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所谓996,是指工作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一周工作6天,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

我国《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根据上述规定,若公司强制实行996工作制度是违反法律规定的。

对于违反法律规定强制要求的加班,劳动者有权拒绝。

张耀律师表示,若是单位安排员工延长工作时间的,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加班,单位应当根据法律规定支付加班费或予以调休;但若员工出于自愿加班的,不属于法律意义的加班,单位也无需支付加班费。

如果企业利用鼓励的模式变相强制要求员工加班,比如公司因员工拒绝加班而对员工降职、降薪、处罚、辞退的,员工可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必须高度重视劳动法律法规的完善,尽快构建起法治维权的法律体系,重点治理各种形式的“隐性强迫”加班现象。

(摘编自新华网2019年4月16日)材料二:我们的企业不仅要依靠员工的汗水,更要激发员工的灵感;崇尚奋斗、崇尚劳动不等于强制加班。

苦干是奋斗,巧干也是奋斗;延长工时是奋斗,提高效率也是奋斗。

因此,不能给反对996的员工贴上“混日子”“不奋斗”的道德标签,而应该正视他们的真实诉求。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很多企业都面临生存考验,强制推行996,不仅解决不了企业管理中的难题,也会助长“磨洋工”的顽疾。

从企业家角度来看,他们身上的极限奋斗精神是可贵的,但要考虑到普通员工的位置不同,强制灌输996的加班文化,不仅体现了企业管理者的傲慢,也不实际、不公平。

事实上,这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如何才能最大限度激励员工的积极性?把加班长短作为激励手段,这肯定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但显然不是最有效的方法。

企业不仅要让员工更努力地工作,更要激发员工更高效地工作;不仅要靠加班工资的激励,更要让家人的陪伴、身体的健康、意义的饱满也成为工作的奖赏。

只有那些能够做好平衡兼顾的企业,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崇尚奋斗,不等于强制996》)材料三:互联网各类企业分布比例图(选自《中国互联网企业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材料四:我们国家还处于发展中的阶段,仍然需要劳动者的奋斗与拼搏。

正是中国人的勤劳与奋斗,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推动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

奋斗与拼搏,仍将是我们这个快速前进社会的主题词。

而996的讨论则启示我们:未来中国的活力,将来自于快乐地去劳动,让劳动者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

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诉求,不再是温饱时期的拼命工作赚钱,而是需要在工作之外获得更多价值,发现兴趣、陪伴家人、寻找意义。

因此,正确打开996话题的方式,不是要不要奋斗拼搏,而是如何更好地去奋斗拼搏。

按照“效率工资理论”的观点,员工工资水平越高,他们的生产就越有效率,忠诚度也会大幅提高。

当然,员工也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注重工作家庭生活的平衡。

如此,实现劳动者更高质量就业和体面就业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4月1 5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996工作制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这种工作制工作时间超过了《劳动法》规定的正常工作时间。

B.如果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能做好平衡兼顾,让员工能兼顾工作和休息,就能顺应时代变化,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

C.当劳动者被企业要求延长工作时间时,这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加班,劳动者应得到相应的加班费或调休,企业不能利用鼓励的模式强行推行996工作制。

D.人们现在需要在工作之外获得更多价值,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诉求,期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体面就业的目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反对996工作制的员工并不等同于不奋斗的人,崇尚奋斗,崇尚劳动应提高工作效率,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强制加班。

B.企业管理者强制灌输996的加班文化,体现了管理者的傲慢,管理者应思考怎样最有效地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C.材料三中显示中国互联网企业中,国有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加起来占比不足一成,民营企业占比最高,所以996工作制在民营企业中最盛行。

D.中国人的勤劳与奋斗,加快了中国工业化进程,新时代使劳动者快乐地劳动,有助于激发未来中国的活力。

(3)材料一、二、四中,都报道了996工作制,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B(2)C(3)材料一侧重从法律的角度,论述996工作制违反了《劳动法》,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材料二侧重从企业的角度,论述996工作制的弊端,企业应做好平衡兼顾才能提高效率。

材料四侧重从劳动者的角度,论述新时代劳动者也需要奋斗,但不是通过996的方式,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诉求。

【解析】【分析】(1)B项,“如果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能做好平衡兼顾,让员工能兼顾工作和休息,就能顺应时代变化,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表达过于绝对,以偏概全,材料二中“企业不仅要让员工更努力地T作,更要激发员工更高效的工作;不仅要靠加班工资的激励,更要让家人的陪伴、身体的健康、意义的饱满也成为工作的奖赏。

只有那些能够做好平衡兼顾的企业,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

”平衡兼顾的内涵不是指“工作和休息”,还包含了“家人陪伴、身体健康以及意义的饱满”等信息。

故选B。

(2)C项,“所以996工作制在民营企业中最盛行”于文无据,材料三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并没有996工作制是否盛行之意。

故选C。

(3)第⼀则材料,引用了我国《劳动法》规定的部分内容以及张律师的解读,是从法律角度分析问题,论述996工作制违反了《劳动法》。

第⼀则材料,第二段第一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很多企业都面临生存考验,强制推行996,不仅解决不了企业管理中的难题,也会助长“磨洋工”的顽疾”,是从企业角度分析996工作制的弊端,以及解决的措施。

第三则材料,根据这句话“正确打开996话题的方式,不是要不要奋斗拼搏,而是如何更好地去奋斗拼搏”,是从劳动者的角度,论述新时代劳动者也需要奋斗,但不是通过996的方式。

回答本题要分三点根据材料概括回答。

故答案为:⑴B;⑵C;⑶材料一侧重从法律的角度,论述996工作制违反了《劳动法》,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材料二侧重从企业的角度,论述996工作制的弊端,企业应做好平衡兼顾才能提高效率。

材料四侧重从劳动者的角度,论述新时代劳动者也需要奋斗,但不是通过996的方式,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诉求。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本的理解能力,注意比较选项和原文信息。

阅读选项,根据选项的内容在文本中找出相关文句进行比较。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本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注意概括分析文段的内容。

先阅读分析文本的每段内容,再把选项和相关的文段进行比较推出答案。

⑶本题考查的是文本的分析和筛选能力,注意筛选重点词作答。

根据题干要求,阅读相关文段,从文段从筛选重点信息组织作答。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据国外媒体报道,可再生能源在2017年里的发展轨迹如同过山车一般,太阳能和风能的价格出现跌幅,中国圆满完成全年太阳能设备安装目标。

自2009年以来,太阳能价格跌幅大约为62%,而离岸风能的成本在近几年中也减少了一半,其在2017年内达到每兆瓦57英镑。

由此将套造成的结果是,各国政府将会在能源拍卖市场继续寻找成本达到历史谷底的太阳能和风能,而目前无需补贴的太阳能和风能农场正处于开发过程中。

荷兰国际集团油气方向技术总监兹瓦指出,整个2017年内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持续保持高位发展,但增幅却并不明显,其中很大原因正是中国和德国等国家出现能源产能过剩以及能源价格下跌。

事实上,能源领域产能过剩的趋势将套一直延续到2018年。

按照中国政府的计划,到2020年中国将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2920亿英镑。

中国政府在《巴黎气候协定》峰会上还承诺将为国内煤炭使用量设置上限,事实上燃烧煤炭已经在多个中国城市造成严重空气污染,而中国国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峰值。

备受各方期盼已久的中国国家排放交易机制已于2017年12月正式实施,该机制使得中国发电站在碳排放方面都会受到国家定价的制约。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国国内的发电站仍严重依赖燃烧煤炭来生产电力。

(摘编自《凤凰国际》2018年1月)材料二:【注】由于新能源负荷的需求很难用计划进行硬性规定,需求会不断变化,再加上新能源不方便储存,不用掉就会浪费,所以就要将富余的经调度送到有需求的负荷点,这个过程就是消纳。

材料三:进入新时代,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问题日益呈现系统化和复杂化,因此,必须更加重视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律的整体认识和把握,更加重视对市场、技术、消费者等各种驱动因素及驱动机理的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明确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国家战略,合理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地区布局和系统结构,构建长期有效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

当前,可再生能源发展呈现出多主体复杂动态博弈的特征,可再生能源的边际社会效益逐渐降低,激励政策实施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政策投资的资源配置效率问题日益突出,政策的杠杆作用也在逐步削弱。

亟需有关部门从不同主体的内在需求出发,深入探讨其央策动机、决策行为厦其影响,在此基础上,综合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设计更加有效稳健的政策。

一些地方由于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的差异,在可再生能源发展道路选择上同样也呈现多样化。

当前,亟需研究政策的普适性与差异性,确定好长期战略性引导政策,在此基础上,立足国情、省情、区情,从资源禀赋、经济结构、环境状况等方面制定更加有针对性和灵活有效的政策,构建符合“美丽中国”总要求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8年11月)(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家宏观调控,在全国各省实施配额制政策,主要是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存量消纳。

B.从图表中可以看出2018年国家在配额指标的下故上北方绝大部分省份要高于南方。

C.各省份配额目标在逐年上升,2020年的预期指标都明显高于2018年的配额指标。

D.内蒙古、云南两个省份应该算是可再生资源消纳大省,目前消纳比已明显高于配额目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据国外媒体报道,可再生能源在2017年里的发展过程中,犹如过山车一般,价格都出现了跌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