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和2025示范区
顺义区是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中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和2025示范区,承担着首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职责。
顺义区从服务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助力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高度,高起点、高站位编制“一区”规划,高标准、高效率推进“一区”建设,努力将“一区”打造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技术创新示范区和高精尖产业主阵地。
顺义区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先后培育了临空经济、高端制造、产业金融三大支柱产业,拥有国航、北汽等知名企业,初步形成了以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为基础,临空经济、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
截至目前,全区聚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95家,上市企业7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9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三年保持50%以上的高位增长;聚集生产性服务业企业120家,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8%以上。
顺义“一区”高精尖产业有三大特征:
一是产业基础坚实。
形成了以汽车、航空两个千亿级产业为基础,以电子信息、都市工业、装备制造、基础与新材料等4个百亿级特色产业和生物医药等一批几十亿级产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集聚和培育了北汽集团、江河创建等一大批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力的重
点骨干企业。
二是产业布局合理。
形成了“一轴、两带、四园、五基地”的高精尖产业总体空间布局,带动了全区实体经济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均衡发展。
其中,围绕三大科学城,依托京承高速产业走廊,重点打造北部高技术制造发展带;围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沿六环路与京平高速沿线区域,着力打造高技术服务发展带。
三是产业要素齐全。
拥有国家地理信息产业园等7个转化和产业化基地,以及新三板加速器等9个总孵化面积30万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基地。
拥有各类人才33.4万人,其中各类工程师以及高技能人才1.4万人,共有院士工作站5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3个、北京市首席技师工作室10个、校企合作职业技能实训基地12个。
产业链完整,主导产业集群上下游产业聚集度达到85%,汽车、航空等产业配套的科技中小企业超过300家,形成了研发设计、中试测试、系统集成、成果转化、市场推广、上市融资等全产业链体系。
顺义区立足建设“一区”重要使命,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重要承载区为发展方向,明确目标、理清思路、找准路径,梳理举措,聚焦重点产业集群,加大高精尖项目培育引进力度,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扎实推进“一区”各项工作开展。
明确产业方向。
结合北京市发展十大高精尖产业指导意见,对全区产业项目进行全面摸底,确定了“高精尖”产业发展方向,聚焦发展“智能新能源汽车、第三代半导体、航空航天”三大千亿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智能装备、医药
健康”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向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
落实重点任务。
制定“月滚动、季督查”项目调度、管理和评价机制。
2017年度纳入市级平台的2项任务、5个项目,顺利通过市专项办年度考评。
围绕三大产业集群发展,集中签约一批高精尖项目,投资总额达350亿元。
其中,有5项任务和15个重点项目纳入2018年市级平台,陆续推动一批高精尖产业项目洽谈落地。
编制“一区”规划。
按照区位聚焦、产业聚焦、空间聚焦三大原则,全面对接三大科学城,选址天竺综保区、临空经济核心区、中关村顺义园三大经济功能区以及周边六镇产业园区,纳入“创新型产业集群与2025示范区”首期规划范围。
聘请赛迪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市第三代半导体联盟等机构编制“一区”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
转变发展方式。
一是“腾笼换鸟”抓疏解。
截至2017年底,全区疏解退出企业256家,腾出厂房66万平方米,腾出产业用地3500余亩。
二是“微笑曲线”促提升。
在产业环节上,重点围绕研发、设计、中试、测试、成果转化、系统集成等高端环节,推动柔性化、订制化、服务化产业形态发展。
完善产业评价,对新项目实施严格的用地、能耗、单位产出水平、科技含量等指标把关。
三是“母子工厂”促协同。
在组织方式上,重点发展示范工厂、智能工厂、云工厂等高端形态,积极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聚焦成果转化。
相对于“三城”的原始创新,顺义重点抓科技成
果转化和产业化,从而形成一批核心技术,培养一批制造“工匠”,发展一批“独角兽”企业。
一是抓平台建设。
打通从研发设计到产业化链条的中间环节,实现“来技术—做集成—出样品—上检测—产业化”的发展路径。
二是抓载体建设。
对现有标准厂房进行智能化改造,在电力、装备、大数据、信息化等方面进行升级,完善水电气热等市政配套,车间洁净度达到75%,装配化率达到83%,两化融合率达到90%。
三是抓要素建设。
优化环保、工商等审批手续,集聚知识产权、法律、会计等中介服务机构,发挥区内4000亿产业基金优势,促进产融合作,形成“转化快、手续快、开工快、投产快”的“四快”模式,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