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卷及核心素养分析解读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卷及核心素养分析解读


素养,所谓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道德修养。
出处: ①《汉书· 李寻传》:“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 宋 陆游 《上殿札子》:“气不素养,临事惶遽。” ②《后汉书· 刘表传》:“ (荆)越 有所素养者,使人示之以利,必持众来。” 二者的区别:能力是人外在的表现,素养则是人内在的品质修养。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高考测试
•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 1、什么是素养? • “素养”一词已成为教育热词,各科都在 用,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等等。 那么,这个词语有什么涵义,与我们一贯 说的知识与技能、能力有何区别?提出这 个词语有什么意义呢?
从“知识、技能教育重心已转移到正
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未必正确)
(二)2018语文高考卷的六大变化
1.全卷字数从7000+到9000+
• 从阅读量看,与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相比,全国 卷的阅读量又增加了。以全国卷为例,2017年全 国卷的试卷字数为8042字,2018年全国卷的试卷 字数为9015字,增加了973字,考生阅读量在 2017年的基础上增加了12.1%。 • 回看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全卷共9451字, 其中选做题,文学类阅读题2187字和实用类阅读 题2142字,考生只要二选一,除去最小的那个 2142字,全卷约7309字。按照这个速度,2019 年试卷阅读量极有可能突破10000字大关,离温 儒敏教授说的“15%的考生做不完”看来是不远 矣!
1.全卷字数从7000+到9000+
• 这不仅仅是简单字数增加,这体现了对核心 素养考查加强。
• A、首先是阅读速度的要求。
• 我没说过“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我 讲高考是选拔考试,必须适当拉开分距,还要考阅读速度, 有15%的人做不完是正常的。 ——部编教材主编温儒敏 • 阅读题量也增加了,今年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你 要做完的题的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
• 能力 ,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 人们在完 成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有所不同。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 需的主观条件。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 个性心理特征。
出处: ①《吕氏春秋· 适威》:“民进则欲其赏,退则畏其罪,知其能力之不足也!” ②《史记· 李斯列传》:“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
• 由此可见: • 知识是一个层面,技能是技术层面的,能力 是对知识、技术的综合运用,而素养是很好 运用能力的综合修养。 • 提出素养一词的意义:是为了防止再出现林 森浩、刘海洋一类的人有能力而无素养的人, 是为了整个教育立德树人的大计。 • 我们以前过于注重知识技能、能力的培养, 素养一词的提出是教育理念的一种进步,是 对当前教育的一种纠偏。
• 素养 • 语言建构与运用 • 思维发展与提升 • 审美鉴赏与创造 • 文化传承与理解 内涵 积累语感 整合与选择 交流与语境 直觉与灵感 实证与推理 联想与想象 批判与发现 体验与感悟 欣赏与评价 表现与创新 意识与态度 选择与继承 包容与借鉴 关注与参与
3.核心素养提出的意义
• 华东师范大学的崔允漷教授这样评价: •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 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中的 独特贡献,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 经过学科学习之后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 格与价值观念。它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升。
2.语文核心素养
•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语文新课标修 订领导小组组长王宁教授定义: • 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学 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 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 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 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 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 合体现。
分解一下:
• 语文核心素养是 • 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 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 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 • 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 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 • 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 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
王教授的分解解说
(2)华东师范大学的崔允漷教授这 样解说三者关系:
• 怎样理解知识、技能、能力与素养的关系? • 下面用开车来举个例子。交通规则是知识, 移库是技能。知识、技能要变成能力需要 有真实的情境,所以需要路考,路考检验 的是知识技能在真实情境中的应用水平, 这就是能力。
• 有了能力不一定有素养。什么是驾驶素养? 仍以开车做比喻,安全驾驶就是关键能力, 礼貌行车就是必备品格,尊重生命就是价 值观念。从能力到素养,一定需要学习者 主体的反思,是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 果。教师教的知识、技能或培养的能力是 学习的阶段性目标,是通向素养的手段, 其本身不是目的。
• B、其次体现了对阅读策略的考查。
• 快读、跳读、猜读甚至是连滚带爬式阅读
• C、还体语境
• 语言文字运用部分,最大的变化是将三个原来独立并行的 题合并为同一语境下的三个小题。这种组合出题的方式其 实并不新鲜,在以前的湖南卷和后来的北京卷中都出现过。 第17题、第18题多年来一直保持的站位被打破,分别考查 病句、词语使用、补写句子;全国卷1中17题为病句、18 题补写句子、19题词语使用;全国卷2中17题为补写句子、 18题词语使用、19题病句;全国卷3中17题为词语使用、 18题为病句、19题为补写句子。 • 这种三个卷区并不统一的排布意味着这三道题的先后次序 并无一定之规,更多的还是根据所选语言材料及试题前后 顺序对学生答题的提示和影响来考虑的。组合题的材料延 续了2017年补写句子题选取语言材料的风格,三套试卷选 取的都是带有说明性、科普性、论述性的具有很强逻辑性 的语言材料。 • 这种组合题在往年的山东卷中较为常见,成都市中考题近 两年也是采取这种题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