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讲座11PPT课件
农村小额信贷:国内外实践已证明它是一种有效的金融 制度安排,我们要及时总结经验,在大力推广。
一、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缺陷
建国后,由于特殊的政治经济形势,国家 为了优先发展工业,强调“以农补工”,对农 村金融剩余一直是采取剥夺的政策,致使农村 有限的资金大量流向城市,流向了非农产业, 农村金融被严重“边缘化”,农村金融抑制现 象严重,这一点,从农业贷款在各项贷款中所 占的比重就可见一斑。
第二阶段:破冰与升温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
2004年中国保监会在上海、黑龙江、吉林等9 个省(区、市)启动了农业保险试点工作。2006 年扩大试点范围
目前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模式有:黑龙江的阳 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吉林省安华农业保险公 司;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
还有一些其他模式。
(六)、农村资本市场发育迟缓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缺陷与农村非正 规金融发展
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包括三个方面:
农村正规金融、农村非正规金融、农村小额信贷
农村正规金融:政策性金融应居基础地位,合作金融是 主体,商业性金融应是重要补充。
非正规金融:应充分肯定它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 收入提高所作的重要贡献.要尽快让其合法化,并适当 引导,分类监管。
2、业务范围狭窄,功能单一。农发行自1998年 后,政策性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投入明显不足, 其业务功能单一地退化为“粮棉油银行”。
(二)、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领域内 的功能不断弱化
1998年6月,央行制定了“关于国有独资商业 银行分支机构改革方案”,对四大银行机构的 撤并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改革目的是加快 国有商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步伐。
二、我国非正规金融的发展
在发展中国家,其金融体系通常具有“二元结构”的 特征:既有正规的、受管制的现代金融制度,又有一 个与正规金融制度并行的非正规金融制度。
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银行体系往往把投资活动局限于现 代制造业中的大型企业,众多的小企业、农民、小商 人等都被排斥在正规金融部门之外。
当这些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增 加,而正规金融部门又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时,这些 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就只能通过非正规渠道得到满足。
(一)、非正规金融的涵义
非正规金融可以理解成:未被国家现行法律法 规所认可的,由非法定的金融机构(即非正规 金融部门)提供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融资活动。 它与正规金融制度在形成机制、服务对象等方 面存在显著的差别。
目前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组织形式包括有自由借 贷、银背借贷、私人钱庄、合会、典当业信用、 民间集资、民间贴现和其他间借贷组织
我国农业信贷规模
年份 1996 2000 2003 2006
各项贷款总 农贷 额(亿元)
61 156
1 919
99 371
4 889
158 996
8 411
225 285
13 208
占比(%)
3.13 4.92 5.29 5.86
(一)、农村政策性金融功能不全
1、资金来源不稳定、渠道单一。农发行成立以 来,每年发放的农产品收购贷款2000亿元, 农发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无偿拨款和有偿 贷款。由于财政收支的不平衡,拨付资金常常 不能按时到位。
3、私人钱庄。私人钱庄是没有经过审批的所设立的类似 银行的金融机构,分为两类:其一主要涉及从事外汇买 卖业务;其二涉及“非法集资”或“发放高利贷”。
4、合会。合会,英文名称为“Rotating Savings and Credit associations”(ROSCAs),即“轮流储蓄与信 贷协会”。其做法是会首召集若干会脚建会,每人每 期出资若干,通过抽签或竞标的方式将会金交给一人 使用。然后重复进行,直到每个人得一次会,该会终 结。
(四)、邮政储蓄加大了对农村金融剩余 的分割
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在农村领域的存贷业务网点后,农 村金融剩余开始向邮政储蓄集中。
邮政储蓄部门把资金全部转存中国人民银行,由于再 贷款的局限性,使得从农村吸收的大量资金转移出农 村。
邮政储蓄被喻为在农村架起的一台“抽血机——源源 不断的把已经“贫血”的农村资金抽到城市。
(二)、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形式
1、自由借贷。自由借贷是指发生在亲朋好友、 邻里之间的借贷关系。其特点是:贷款额度较 小,期限较短。
2、民间集资。民间集资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 其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当时民营经济起步阶段 对资金的需求。但由于风险大,而且被认为扰 乱了农村金融秩序,一般都受到抑制,如河北 省孙大午集资案。
作为资本市场,它可以给农村企业的发展提供 一个更为广阔的多元化资本运作平台。
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资本市场的发展还远远 落后于城市资本市场,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明显不足。
农村中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要进入资本市场融 资,谋求获得长期资本支持,基本不可能。
(七)、农村非正规金融长期受到挤压
一直以来,许多人把非正规金融等同于高 利贷,认为农村非正规金融无论是从宏观还是 从微观上看,都是非理性的,都只是落后经济 的产物和愚昧社会的流毒,只会造成敲骨吸髓 的盘剥和投机倒把的泛滥,因此,农村非正规 金融在被视为“剥削”穷人和扰乱金融秩序的 元凶而受到政府的排斥。
一是农村信用社难以摆脱来自地方政府的各种干预。地方政府搞 形象样板工程,盲目上马,致使贷款收回无望。
二是农村信用社“三会”制度形同虚设。 “人治”弊端未从根 本上得到改变。
三是经济效益较差。历史上形成了大量不良贷款和亏损挂账,包 袱沉重,2004年,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高达23.5%。
四是商业化倾向日趋严重。
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的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信 贷业务重点逐步向大中城市倾斜,县域内机构 大量撤并。撤并的分支机构4万多个。所剩分 支机构现已寥寥无几。
(三)、农村信用社解决“三农”问题势 单力薄
农村信用社本应成为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主力军, 然而,在解决“三农”方面显得力小难支。主 要原因:
2007年3月20日,邮储银行挂牌成立。官方对邮政储 蓄银行的定位是让其充当支农生力军。
(五)、农业保险不断萎缩
第一阶段:恢复与波动发展阶段(82~03 年) 。1992年起全面萎缩,主要表现是:
1.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呈下滑态势。 2.农业保险险种不断减少。险种一度增加到100
多个。目前只有30多个。 3.农业保险机构迅速萎缩。 4.农业保险的赔付率一直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