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第二节 高频文言虚词 - 2 - 编者按: 2012年全国高考的16份试题,有9份试题考查了文言虚词的用法,涉及的文言虚词有10个之多,可见高考对常见文言虚词考查的重视。 这10个文言虚词,按出现的频率排列,依次是:以(9)、为(6)、其(5)、之(4)、而(3)、于(2)、所(2)、且(1)、则(1)、乎(1)。本书将结合2012以及近年全国高考试题,对它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逐一进行讲解,希望能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以 (9次,出现率100%) 【用法例释】 1.介词 (1)表原因。如: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在”。如: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3)依据、凭借、按照。如: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c.余船以.次俱进。 (4)把、用、拿。如:a.以.为轮,其曲中规。b.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连词 (1)表示并列、修饰或递进关系,相当于“而”。如: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b.樊哙侧其盾以.撞。 (2)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致、以便。如:a.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b.莫不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3)和“上”、“下”、“东”、“西”、“往”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如:召有司按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3.动词 认为、以为。如:皆以.美于徐公。
4.副词 通“已”。如: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2012高考回眸】 山东卷第10题C项: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但以.刘日薄西山。前句介词,用;后句连词,
因为。 广东卷第6题D项:澍毅然以.身任/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都是介词,用,凭 - 3 -
借。 安徽卷第5题A项:遂发愤以.卒/木欣欣以.向荣。两句中的“以”,都是连词,表修饰关
系。 浙江卷第17题A项: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前后两句均是介
词,因为。 天津卷第10题A项: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使工以.药淬之。第一个是连词,来,表
目的和结果。第二个是介词,用。 湖南卷第6题C项: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都是介词,可
译为“把、用”。 北京卷第7题D项:何以.报为/妻卧草中以.号。前句介词,“用,凭借”的意思;后句相
当于“而”,连词,表修饰。 江西卷第11题A项: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樊哙侧其盾以.撞。前句介词,用;后句连词,
表修饰关系,相当于“而”。 四川卷第9题C项:义州以.守臣贪残变先发/但以.刘日薄西山。两句的“以”均为连词,
因为。 【教材链接】 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1.敛资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 3.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 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 ) 5.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报任安书》)( ) 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 )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 8.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 9.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信陵君窃符救赵》)( ) 10.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游褒禅山记》)( ) 自我校对 1.连词,表示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目的。2.承接连词,连接两个先后的动作。3.并列连词,并且。4.动词,认为。5.通假字,通“已”。6.因此。7.介词,“把……(作为)”。8.介词,凭,凭借。9.介词,在。10.表示地点的界限。 - 4 -
为 (6次,出现率67%) 【用法例释】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wèi)。 (1)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如:a.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b.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2)表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3)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4)表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如: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5)表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
桀亡。 (6)表被动关系,介绍出施动者,读阳平声(wéi),可译为“被”。有时与“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如: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b.不者,若属皆且为.
所虏。c.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wéi),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与之呼应,可译为“呢”。如: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3.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根据宾语的不同作不同的解释。如: a.尔为.尔,我为.我。(《孟子·公孙丑上》)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上述加点的“为”,应根据动词后所带宾语的不同,分别译为“是”、“形成”、“当作”。 【2012高考回眸】 山东卷第10题B项:卒不为.宗亲求位/为.击破沛公军。均为介词,替。 广东卷第6题A项:出为.川东道/结为.婚姻。第一个“为”是动词,做;后者是动词,成为。 安徽卷第5题D项:既为.方伯所知/秦王为.赵王击缶。前者是介词,表被动;后者是介词,
替,给。 湖南卷第6题A项:遗善为.闾里传/为.仲卿母所遣。都是介词,“被”的意思。 - 5 -
北京卷第7题C项:恐为.他人得/倘育而为.风露所感。两个“为”都是表被动的介词“被”。 四川卷第9题D项:时又有边将诈诱杀为.阵获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第一个是
动词,当或作为;第二个是介词,表被动。 【教材链接】 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 2.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 3.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墨子》)( ) 4.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 5.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张衡传》)( ) 6.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逍遥游》)( )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 8.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 9.为.夫婿所薄,舅姑不念,以至于此(《柳毅传》)( ) 10.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 1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 自我校对 1.动词,表判断,是。2.介词,替。3.动词,当作,算作。4.介词,向、对。5.动词,担任。6.动词,前者“成为”,后者“叫做”。7.语气助词,用在句末,与疑问代词呼应,表疑问或反诘。8.介词,表被动。9.介词,与“所”结合,表被动。10.介词,为了。11.介词,表原因,因为。 而 (3次,出现率33%) 【用法例释】 1.代词,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如:某所,而.母立于兹。 2.动词,表比喻,译为“如同,好像”。如:军惊而.坏都舍。 3.副词,译为“就、才”。如:然则何时而.乐耶? 4.连词 (1)表并列关系。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表修饰关系。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6 -
(3)表承接关系。如: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4)表转折关系。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5)表因果关系。如: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6)表递进关系。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7)表假设关系。如: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2012高考回眸】 山东卷第10题A项:以为华而.少实/我腾跃而.上。均为连词,但前者表转折,后者表修
饰。 浙江卷第17题B项:然言出而.罪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均为连词,前者表承接,后
者表转折。 四川卷第9题B项:玺书至而.母适病死/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均为连词,前者表转折,
后者表顺承。 【教材链接】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1.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 ) 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 3.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 )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 ) 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 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 8.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 9.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 10.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察今》)( ) 自我校对 1.连词,表并列。2.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却”。3.连词,表修饰。4.第二人称代词,你的。5.所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对前面动作、行为的补充说明。6.所连接的后一部分补说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7.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8.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9.连词,表递进,可译为“而且”、“并且”。10.副词,可译为“还”。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