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中建构主义理论的运用

语文教学中建构主义理论的运用

语文教学中建构主义理论的运用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人文性、审美性都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全新的的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科学语言等素质的培养,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而滥觞于18世纪的建构主义理论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经过皮亚杰等的努力,逐渐被人们认可和接受,它认为人的成长与发展过程就是内化与顺应的过程,在内化和顺应的矛盾中追求平衡,在平衡中产生新的矛盾,于是又在矛盾中寻求平衡,而二者又是不断上升的一个过程。

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我认为语文教学的实施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摆正“教材”的位置,搭建知识平台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发展的过程就是学生在原有的内化知识的基础上,在接触到新的信息的时候二者往往产生矛盾的冲突,进而寻求能够顺应的平衡,这个寻求的过程就是知识的重新的建构的过程。

而教育的实质又是人的发展,任何限制学生发展可能和发展空间的行为都是缺乏民主和人道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具体的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把“教材”作为教学的材料,知识建构或者重新建构的主体,而不是传统认为的知识的承载主体,学习了苏轼的《定风波》,就应对苏轼的人生经历、思想观念、文学成就有细致的了解,对他不同时期的词的风格有基本的把握,进而体会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观,乃至苏轼对词坛的影响和对今天我们人生态度的影响。

而不是仅仅在于对《定风波》这一首词的理解与记忆。

学习《别了,
不列颠尼亚》,不仅要体会其中的民族自豪感,还要明确新闻的写法,更重要的是会写新闻。

把教学文本看成学生知识重新建构的平台,一切教育行为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简单的狭隘的知识结构或者好似自以为的结构基础上的建构,它只是基点或触发点。

二、摆正教师的位置,发挥学生的建构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可以一句话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绝对不是“先知”,是知识重新建构过程中需要的合作的知识资源和智慧资源的提供者,当然也是教学过程中的发现者和知识的建构者。

知识建构的“触点”的提出和点燃也需要教师。

如听一位老师上《祝福》时,首先引导学生从鲁四老爷的角度来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让学生明白分析人物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自己尝试分析,最终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阶级深入挖掘出了悲剧的根源,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分析、表达的能力。

还有一位老师上作文课“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时,就是用生活中的事例给学生搭“脚手架”,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总结出什么是思辨。

这些都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实际运用,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另外,教师的职责更重要的是联系文本的“外在”知识与学生
已有的“内化”知识,在共同的交流和探讨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内化”的不足和“外化”知识的精彩,进而建构新的知识。

在上《苏武传》一文时,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苏武曾两次自杀寻死,但为什么后来又千方百计的活下来。

二是根据历史新课标对民族英雄的定义,苏武还是不是民族英雄?这两个问题就是学生在“内化”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对国家尊严、外交使命、民族英雄有了深入的认识,更难得的是认识到了在现在国家统一的和平年代,怎样处理民族关系等问题。

又如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分析林冲这一形象时,学生对林冲最后杀人的行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这都说明学生在自主的思考、探究,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就可充分激发学生探索“外在”知识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这种主动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三、教学设计强调情景、协作和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完成知识建构
传统的教学设计强调知识点和教学程式化、条理化,将提问的问题和讨论问题预设化,把知识的传授看成教学的目的,把教学的程式看成课堂成功与否的标志。

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是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

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应从“学生为中心”出发,要在学习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情景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这要求教学设计中要创设“情境”,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更好的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思考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

如《雨巷》,通过播放以此改编的舞蹈,把学生带入烟雨中的江南小巷,学生才能真正体味到诗中朦胧的情感。

其次在教学设计中要看重学习环境的设计,这个环境是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学习目标,同时在此环境中学生不仅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

这需要教师作更多的准备,花更多的心思,问题的设计是有利于学生的意义建构,不是完成教学目标,还是那位上《祝福》的老师,作为全市示范课,内容没讲完,但谁都不会说不成功,她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充分发挥的学习环境,真正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又如上《归去来兮辞》时,正在疏通课文,学生提出“抚孤松而盘桓”中的“孤松”是不是表达诗人孤独的情感,这是我没注意到的问题,但我觉得这个问题提的很好,是学生在思考问题,在运用以往的知识思考,我停下要讲的内容,专门就这个问题展开分析讨论,结果效果非常好,学生对陶渊明的认识更深入了。

这也让我认识到好的学习环境有多重要。

教学往往意味着更多的控制与支配,而学习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所以设计学习环境才是主要的。

四、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形成正确的学生观
建构注意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同时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

而在现在的高中,学生总是在被动学习与厌学的恶性循环中轮回。

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教学中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应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注重个体差异的同时加以外部引导。

如上《孔雀东南飞》受当代思想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学生对刘兰芝与焦仲卿的行为提出质疑是正常的,教师要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探索中国古代社会的风俗民情,学会历史的、辨证的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在新基础教育的理念下,语文教学应该注重认知能力的培养,提倡学生的主动性。

建构主义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我想这对于新课标要求下的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