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生应掌握的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荟萃

初中生应掌握的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荟萃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荟萃
一、文史典籍: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四库”:经、史、子、集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二、朝代传说:
“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zhuān xū )、帝喾(kù)、唐尧、虞舜三、地理:
“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五岳”:东岳泰山(今山东省),西岳华山(今陕西省),南岳衡山(今湖南省衡阳市境内),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境内,主峰天峰岭,海拔2017米,被誉为“塞外第一山”。

恒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和旅游胜地。

现为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之一,是山西省十佳旅游景点之一),中岳嵩山(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北)。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

例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悲。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四海:指天下、全国。

江河: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四、其它:
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2.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

(稷(jì)、黍、麦、菽(shū)、稻)
3.五味:指酸、甜、苦、辣、咸
4.六畜:六种家畜:马、牛、羊、猪(豕)、狗(犬)、鸡
5.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6.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7.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8.岁寒三友:松、竹、梅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
9.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事、转注、假借
10.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

解元(乡试第一名)、会元(会试第一名)、状元(殿试第一名)。

11.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乡官。

12.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13.科举考试: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称秋闱或大比)每三年在省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

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称春闱或礼闱)参加者必须是举人,考中称贡士。

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称进士。

第一是状元,第二名是称榜眼,第三名是称探花。

合称三甲鼎。

光绪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止。

14.《尔雅》:我国最早的释词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

15.“风骚”,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常用作代指文学才华。

16.《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风、雅、颂”三大类。

17.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在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也称“五鼓”或称五夜。

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1点,五更3点—5点。

18.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正、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四、五、六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三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19.星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为星宿。

20. “三教九流”:“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旧指宗教或学术界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噗的人。

“三教九流”多含贬义。

21.无事不登三宝殿:俗话。

即没有重要的事不敢来麻烦的意思。

“三宝”,拂教名词,指佛、法、僧。

22.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

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

23.谥号:是大臣死后朝廷按其生平事迹行为给他评定一个称号,以示褒贬善恶。

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公。

五、古代别称:
1.桑梓:指家乡
2.巾帼:指妇女
3.须眉:指男子
4.鸿雁:指书信
5.社稷:指国家
6.汗青:指史册。

例如: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轩辕:指祖国。

例如: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8.“三尺”:指法律
9.谦称:①自称:愚、鄙、敝、卑、窃、臣、仆
②帝王自称:孤、寡、不谷
③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
④其它:在下、小可、老朽、妾、老纳(老衲)等
10.敬称:①称帝王: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②称太子、王子、公主:殿下
③称将军:麾下
④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

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令阃(kǔn)(对方的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对方有关的人或物。

如尊上(称对方的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的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见);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

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

如称用辈友人中长于自已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⑤称年老的为:丈、丈人(后来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泰水”。

⑥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

⑦对尊长者和同于朋辈间的称谓有:君、子、公、足下、先生、大人等。

六、古代年龄称谓
01、襁褓( qiǎng bǎo):未满周岁的婴儿
0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0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0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05、及笄(jī):指女子十五岁
0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0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0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0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13、期颐之年:一百岁
二、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科举考试的等级:
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

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科举考试的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三、古代主要节日
(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02)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03)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04)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05)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06)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07)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08)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09)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10)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11)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四、古代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

其特点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2)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如:康熙元年等。

*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3)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