观赏价值。
唐代特别得看重牡丹,牡丹成了国运昌隆的标志,种植、观赏牡丹成为一种社会习尚。
唐代许多著名诗人都留下了无数歌咏牡丹的佳章妙辞、引人入胜。
今天,中国牡丹适逢盛世,盛况空前,沐浴便万人空巷春晖,在许多生产牡丹的地方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牡丹花会,弘扬牡丹文化。
那牡丹花盛开之时,花城中,看花人摩肩接踵,笑语欢歌,万紫千红的花光,如醉如痴的人流,汇成欢乐的海洋。
“国运昌时花运昌”,历史又一次证明了这一深刻的哲理。
2牡丹纹饰的象征
2.1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
牡丹花开时节,繁花似锦,灿烂辉煌。
在大唐盛世,全国上下无不为之倾倒,牡丹花季成了首都长安的狂欢节。
唐代诗人刘禹锡不禁赞誉:“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以后李正封又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名句,更有皮日休写牡丹的好诗:“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春”。
北宋昭文馆大学士韩瑜的牡丹诗中,又以“国艳”嘉誉牡丹。
由此,自唐宋以来,牡丹成为吉祥幸福、繁荣昌盛的象征,并得以世代延续下来。
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洛阳说过:“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它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
今天,牡丹的这一文化象征意义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因为她非常贴切地代表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国泰民安,前程似锦的美好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和愿望。
2.2对富裕生活的期盼与追求
牡丹花姥紫婿红,富丽堂皇,从气质上给人以富贵之感。
自宋以来,牡丹即被称为“富贵花”。
此说起自宋哲学家周敦颐《爱莲说》①,他写道:“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从此,牡丹与“富贵”二字紧密联系在一起。
明著名画家徐渭题墨牡丹诗写道:“五十八年贫贱与,何曾妄念洛阳春?不然岂少姻脂在,富贵花将墨写神。
”他也称牡丹为“富贵花”清代菏泽赵世学写《牡丹富贵说》,他写道;“吾观牡丹一花,谷雨开放,国色无双,有独富焉,群芳圃中孰堪比此艳丽者乎?”“即以牡丹之富贵言之,其富也,富而无骄,非君子而实君子者也;其贵也,贵而不挟,非隐逸实亦隐逸者也”。
在历代绘画及各种工艺美术作品中,牡丹作为富贵的象征,与其他花鸟、山石的不同组合,就表现出与富贵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寓意。
2.3劲骨刚心、不畏权贵的高风亮节
人们喜爱牡丹,还赋予了牡丹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优秀品
格。
在武则天贬牡丹的传说中,武则天冬日游园,一时兴至,竟下令百花限时开放,百花慑于权势,不得不开,独牡丹没有按时开花,而被武则天下令放火烧之,贬出长安。
在《秋翁遇仙记》中,一伙恶奴毁花霸园,是牡丹仙子及时赶来救活了被毁坏的牡丹花,严惩了暴徒。
牡丹不畏权贵和恶势力,倍受称赞,认为她“不特芳资艳质足压群葩,而劲骨刚心尤高出万卉”。
作为“富贵花”,牡丹并不娇嫩脆弱,她原来生长在莽莽群山中,近代因为森林面积日渐缩小,滥挖药材,以至野牡丹只能在悬崖峭壁中顽强生长。
在黄土高原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她仍然开出绚丽的花朵,正如《牡丹之歌》所歌颂的那样,她真正地表现出“把美丽献给人间”,一种无私奉献的美德。
国尊繁荣昌盛,家重富贵平安,人喜幸福吉祥,这些特点和寓意,牡丹身上兼而有之。
在封建社会,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宫廷都追求“吉祥”二个字,大家都祝着愿吉祥如意,不仅仅会用到语言还常常以事物的自然形态来表现,所表达的内容极为丰富。
大凡飞禽走兽、奇花异木,要形、音、义中的任何一项能显示某种喜乐、安康、祥和、吉庆事物的,都能拿来为我所用,因此“吉祥物”也就成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
吉祥图案以它已特有的装饰风格和民族语言,几千年来在民间装饰美术中流行,给人们带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上的愉悦。
牡丹作为中国传统吉祥纹饰之一,以其独特的形态、习性等在长期的发展中具有了多重的意蕴。
历代文人专门描写牡丹的诗词就有四百余首,还有大量的传说、散文、论著,人们用文字将牡丹赋
子了特殊的象征与吉祥寓意。
在长期的文化发展中,牡丹被普遍赋子了美丽,高尚,富贵和不畏权贵的象征。
在李白的诗句中将美人与牡丹融为一体,使得牡丹成为美丽的象征,而目文人墨客除了赞颂牡丹的美丽,还赋子了牡丹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优秀品格。
唐代殷文辛在《赵侍郎看红白牡丹,因寄杨状头赞图》中写道“迟开都为让群芳,贵地栽成对玉堂”,称赞了牡丹花敢让群芳先的风格。
在民间传说中有记载,武则天冬天游园时,一时兴起下令百花限时开放,百花嚎于权势不得不开,唯独牡丹没有按时开花,人们普遍认为它“不特芳资艳质足压群葩,而劲骨刚心尤高出万卉”。
到了宋代牡丹开始被称为“‘富贵花”。
宋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从此牡丹与“‘富贵”二字紧密联系在一起,也代表了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意义。
北宋昭文馆大学士韩瑜的牡丹诗中,又以“国艳”嘉誉牡丹。
牡丹除了具有美丽、高尚、富贵、不畏权贵、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也寓意了吉祥。
如“一盆盛开的牡丹团花通常是指‘金玉满堂’,象征繁花似锦,幸福吉祥:正午的牡丹则被喻为富贵全盛。
”而牡丹与不同的事物组合也代表了不同的吉祥寓意,有关牡丹图案吉祥意义的组合有很多,如有“牡丹、海棠、玉兰花组合成一幅图指‘玉堂富贵’,寓意家宅辉焊富贵:牡丹配石榴,寓意‘富贵多子’:牡丹周围有月季、长春草等,象征‘富贵长春’:牡丹与石头或梅花
组成的图案寓意‘长命富贵’”。
从这些吉祥图案中可以看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而牡丹图案之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正是因为它已具有祈求、祝贺与吉祥的基本内涵。
牡丹纹饰在长期的发展中所普遍具有的象征和吉祥寓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种时尚、风俗,成为一种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广大民众在传统文化、传统意识长期影响下所形成的习俗活动,包括人民众亲手创造的各种民间、民俗艺术。
民俗的产生,是人类对社会生活进一步的认识、理解、创造,是指人类在群体(民间)中风行的程式化的规矩,是一种不成文的文化心理模式和行为规范。
它已不经意地流行于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惯制、观念、器物中”在特定的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发展最终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