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暴力

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暴力

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暴力摘要科教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教育,而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起着基础的、重要的作用。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日益显露,社会上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开始多了起来。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家庭教育方式开始多样化起来,但其中存在的不足还是很多,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家庭教育的方式以及其中存在的亲子暴力现象进行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教养方式亲子暴力科教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教育。

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与深入人心,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家庭教育,是家庭承担社会责任中最重要的一种功能。

每一个人的社会化,不仅需要家庭的哺育,更需要家庭的教养。

人们都是在家庭中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学会行为规范,学会生活自立的;在家庭中获得身体的发育,心理的发展,个性的形成,社会生活基本技能的掌握。

游戏、学习、劳动是人的社会活动三种主要形式。

未成年人一般主要从事游戏和学习,随着年龄增长,才逐步过渡到独立参加以劳动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

家庭不仅为儿童提供了人生最初的游戏和学习场所,而且引导他们从游戏过渡到学习,再从学习过渡到劳动。

这种引导,就是家庭教育。

家庭是人们最初的生活环境,是人与社会的第一接触点,是儿童接受教育和学习社会的第一所天然学校。

因此,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人们的文化素质也得到了普遍提高,对家庭教育也是愈加重视。

然而,在人们不断努力改善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时,还是存在很多不足,其中,家庭教育暴力是最普遍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存在。

提起暴力,人们总是认为只有以殴打、捆绑、禁闭等方式对人进行侵害才是暴力行为,殊不知其实言语辱骂、人身攻击、情感漠视等也是属于暴力之列。

因此,在对家庭教育进行研究时,这些暴力行为总是容易被忽视。

一、相关概念界定目前,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家庭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逐渐显露,因此,各界对家庭教育开始关注多了起来。

(一)家庭教育就家庭教育的定义而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但总归来说,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

(二)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现出来的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是教养态度与教养行为的综合表现,它直接作用于孩子,对儿童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中教养态度是指父母训练或教导子女所特有的有关认知、情绪及行为图(或倾向);教养行为是指父母在教导或训练子所实际采取的行动与做法。

(三)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暴力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暴力主要表现为行为暴力、言语暴力以及情感暴力,具体来说情感漠视、言语辱骂、殴打体罚、限制行为等都是在教育暴力之列。

二、家庭教养方式类型美国心理学家Baumrind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autharitative)、专制型(uthoritarian)和宽容型(permissive)。

根据Baumrind观点,权威型的父母能对儿童的要求做出反应,并且给予儿童适度的控制,能最理想地促进儿童适应性行为和能力的发展。

相比之下,专制型的父母经常使用专断的权利(powerassertive)、禁止和惩罚等高控(high power)策略,强调儿童对父母的绝对服从。

因为父母禁止的策略与使用专断的权利策略可能与儿童的焦虑、恐惧和挫折感有关,所以,专制型父母的孩子可能以自我为中心,会出现不良行为与适应问题,而这样情况下亲子冲突发生的频率较高。

林磊通过对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的研究,归纳出极端型、严厉型、溺爱型、成就压力型和积极型五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式。

(林磊,1995)归纳起来可以将家庭教养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类型:1.干预型家庭教育方式一种兼具控制性和灵活度的家庭教育方式。

采用这种方式的父母会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并说明原因。

如果孩子违反,能够进行及时、适当的批评或惩罚。

他们和孩子进行适度的交流,能够听取孩子的意见,接纳孩子的观点,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还对孩子的优秀表现予以适当鼓励。

2.专制型家庭教育方式这是一种控制性非常强的家庭教育方式。

采用这种方式的父母会对孩子提出许多规则,并常常不解释规则的必要性,而是采用惩罚等强制手段迫使孩子遵守。

他们基本上不和孩子交流,甚至在惩罚的前后都不说明理由,造成孩子辛苦受罚却不知错在哪里,不小心再犯同样的错,便会遭到变本加厉的惩罚。

3.纵容型家庭教育方式这是一种注重交流与鼓励,却不注意管教的家庭教育方式。

采用这种方式的父母与孩子的交流过多,对他们的关注无微不至,不让他们自食其力,对孩子作出很少或没有作出要求,凡事听之任之,甚至对他们的不当行为采取放任的态度,变相地鼓励他们犯错误。

4.放弃型家庭教育方式这是一种既不管教也不关心的家庭教育方式。

有些父母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放弃对孩子的教育,甚至放弃了对孩子的养育,因此,他们基本上没有了解或了解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形成了对孩子管理的缺失。

总之,交流与鼓励和限制与惩罚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对立统一。

在家庭的教育过程中,应该结合使用这两个方面,既要多与孩子交流,和他保持亲密关系,又要管治孩子,和他保持一定距离。

当管制孩子时,你是他的父母,当和他交流时,你应该是他的朋友。

父母如果处理好这两个角色的转换,肯定能够使孩子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这样,对孩子、家庭和社会都是大有裨益的。

就本次研究而言,笔者还是比较赞同最后一种划分法,本次研究是小范围的探讨某一地区家庭教育行为中存在的暴力情况。

将家庭教养行为细致分类,更贴近地区实情也可以更加细致具体的对各种家庭教养行为进行探讨,也更容易探讨出不同家庭教养类型所产生的不同结果,有利于探究家庭教育中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

三、亲子教育中暴力现象的相关理论(一)家庭系统理论杜赫提出了关于家庭系统理论的若干假设:①家庭关系是影响人们心理健康与个人是否病态主要因素;②家庭的互动模式可以代代相传;③家庭的健康是建立在家庭的向心力及个别家庭成员是否被尊重的平衡点上;④家庭越有弹性,就越有良好的功能;⑤家庭互动的分析,需要从家庭具有的婚姻和亲子关系角度探讨;⑥个人问题常和家庭的互动模式及家庭价值观有关。

从中可以看出:家庭有着特殊的亲情和道义关系,这是非常自然的优越教育条件。

解决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暴力、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对于子女的健康成长、促进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邓伟志,2006)(二)社会认知模型该模型致力于了解家庭成员“如何认知他们的家庭环境,如何认知他们的角色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家庭的影响。

Smetana认为,随着青少年不断成长,他们的独立意识也不断增强,在家庭中争取自由、权利的需求不断提高。

但是他们的父母仍保持着社会传统、规则和责任,并希望以此来影响青少年的行为和信念,促使其完成社会化任务。

当双方的社会认知观点不一致时,父母就可能在权力上支配子女甚至产生暴力现象。

(Smetana,1995)四、家庭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家庭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家庭中道德问题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人格自尊的相关研究、青少年情绪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的研究家庭教育的跨国比较研究等,这些研究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对家庭教育的研究不是单一维度的,它与许多其他诸如学校教育、儿童身心健康等的关系密切,对这些关系进行探讨,目的在于总结家庭教育中好的做法,避免家长使用无效或低效的家庭教育方法,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

二是家庭教育研究目前还未能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还处于零散的相关问题的探索中。

种种的关系探讨表明家庭教育中需要尝试了解的问题还很多。

五、家庭教育中暴力的研究1998年香港社会工作人员协会组织的创新性平行模式辅导小组通过研究发现家长的教养方式是影响亲子冲突的重要因素。

很多父母在日常家庭教养行为中都存在着暴力行为。

与儿童受到家庭暴力伤害的情况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在我国,无论是在社会舆论、学术研究,还是社会干预措施上,对家庭暴力的关注,大多集中于家庭中的已婚妇女,甚至把儿童排除在家庭暴力的受害人之外。

叶晖在“现阶段我国家庭暴力的社会学探析”一文中指出:“尽管家庭暴力一词明显带有中立性,但无论是官方的还是学术界的调查资料都表明,家庭暴力几乎始终表现为一种针对性别的犯罪,且受害者多为女性”。

与此相联系,在对家庭暴力特征的分析上亦未包括对儿童的直接伤害,而只是家庭暴力造成的夫妻关系和家庭结构问题对儿童的间接伤害:“家庭暴力不仅对受害人的身心造成巨大创伤。

而且会直接导致家庭和婚姻的破裂,尤其对家庭中的青少年成长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叶晖,2005)在人们探索理解家庭暴力的原因观察到,受虐的儿童在长大后通常也会虐待他们自己的子女,但是这种循环的方式并不是原因之一,此外,靠公共救济的失业人员在对自己家人施虐中,与经济困难伴随着的紧张无疑在家庭暴力中起了重要作用,此外,家庭中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可能间接导致了对子女的虐待,而施虐症和神经病症因素也有一定关系。

因为父母的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和冲突发生时的冲突解决方式,故其会调节亲子冲突的水平和对双方的影响程度。

杨丽珠等的研究指出,在民主教养方式下,孩子很容易与周围环境形成和谐关系;而溺爱、放任、专制的教养方式却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这些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在青少年时期更容易出现高频亲子冲突。

总之,在目前的暴力研究情况中,大部分学者把重心都放在了婚姻暴力和儿童受虐的情况上。

在家庭教育中,由于受到传统“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观念的影响,暴力行为具有隐蔽性与高发性的的特点。

正是由于其隐蔽性的特点,所以人们在对家庭暴力进行研究时,总是容易忽视掉家庭教育中的暴力行为,但其实,暴力行为对孩子的健康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参考文献[1]邓伟志,徐新.家庭社会学导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2]关颖.家庭暴力对儿童的伤害及其社会干预[J].当代青年研究.2006(05)[3]郭延庆.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国医刊.2000,Vol35,No10[4]刘宝花.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与神经症关系的多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1999,Vol13,No3[5]林磊.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04)[6]骆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家庭教育研究进展述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09)[7]吴静静,当代中国家庭“冷暴力”现象的伦理思考[J].今日南国,2009(7)[8]叶晖.现阶段我国家庭暴力的社会学探析.前沿.2005(01)[9]张媛,刘艳,陶云.试论家庭暴力对儿童心理的伤害[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10]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Carolyn,U.S,Willard,W.H.Conflict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12]Smetanna J G.Context,conflict,and constraint in parent-adolescent authority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1995,47:225~25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