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向日葵的种植方式与合理密植

向日葵的种植方式与合理密植

向日葵的种植方式与合理密植
摘要介绍了向日葵的种植方式和合理密植方式,葵农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种植方式,做到合理密植,除增加籽实产量外,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含油率,降低皮壳率。

关键词向日葵;种植方式;合理密植
向日葵是世界第二大油料作物,在我国的栽培面积仅次于大豆和油菜,位列第三。

向日葵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广泛的用途。

食用向日葵是重要的小食品和其他食品加工的重要原料,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尤其是亚油酸和α-麦胚酚(VE的一种)含量高,营养丰富,同时可有效防治心血管疾病,深受人们喜爱。

葵花籽仁还可直接出口创汇。

油用型向日葵生产的葵花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大豆、花生、油菜等油料作物,是优质保健食用油。

随着向日葵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生产的发展,大力发展向日葵生产,是发展效益农业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举措,是提高社会综合效益的有效手段。

向日葵植株高大,根深叶茂,生长迅速,合理密植是保证增产的重要环节。

向日葵采用合理的种植方式和密植方式,除了可以增加籽实产量外,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含油率,降低皮壳率。

1 向日葵种植方式
向日葵种植方式分为清种、间种、混种、套种和复种等多种方式。

1.1 清种
清种也叫单作。

无论春播或夏播,清种都是主要方式。

该种方法田间管理方便,便于耕作和机械化。

清种行距应为65~70 cm,行距的扩大改善了植株在田间的布局,所起到的作用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通风透光好;二是减少相互遮荫郁闭,降低湿度,减少病害发生条件;三是增加了耕作层,有利于根系的发育,从而提高产量。

在湿润地区行距应扩大,使行间叶子不致重叠,最好距离10 cm,以利于上下空气对流,水分蒸发,降低湿度,防止病害的发生。

1.2 间、混作
近年来,向日葵与绿肥作物间、混作的种植方式采用比较广泛。

特别是间作,其目的实际上就是利用矮棵作物的搭配为高棵作物向日葵创造密植增产条件,并且把用地和养地结合起来,既可种植绿肥,又不减少当年的经济收益。

这种方式特别有利于我国目前以高杆农家品种为主的生产。

间作主要是在清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向日葵的行距,改善了光照、通风、
温湿度等小气候条件,避免了清种密植引起的过度遮荫、郁闭,从而可以通过缩短株距增加单位面积密度,在保持密植情况下个体生长良好[1-2]。

混作又称串带。

间作是扩大高作物行距,混作是扩大株距。

矮棵作物混种在2株之间,或在播种时先条播混作作物(如芸豆、草苜蓿等),再等距埯播向日葵。

向日葵间、混作的矮棵作物,在北方多为草苜蓿、芸豆及大豆等豆科绿肥作物,其中以草苜蓿应用较广泛,其原因是豆科作物作为间作物可以起到培肥土壤、恢复地力的作用。

草苜蓿根系有根瘤,能起以固定空气中氮素的作用,固定的氮素部分在当年可直接为向日葵利用,同时根系较发达,腐烂后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增加土壤养分。

1.3 套种
在向日葵行间套种草苜蓿,向日葵当年可增产20%以上,其原因是草苜蓿根系分泌物或固定的氮素为向日葵生长提供了养分。

方法是在清种向日葵6月末中耕封垄后,将草苜蓿种子撒在行间垄沟及垄帮上,然后浅覆土。

1.4 复种
复种向日葵可在生育期较长的地区进行。

复种向日葵一般在春小麦、油菜、大麦豌豆和绿肥压青之后,播种早熟品种,为保证向日葵成熟可以采取提前育苗,进行移栽。

2 向日葵合理密植
向日葵植株高大,根深叶茂,生长迅速,合理密植是保证增产的重要环节。

合理密植就是正确处理个体和群体间生长发育的关系。

种植密度过大,个体营养面积缩小,相互遮荫、郁闭,光照、空气、水分、养分等条件不能满足生长需要,以致个体生长细弱,花盘小,瘪粒多,产量下降;种植密度过小,个体营养面积扩大,环境条件改善,生长发育虽然可以很好,但个体生产力不可能无限提高,而由于群体过小,不能充分利用地力和光照,产量也要下降。

在保证个体生长良好的前提下,争取最大的群体、最大的密度,以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获得群体的最高产量。

个体生长良好,并非个体越繁茂、粗壮、花盘越大越好。

花盘适中,由于营养供应均匀,瘪粒率低,籽粒均匀,花盘不同位置的籽粒、千粒重、容重均相同。

在栽培条件较好的地方,应适当增加密度使个体正常生育稍受抑制,以使群体得到合理的发育;在条件较差的地方,则主要是改进栽培条件,使个体生育达到要求标准。

另外,合理密植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含油率,降低皮壳率。

合理密植和品种、土壤、气候、施肥、灌水等栽培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3]。

2.1 密度和品种关系密切
食用向日葵品种一般植株高大,根深叶茂,占地及覆盖面积大。

如龙食葵3号、丰葵杂1号,株高220~230 cm,叶数30片以上,高度密植会徒长,茎杆细弱遇风倒伏、折茎。

过密会相互遮荫郁闭,导致光照通风不良,病害蔓延,不适合过密栽培[4]。

油用向日葵品种株高一般在2 m以下,适于密植。

2.2 密度和土地肥力、施肥量关系密切
肥地宜稀,薄地宜密;施肥条件好的宜稀,差的宜密。

主要是因为肥地和施肥多的地块,向日葵生长繁茂,过密易造成过度遮荫郁闭,导致徒长倒伏,病害蔓延,中、下部叶片光合作用减弱,干物质积累少而影响产量的提高;而薄地及施肥条件差的地块,根系发育差,占地少,植株较矮小,只有增加株数才能合理利用地力和空间,提高产量。

2.3 雨量、灌溉和密植的关系
湿润地区比干旱地区种植密度大,因为干旱情况下,土壤水分缺乏,过密可能产生争水矛盾。

灌溉条件下,可以增加种植密度[5]。

3 参考文献
[1] 马捷,闫文芝,曹巨峰,等.垄作早熟西瓜间作油用向日葵不同种植方式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3):35+41.
[2] 张海明,刘景辉,刘国军,等.内蒙古中西部小麦茬复种油用向日葵两熟制种植模式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3(4):79-81.
[3] 张永清,马军成.提高向日葵种植科技含量完善向日葵规范化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S1):39-42.
[4] 李国发,齐文科,王学丽,等.向日葵高产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2013(10):31.
[5] 牟生海.向日葵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2):33,3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