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支持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二○一一年十月项目建设组组长:赵奎霞(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博士)霍颖怡(广州大坦沙污水厂运行主任、高级工程师)项目建设组成员:夏宏生(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工程师)吕满英(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博士)钟雯(深圳水务集团东湖水厂高级工程师)兰冰(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珠江监理公司总工程师)涂正红(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罗卫华(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注册环保工程师)滕云志(深圳交通综合设计研究院注册工程师)尹六寓(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舒晓娟(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博士)石平安(东莞市企石自来水公司工程师)连建斌(广东省清远市清新与旧城污水处理厂厂长工程师)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建设成果辐射相关专业群(市政工程技术)。
项目两年内建设资金预算总投入46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230万元,广东省水利厅拨款230万元。
目录一、建设基础 (1)(一)初步形成紧扣给排水行业需求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 (1)(二)已形成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初见成效 (1)(三)初步建成了一支专业能力强、“双师”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1)(四)开放性、职业性的实践教学基地初具规模 (1)(五)用人单位评价高,社会声誉好 (2)(六)社会服务能力逐渐提升 (2)二、建设目标 (3)(一)专业建设目标 (3)(二)人才培养目标 (3)三、建设内容 (4)(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4)1.建立“以就业为导向、技能为核心、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4)2.明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 (4)3.实行企业参与的第三方评价制度 (6)4.推进中高职衔接,探索技能型人才的系统培养形式 (7)(二)课程与教学模式 (7)1.课程建设与开发 (7)2.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8)3.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学做一体教学模式 (9)4.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动信息化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10(三)实训实习条件 (10)1.创建“校中厂”形式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实施教学、生产、技术服务等多位一体的实践教学 (10)2.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强化实践育人 (12)3.完善校外实训运行机制,健全实训管理制度 (13)(四)教学团队 (13)1.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13)2.培养和引进骨干教师 (14)3.建设兼职教师队伍 (15)4.教学团队教师“双师”素质、能力和师德培养 (16)(五)社会服务能力 (16)(六) 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18 四、改革举措与保障 (18)(一)改革举措 (18)1.项目建设关键问题 (18)2.主要举措 (18)(二)组织实施与保障措施 (19)1.借力骨干院校建设保障措施 (19)2.项目负责制,质量全程监控 (20)五、经费预算与建设进度 (21)(一)资金预算 (21)(二)建设进度 (23)(三)绩效考核 (25)一、建设基础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创办10年来,主动适应广东省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利工程建设市场,结合企业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与就业岗位相结合,引入新标准、新规范、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培养了一批批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能从事给排水工程一线施工、建设、管理与服务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
毕业生遍及省内甚至全国各个地区,在工作岗位上都做出了较好成绩。
(一)初步形成紧扣给排水行业需求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对广东给排水行业开展广泛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研讨,并根据行业内高技能人才对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初步形成了紧扣给排水行业需求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三年来,学生第一志愿报考率均超过150%,有90%以上的毕业生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0%以上,年底就业率达99%。
专业对口率95%以上。
(二)已形成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初见成效根据职业标准中岗位群的技能和知识要求,以工学结合职业活动为内容导向,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目标,与企业合作构建了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整合了全部课程,使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专业素质培养与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专业积极与企业合作,注重工学结合、校企互动,已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给排水工程的水力学分析》、《地基与地基处理技术》,1门省级精品课程:《工程测量技术》。
(三)初步建成了一支专业能力强、“双师”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多渠道、多途径地引进、聘用和培养人才,使专业建成一支由19名专任教师、17名生产一线兼职教师组成,双师素质比例达到97%,教科研水平高,团结互助的师资队伍。
(四)开放性、职业性的实践教学基地初具规模建成了水处理仿真实训室和管工实训室,水分析实训室及6个与其他专业共享的实训室。
能保证学生在校内熟练掌握专业培养目标中要求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实训项目。
专业建立了7个稳固的实训基地。
一方面保证了学生的认识实训、施工实训和顶岗实训,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重要场所。
(五)用人单位评价高,社会声誉好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一直非常关注和跟踪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并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通过多种形式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从调查数据显示,用人单位普遍对给排水专业毕业生有较高的认同度,对毕业生综合评价满意度较高。
近几年毕业生称职率均达100%。
近三年来我专业招生及录取新生报到工作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近三年第一志愿报考率均超过120%。
(六)社会服务能力逐渐提升充分利用人才和资源优势,积极承接科研、工程项目设计,不断扩大教育培训规模。
专业教师主持和参与多项科研课题和工程项目,承担行业内技能培训、岗位培训及技能竞赛培训等,社会服务能力逐渐提升。
二、建设目标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率先突破,系统培养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形成专业品牌效应,对专业群(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及学校整体发展起到引领辐射作用,带动学校专业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的持续提升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不断提高。
(一)专业建设目标在我校“行企校”高职联动办学的机制下,以广东省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和产业升级转型等对给排水工程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依据,考虑与中职培养目标的接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就业导向,技能核心,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专业与产业对接,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产业服务能力。
注重中高职培养目标的延续与衔接,系统设计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探索给排水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
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全面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系统设计、实施校内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建立“净水生产实践基地”实习实训基地。
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教学机制,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技双馨、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以“校中厂——净水生产实践基地”为基础并依托学校社会服务平台,提升专业社会服务能力。
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将就业水平、企业满意度作为核心指标衡量人才培养质量,使本专业能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支撑。
(二)人才培养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校企合作,培养一大批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和职业精神,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具备给水排水工程建设、管理、服务等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出业绩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建设内容(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1.建立“以就业为导向、技能为核心、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考虑能够接续中职人才的前提下,以广东省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和产业升级转型等对给排水工程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依托“广东省水利电力行业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平台,创新“就业导向,技能核心、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整个教学安排围绕企业真实工程项目进行,按完成项目任务所需知识能力,优化课程体系和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按项目实施流程组织教学。
结合校外实训基地的工程特点和学生个体联系企业情况,将每一个学年分成3段,完成学生的工学交替过程。
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平行培养,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共育人才。
基本运行模式如表3-1所示。
表3-1“分段式、工学交替”教学组织表2.明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通过企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性质是给排水工程施工、监理、管理及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等。
就业岗位有施工员、质检员、材料员、预算员、测量员、监理员、预算员、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等。
据此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校企合作,培养一大批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和职业精神,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具备给水排水工程建设、管理、服务等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出业绩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目前高职专业大多还是依循学问化的课程体系,由抽象到具体、由基础到应用、由宽到窄排列的。
建设中将课程体系展开顺序调整为从具体到一般,从应用到基础、从实. Array围绕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与企业共同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把施工员、质检员、材料员、预算员、测量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内容融入课程体系,按照职业能力形成的逻辑关系,设计开发专业课程体系(见图3-2)。
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学生在学完对应课程后可以获得相应工种的等级证书(水质分析工、水质处理工、管工等);在学完后续课程后可以获得相关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施工员、预算员等),体现从新手到能手的培养路径。
专业技术与水文化知识融为一体,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图3-2 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3.实行企业参与的第三方评价制度建立就业(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