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教案第一篇工作与健康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劳动卫生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任务;2.掌握职业危害因素概念、分类及其致病条件;3.掌握职业病概念及其发病特点;4.了解常见的有关工作疾病及其特点,劳动卫生的工作内容,我国劳动卫生学取得的成就与发展趋势。
[学时分配] 4 h[学习要点]生产环境与健康概述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occupationalhealth and occupational medicine)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旨在研究劳动条件对健康的影响和如何改善劳动条件,创造安全、卫生、满意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生活质量(quality ofworking life )。
基本任务:1识别(identification)、评价(evaluation)、预测(forecast)、控制(control)不良的劳动条件,保护和促进劳动者健康。
2研究职业性病伤的病因、诊断、治疗和劳动能力鉴定。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面向一切职业人群,不仅指工人、农民,也应包括服务行业的职工和脑力劳动者。
不仅包括正式工与合同工也应包括临时工下岗工人和老年职工。
有人统计全球人口的45%属于职业人群。
1996年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上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对人人享有职业卫生的全球策略(WHO Global Strategy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for All)的新决议。
一、职业医学的发展及概况人类自开始生产劳动以来,就出现了因接触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而发生的疾病。
而且职业病伤的发生常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1国外职业医学发展史公元前460-377年: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就告戒他的同事“注意观察环境,以了解病人的根源”,他是第一个认识到铅是腹绞痛原因的人。
公元14-16世纪:意大利出现文艺复兴,西欧科技开始兴起,采矿和冶炼业的发展,出现金属中毒的病例。
曾在德国的Agricola(16世纪)出版了《论金属》一书。
同一时期,意大利的拉马兹尼(Ramazzini,1633-1714年)于1700年出版了《论手工业者疾病》,该书描述了50多种职业病,成为职业病的经典著作,而Ramazzini也因此被誉为职业医学之父。
18世纪:英国纺织机械的革新和蒸汽机的出现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但当时劳动条件恶劣,职业病及传染病流行,经常发生意外工伤事故。
19世纪:德国因电力的广泛应用,又产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大规模的采矿和冶炼,还发明了合成染料,出现了苯胺中毒等。
自19世纪末职业性危害受到西方社会的广泛关注,开始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善劳动条件进行职业性病伤的防治,许多国家的政府建立了职业卫生与劳动保险的法规,开展了防治职业病的服务与研究。
20世纪:20世纪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发展迅速,合成了许多种有机化合物,出现了多种急、慢性化学中毒和职业肿瘤等问题。
美国的汉密尔顿(Hamilton)-第一位从事职业医学的美国医生于1925年出版了《美国的工业中毒》。
后来又兴起了以原子能、高分子化合物和计算机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职业卫生问题。
英国的亨特(Hunter,1889-1976年,是对职业病倾注无尽心血的通科医生)所著《Diseasesof Occupation》在该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20世纪后期:一些发达国家的职业卫生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使一些古老传统的职业病得到有效控制。
2我国职业医学概况北宋时期(11-12世纪):在《谈苑》中述及“后苑银作镀金,为水银所熏,头手俱颤”,“采石人,石末伤肺,肺焦多死”。
明代: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1593年)中明确提到铅矿工人的铅中毒。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1637年)中述及“煤矿井下简易通风方法,并指出烧砒(三氧化二砷)工人应站在上风向操作,并应保持十余丈的距离,以免发生中毒。
在长期封建统治和外国压迫下的旧中国,职业医学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从1954年起,我国开始建立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的防治机构。
杰出的内科专家吴执中教授是我国职业医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
他在实践的基础上主编了〈职业病〉一书,为我国的职业医学发展做出了贡献。
80年代初开始,在各省市、自治区及部分地区或省辖市及某些工业部门所属机构先后建立了防治机构为一体的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机构200多所,另外在全国2000多个防疫站都设有劳动卫生科。
自2001年以来,国家对卫生防疫机构进行调整,职业病防治工作隶属于疾病控制中心。
专业队伍:1959年具有大专水平的专业人员不足300人,现已有6000多人,现从事本专业的人数达3万多人。
全国有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硕士点17个,博士点7个。
第一节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概述一、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ous factors)(一)概念在不良的劳动条件(生产过程、劳动过程、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能危害职业人群健康和影响劳动能力的各种因素。
决定劳动过程生产过程↑影响生产环境生产过程———物的变化过程。
即:由原料生产出成品的过程。
劳动过程———人的操作过程。
即: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过程。
生产环境———劳动者所处的环境,包括大自然和人工环境。
(二)种类1.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化学性有害因素生产性毒物:铅、汞、锰、铬、砷、苯、CO、SO2、氯乙烯等——中毒。
生产性粉尘:矽尘、石棉尘、煤尘、木尘、皮毛尘、植物尘等——尘肺。
(2)物理性因素异常气象条件:过高或过低的气温、气湿、气压——中暑、高山病、潜涵病等。
非电离辐射:紫外线、红外线、激光等——眼睛、皮肤损伤。
电离辐射;Χ、γ射线——放射病。
噪声、振动——噪声性耳聋、振动病(包括局部或全身性疾病)。
(3)生物性因素致病微生物——职业性炭疽、布氏杆菌病等。
致病寄生虫——农民钩虫病、血吸虫病等。
2.劳动过程中的职业性有害因素(1)劳动组织、制度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过度疲劳,甚至导致工伤。
(2)不合理的工具设备、长时间的强迫体位——局部器官或系统的紧张、过劳。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1)厂房建筑或布局等不符和卫生要求——职业病或职业性外伤发生率增高。
(2)缺乏防尘、防毒、防暑降温等防护设施——职业病发生率增高或病情加重。
二、职业性损害职业性损害是指由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职业人群引起的各种损害,包括工伤、职业病和工作有关疾病。
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 广义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职业性损害法定职业病(reportable occupational disease)工作有关疾病(职业性多发病,work related disease)工伤(职业性外伤, occupational injuries)(一)职业病1.概念广义:法定: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的某些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某些特定的职业病,应给予一定的劳保待遇,又称为需赔偿的疾2.法定职业病名单:九大类99种(1987,11)(1) 职业中毒(occupational poisoning),51种;(2)尘肺(pneumoconiosis),12种;(3)物理因素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 due to physical factor),6种;(4)职业性传染病(occupational infectious disease),3种;(5)职业性皮肤病(occupational dermal disease),7种;(6)职业性眼病(occupational eye disease),3种;(7)职业性耳、鼻、喉疾病(occupational ENT disease),2种;(8)职业性肿瘤(occupational cancer),8种;其他职业病(other occupational disease),7种。
3.职业病的特点(1)病因明确: 职业性有害因素可以预防。
(2) 病因可以检测和识别: 有接触水平—反应(效应)关系。
(3)群体发病: 接触相同因素的同一人群发生相同的疾病。
(4)大多数职业病无特效疗法,发现越晚,疗效越差,但早期诊治,预后较好。
4.职业病的报告制度(卫生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全国总工会颁发,1989)(1) 报告责任者与时间限制①严重的急性职业病(死亡、同时发生三名以上职业中毒、炭疽):接诊机构立即电话报告患者单位所在地卫生监督机构,并及时发出《职业病报告卡》,监督机构接报后即报卫生部,并即赴现场,分析原因,填写《职业病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表》报上级卫生监督机构,同时抄报当地有关部门。
②急性职业病:由最初接诊的医疗卫生机构在24小时内发出《职业病报告卡》。
③慢性职业病:职业病诊断组诊断后(包括尘肺患者升级诊断)填写《尘肺病报告卡》或《职业病报告卡》,在15天内报告。
(2)报告程序诊断机构报患者单位所在地卫生监督机构逐级上报中科院劳研所。
5.职业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职业病诊断管理办法》, 卫生部, 1984政策性、科学性很强, 涉及生产管理责任制, 工人积极性国家财政开支, 劳保待遇预防改进措施, 经济投入诊断程序与原则①充分的诊断依据:依靠职业史和既往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劳动卫生资料综合分析判断②集体诊断:县以上医疗行政部门指定3人以上诊断小组③严格掌握:严格遵照国家颁布的《诊断标准》④动态观察:疑难病例定期动态观察或实验性治疗诊断、会诊处理原则治疗:一经诊断,及时安排其医治或疗养待遇①发《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治疗、住院、修养、死亡均享受相应劳保待遇。
②对不适宜从事原作业者,一经确认,2-6个月内调离(二)工作有关疾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不是唯一、特异的病因,而是与职业、生活、社会及心理行为等因素综合作用于职业人群引起非特异性疾病发生、发展的一类疾病统称为工作有关疾病,常见疾病有;与职业有关的肺部疾病与职业有关的心血管疾病骨骼及软组织损伤生殖紊乱消化道疾病行为心身病(三)工伤:劳动过程中突发意外造成的损伤原因生产设备缺陷防护设备缺陷劳动组织不合理、生产管理不善个人身体和精神状况不佳操作环境因素类别;机械伤、化学伤、温度伤、电伤等三、职业性损害的预防-----贯彻三级预防的原则(一)一级预防;病因预防----根本性的预防措施要求;从根本上使劳动者不接触或少接触有害因素措施;①改革工艺,从根本上消除或降低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剂量②制定职业接触限值,定期监测,严防超标③制定就业禁忌症,做好就业前健康检查,筛出高危人群④加强职业安全卫生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职工自我保护和保健意识(二)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一级预防的补救措施要求:早期发现病损,及时处理----控制在临床前期或使其康复措施:①经常性体检②及时合理的处理对个体----治疗、疗养、脱离对群体----采取预防措施(三)三级预防:临床预防----一、二级预防的补救措施要求;对已发生职业性疾病或工伤的患者,做出正确诊断,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