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执教者: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教育集团惠民路分校
课型:教读课课时: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属于教读课文。
本单元通过少年们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意在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
而《故乡》一文写于1921年,辛亥革命后十年。
封建统治虽已被推翻十年了,但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礼教观念的余毒还很深。
小说通过返乡的成年人“我”的视角,展现出故乡人事的一幅幅画面,举目所见,呈现的是一派萧条、破败、沦落的景象。
正因为目之所触、心之所感无不悲凉,“现在”与“过去”的强烈对比寄寓着作者对旧中国及其人民命运的无限关切与深沉思索。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出自小说集《呐喊》,但鲁迅先生并没有振臂高呼地呐喊,而是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病症,在国民的麻木沉默中发出了鲁迅式呐喊,让人顿生“于无声处听惊雷”之感。
纵使他对未来的希望仍是虚渺的,但他变革现实的决心是坚定的。
本文的特色是以一个时间横截面的片段作为人物一生的缩写和密码,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还原作者留白或未交待的情节成了搭建教学支架的关键。
笔者期望根据人物性格和具体语境,通过合理的想象补出空白部分,让学生走进小说、读懂小说。
且刘安海与孙文宪先生所著的《文学理论》中说过:“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如果不用想象和理解将不确定的部分予以确定,将各层次上的空白予以填补,将被省略的联系予以恢复,将不连贯的图景予以整合,他的阅读就很难进行下去。
”因此笔者选择了想象与补白作为理解人物的主要教学支架,旨在借本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情分析】
本课实录的教授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但是学生对鲁迅作品和小说已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并不感到陌生。
但学生也容易根据浅显的阅读经验给人物盲目贴标签,忽略人物形象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鲁迅曾说:“学说所以启人思,文学所以增人感。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多方激活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如联结《骆驼祥子》的阅读经验来感受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动荡社会时局),并引导学生获得鲜活、真实的阅读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对小说内涵的理解,获得对人生社会的思索。
笔者在本节课中主要通过想象和补白、关注标点、朗读体验等方式点拨学生走进小说世界。
学生在学习部编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想象”为主题)时,已学会调动自己的体验进行联想和想象,因此用想象作为本节课的教学支点较为合适。
但本节课的落脚点并不仅仅停留在想象,更着眼于围绕小说人物的性格特
征和情境进行合理想象,并由此帮助理解人物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运用想象与补白的方法理解闰土的变化;(教学重点)
2.结合生活体验理解小说多元主题,并感受鲁迅式呐喊的特点;(教学难点)
3.体会作者对旧社会的憎恶、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悯,以及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
【教学过程】
一、衔接导入
{PPT:单元导语、单元综合性学习}
回顾:书本里的提示语往往会给我们一把打开小说的金钥匙——想象。
上节课我们已经做了初步尝试并一起归纳了方法——可以对语言空白处、动作空白处以及情节空白处展开想象,并通过补白来丰富对杨二嫂的理解。
那么今天的课堂里我们要继续借助想象来走进闰土的世界。
二、借想象话闰土之“变化”
{PPT:“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深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
▲举例引导:母亲说闰土时常来家里都问起迅哥儿,如今见到了,为什么不是快步上
前寒暄,而是这样的反应?(请生想象并对心理补白)
想象补白:闰土当时的心理:“盼了这么久,终于再见到迅哥儿了!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竟还叫我闰土哥!看来他不曾忘记儿时的情谊,我太开心了!可是……哎,他现在是有头有脸的老爷,我一个当下人的得守规矩,怎么好和老爷攀那儿时不懂事的交情!”
▲小组合作分享5分钟:运用想象和补白的方法探究闰土的形象变化
(请生展示交流,并互相补充)
环节总结:想象需合理,依托情境和人物性格。
【板书:合理——情境、性格】通过想象,我们触到了人物波澜起伏的内心;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