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柴胡皂苷生理活性及在治疗肾病中的应用的述评 2

关于柴胡皂苷生理活性及在治疗肾病中的应用的述评 2

关于柴胡皂苷生理活性及在治疗肾病中的应用的述评前言柴胡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高40——80cm,主根较粗大,坚硬茎单一或数茎丛生,上部多回分枝,有点“之”字形曲折,柴胡在我国作为药材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中医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大量实验研究表明柴胡皂苷和挥发油是其主要的活性成分,柴胡皂苷主要具有解热、镇静止痛、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肝纤维化、抗肿瘤、免疫调节、保肝等药理作用,柴胡挥发油具有很好的抗炎、解热作用[1][2],我国药典规定北柴胡和狭叶柴胡又称南柴胡,为中药正品的原植物,近几年的研究和应用表明,柴胡皂苷治疗性肾病有很好的功效,作用原理和机制也逐步揭示。

本文就其生理活性近期研究状况和在慢性肾炎和其他肾病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正文1.药理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柴胡具有:1.1、解热、退热作用平稳可靠[3];1.2、镇静、镇痛,有解除胸闷胀痛,开郁调经作用;1.3、抗菌,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1.4、现代药理表明,柴胡提取物柴胡皂甙具有保肝利胆降脂抗炎增加免疫作用[4]1.5、文献报道[5]小柴胡汤有类似类固醇剂的作用机制,或通过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因子的分泌或抑制糖皮质激素的负反馈抑制作用而达到抗炎作用;2.临床应用2. 1 小儿疳积发热以银柴胡为主,配合胡黄连、蟾蜍干、牡丹皮等,配成散剂或治疗小儿疳积身热效果满意。

[7]2. 2 阴虚潮热,久病发热以银柴胡配地骨皮、青蒿、鳖甲等成丸剂,或水煎服,治疗阴虚骨蒸潮热久病发热,疗效理想。

[7]2. 3 感冒高热以青蒿、银柴胡为主,治疗感冒高热,治愈率为 99. 1%,基本上在药后 24 h 内,体温降至正常范围,最快在服药后 4 ~6 h,体温恢复正常,且不再回升。

2. 4 过敏性疾病用含银柴胡的过敏煎剂治疗许多过敏性疾病均有良好的疗效,如辛乌汤治疗过敏性鼻炎,有效率为 87%,治疗时间最长 20 天,最短 2 天; 七味过敏煎治疗过敏性皮肤病,总有效率 97. 78%,疗效迅速。

2. 5 治疗癌症 ( 1) 用于肝经郁火、肝阴不足的中晚期肝癌,症见低热不退、齿龈 出血等,常与胡黄连、地骨皮、牡丹皮、鳖甲等配合应用。

[8]( 2) 用于瘀毒 内阻、阴虚火旺的白血病、肺癌等,症见骨蒸潮热、五心烦热、低热不退、盗 汗或吐血、衄血等,常与紫草根、青蒿、地骨皮、七叶一枝花等配合应用。

柴胡对利胆排石、消炎、改善症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9]2.6日本应用柴胡汤治疗肾炎已取得了很满意的结果有一项综合调查表明,248例慢 性肾炎患者用柴胡为主药的柴苓汤治疗25周后,尿蛋白明显减少,肾功能好转,肾 活检病理分析表明微小病理改变的肾病患者疗效高达77%,膜性肾炎、系膜增生性 肾炎、膜增生性肾病、IgAN 肾病患者的有效率分别达到48.6%、45.9%、20%、30.8%。

3.现状分析小柴胡汤具有显著的抗炎保肝、解热镇痛等作用, 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预防肝癌, 是日本汉方药中产量最大和用量最多的方剂[10]。

近年来小柴胡汤加味治疗肾病的临床应用不断推广,。

孙骏等[11]采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治疗慢性肾炎患者外感后蛋白尿加重, 治疗 1 个月后, 小柴胡汤组尿蛋白明显减少, 疗效优于健脾补肾法。

何思卿等[12]认为急性肾小球肾炎系小儿脾虚, 运化不利, 复感外邪, 或水湿、疮毒入侵, 致水湿泛滥, 殃及肺脏而发为本病。

故其用柴胡汤合五苓散扶正益气、祛风清热、利水消肿治疗小儿急性肾炎 100 例, 治愈率为 81%, 有效率为 98%。

林则杰[13]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其因乃升降失调, 脏腑失衡, 虚实错杂。

治疗宜寒温相适, 升降并调, 虚实同理。

用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肾衰 34 例, 有效率为 73%。

王静等[14]认为本病主要由于脏腑功能失调, 脾肾衰败, 气阴两虚,湿毒内壅, 气机升降失常所致。

选用小柴胡汤为基本方, 配合益气养阴、排毒泄浊药以扶正祛邪, 调整机体阴阳平衡治疗本病 60 例, 总有效率为 83.33%。

陈亦工等[15]认为急性肾盂肾炎, 其原因多责之于湿热蕴郁, 气化不利, 治疗方法应以祛湿为要, 加以清热。

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该病, 治愈率为 95.5%, 总有效率为 100%。

4.争论焦点1990至1993年间,日本发生了小柴胡汤引发药物性肺炎(间质性肺炎)的风波。

患者多为中老年(60岁以上居多),慢性病毒性肝炎者,连续服用小柴胡汤(或柴胡、黄芩类方药)二至三个月之后,出现发烧、干咳、呼吸困难的症状。

日本学者报道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患者长期口服小柴胡汤会发生间质性肺炎甚至造成死亡等现象[16],而该方剂引起肝损伤的机制可能与柴胡的原浆毒有关[17]。

随着柴胡注射液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增加,肝损伤、过敏性反应、过敏性休克、肾衰竭等不良反应的报道也屡见不鲜[18---19]。

5.毒性作用5.1柴胡在药典规定的剂量用法时,毒性很小; 但长时间、大剂量服用时则有显著的肝肾及血液系统毒性。

使用柴胡而引起药物性肝损害时,病人主要出现转氨酶升高、肝炎、黄疸,且肝组织活检确证为急性肝损害,但停药一段时间后肝功能可恢复至正常水平。

日本学者报道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患者长期口服小柴胡汤会发生间质性肺炎[20]5.2现代研究表明,柴胡皂苷和柴胡挥发油既是柴胡的活性成分又是其主要毒性成分。

柴胡皂苷主要分为 SSa 、SSc 、SSd 、SSb1、SSb2、SSe 、SSf 等,柴胡苷元主要为 F 、E 、G 等皂苷元,柴胡挥发油中主要含有 α-菠菜甾醇、Δ7-豆甾烯醇、Δ22-甾 醇 豆 烯、豆 甾 醇、侧 金 盏 花 醇、白 芷素等[21]。

同时,柴胡皂苷亦有溶血作用,其溶血强度为柴胡皂苷 d > 柴胡皂苷 a > 柴胡皂苷 b1> 柴胡皂苷 b2> 柴胡皂苷c 。

柴胡不同组分均可导致大鼠肝毒性损伤,且醇提组分的肝毒性损伤程度高于水提组分。

柴胡精制总皂苷在一定剂量下,长时间灌胃给药,即可导致大小鼠明显的肝脏器质性病变,而经口灌胃大鼠一定剂量的柴胡总皂苷醇洗脱精制品则可造成大鼠长期毒性肝组织损伤[22]。

6.建议柴胡毒副作用是由于柴胡的不同品种,不同炮制方法,主要是柴胡皂苷的含有量不同引起的柴胡产生药效作用和引起毒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柴胡皂苷。

所以,对柴胡的药效和毒性综合性研究进行深入探讨和评价,有助于制定其毒性物质基础的安全范围及功效物质基础发挥药效作用的最低限度,最大限度保证柴胡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现代中药药效和中药毒性的探索仅局限于药理活性、化学成分提取与分离、药物毒理等单一学科的分散研究,而三者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甚少; 且缺乏国际化、现代化的中药毒性评价方法和指标。

因此,应该将柴胡的药性和毒性作为基础进行研究。

7.参考文献[1]李芳,李建北,张东明.柴胡的药理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 2) : 120-121.[2]杨志刚,陈阿琴,孙红祥,等.柴胡皂苷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兽药杂志,2005,39( 5) : 27-30.[3]柴胡用于治发热的临床特点及运用规律[4]金顺姬.柴胡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 ( 7) : 1074-1075.[5]王文华,蔡馥蔚1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J]1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9, 22 (8): 4871 [7]阴健 . 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临床应用[M] . 北京: 中国古籍出版社,1995,336[8]黄红兵 . 抗肿瘤中药临床应用与图谱[M] .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2008. 57[9]王晓春.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石症 97 例[ 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 4) :25.[10] 李杰芬. 关于小柴胡汤引起间质性肺炎及其对策[J].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97, 19(3) : 62.[11] 孙骏, 高建东. 小柴胡汤对外感后慢性肾炎蛋白尿加重的疗效观察[J]. 辽宁中医杂志, 2002, 29(11) : 665.[12] 何思卿, 张秋英, 彭世桥. 经方合用治疗小儿急性肾炎 100 例[J]. 国医论坛, 1999, 14(5) : 13.[13] 林则杰. 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肾功衰竭 34 例[J]. 新中医, 1997, 29(8) : 24.[14] 王静, 张凌, 侯宪林.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临床研究[J]. 山东中医杂志, 1998, 17(8) : 359.[15] 陈亦工, 陈强. 小柴胡汤治疗急性肾盂肾炎 200 例[J]. 国医论坛, 2000, 15(3) :9.[16]粟岛行春.“小柴胡汤副作用引起死亡”事件的真相[J].天津中医学报,2002,19( 1) : 47-48.[17]廖莉琴.试析中药所致药物性肝损害[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11( 1) :60-62.[18]林博明.柴胡注射液的不良反应[J].海峡药学,2006,18( 5) : 217-218. [19]刘晓春.柴胡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J].中成药,2009,31( 8) : 1275-1276.[20]刘亚旻,刘新民,潘瑞乐.柴胡毒性作用研究进展[J].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研究所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21]刘亚旻,刘新民,潘瑞乐.柴胡毒性作用研究进展[J].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研究所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22]黄伟,孙蓉,尹建伟,等.南、北柴胡不同组分对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比较研究[J].中国药物警戒,2010,7( 8) :454-45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