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 城市规划实务56案例分析题(二)第1题:图2中绘出了一种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组织模式。
参考答案:由于斜向道路的运用不当,导致局部路网不成系统,布局不合理。
主要是城市中心区周边交通组织混乱,主干路无法通过,大量出现畸形路口。
建议对中心区路网进行调整,取消两条向支路,连通主干路。
城市中心区G点道路交叉口不合理。
根据道路交叉口设计要求,一个交叉口交汇的道路通常为4条,最多不宜超过5条,而该路网中为了追求平面构图形式,导致6条道路在G点交叉,不符合道路设计原理。
H、K两路口设计不合理。
根据道路设计原理,道路相交时,交叉角不宜小于60°或大于120°。
铁路客运站是人流高度集中地区,南侧不应是支路,应改为主干路,至少为次干路。
路段⑨—⑨应调整为次干路并向北延长至铁路客运站。
路段⑦—⑦在E—F段应改为主干路。
根据主干路合理间距控制,M—M不应当是次干路,应改为主干路。
路网模式调整建议如图5所示。
详细解答:(一)A市位于我国东南部沿海丘陵地区。
北部为山区,中部为山前平原,南部为滨海平原。
在周边城镇群中定位为滨海旅游城市。
区域概况:该市周边分布有甲、乙、丙三个城市,其中甲市位于A市西侧,距A市约200km,为我国东南部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并已建成国际机场一座;乙市在A市北侧,距A市约140km,是我国重要的加工业产业基地;丙市为港口城市,距A市约160km。
自然条件:该市自然生态环境较好,风景旅游资源丰富,其中北部部分山体列入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沿海地区中部海岸为约2km 的平坦的沙质岸线,沙软潮平,水质清澈,附近有海岛;西部主要为礁石海岸,但水深较浅;东部沿海为我国著名的红树林及海洋生物保护区。
为充分发挥地域区位优势,进一步推动A市经济发展,根据A市在城镇群内滨海旅游城市的定位,结合A市城市发展现状,该市编制了以产业发展为主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内容如下:(1)等级结构:分为A、B、C、D四级。
A为市域中心城市;C为市域副中心城市,未来城市发展区域;B为重点发展城镇;D为一般城镇。
(2)职能结构及产业定位:①A为市域中心城市;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②C市为现状县城,拟作为未来城市的副中心,为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定位为县级市,建设新型工业区,并布局大型区域电厂(装机容量480万kW)一座。
③B1、B2、B3为现状县城,拟作为重点发展市域副中心城市,其中B1定位工业型城市,并拟建设大型深水码头;B2定位商贸城市;B3拟建设为东南地区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
④D1为重点旅游城镇,为旅游集散中心,D2、D3、D4、D5重点发展工业。
(3)交通规划:①为把该市建设成重要的港口城市,拟在B1建设深水港码头。
②考虑到A市现状基础设施和城镇依托条件较好,拟定于市域西侧建设机场。
③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完善道路交通体系网,拟加快环形公路网建设,重点建设L1、L2、L3三条道路,其中L1为连接B1、A及D1的高速公路,L2为B2、A及C的高速公路,L3为连接甲、B1及C的滨海道路,以加强各城镇之间的联系。
第2题:参考答案:1.C市及B1、B2、B3产业定位工业城市,与A市在区域城镇群内滨海旅游城市性质的定位不符;B3城市性质与乙市重叠。
2.C市电厂规模过大,且会对海洋动物保护区和红树林造成较大的环境影响。
3.该市海域较浅不适合建设深水码头;建设深水码头及机场与甲市已有基础设施重复,造成浪费。
4.规划L1的北段穿越山脊,在工程上不合理;L2等级过高;A市与甲市、丙市联系不便;L3穿过红树林保护区及海域生物保护区,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简要修改意见:1.将C市定位为依托A市及周边区域资源优势,发展滨海旅游业。
2.B1定位为滨海旅游城市,B2定位为海陆联运和交通枢纽,田不设置重要产业职能。
3.L1北段应向东绕过山体;应以L2串联A市、甲、丙市即可,L3道路选线应沿海湾绕行。
4.取消新建机场及深水码头的计划,应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协调共享。
详细解答:第3题:某村为新农村规划建设试点村。
该村地势平坦。
水系丰富,总用地面积为13.6hm<sup>2</sup>。
用地现状图和规划图分别见图。
试评述该规划的主要优缺点。
参考答案:村庄空间布局紧凑。
有利于节约土地,少占农田、菜地,体现了集约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充分保留和利用现有水系,对公共设施进行了合理的设置,形成良好的空间景观系统。
规划道路充分利用原有道路进行拓宽,但没有形成较好的内部交通循环系统。
详细解答:(二)某市位于我国南部沿海丘陵地区,盛产水果、海产品,风景旅游资源丰富,部分山体列入国家自然保护区。
东湾为水产资源保护区,沿海分布大量的红树林、湿地、沙滩及礁石。
外商根据东、西两个海湾均具有建深水港的良好条件和市场、区位等其他因素的综合考虑,计划在该市投巨资兴建大型石化项目。
据此,该市编制了以发展石化工业和旅游业为主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其要点如下:1.等级结构:分为A、B、C、D四级。
A为市域中心城市;B为市域副中心城市; C为重点发展城镇;D为一般城镇。
2.职能结构:C1、C2、C3、C4、C5以发展石化工业为主要职能;D13、D14、 D15以发展旅游业为主要职能;其余均为综合职能。
3.交通:考虑到东湾现状基础设施和城镇依托条件较好,规划拟在东湾进行局部填海建设深水港码头。
为促进市域协调发展,规划建设环状高速公路网和若干条一、二级公路,以加强各城镇之间的联系。
该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问题]第4题:根据以上说明及规划示意图,指出港口选址、石化工业布局及高速公路选线存在什么问题,并说明主要理由和提出改进意见。
_____参考答案:(1)在东湾建港影响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应以旅游开发为主。
建议在西湾建港。
(2)C2四面环山易造成污染,且靠近自然保护区:C3影响自然保护区和旅游开发;石化工业布局分散,应适当集中。
(3)高速公路布置偏多,D5以东一段没有必要,且翻越山体。
详细解答:(六)1999年1月4日,××市政府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在H村开发建设一个电子工业加工区。
1999年2月2日,市政府联席会在听取政府负责同志的汇报后,同意与被征地单位签订征地协议,在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农用地区域内征用土地。
据此精神,在未按法定程序申请报批的情况下,由电子工业加工区建设办公室主持,于1999年2月11日与H村村委会签订了征地协议一份。
市政府办公室于1999年4月30日分别以××府办(函)(1999)1号和2号文件批准H村电子工业加工区办公室征用 2754亩耕地,批准的征用土地未按法定程序向省政府申请批准。
上述征用的土地,已按协议支付了40%的用地补偿费共830万元;截至1999年5月3日,破坏耕地面积达 901亩。
主持××市政府全面工作的负责同志对征地的具体情况是清楚的,也听取过有关同志的汇报,但未提出异议,并未及时针对这宗违法用地进行检查纠正。
经过多次调查取证,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于1999年5月20日作出如下处罚:(1)鉴于上述工业区所毁耕地已难以复耕,同时地方经济发展确实需要,经核准,对已推平的土地按每平方米10元进行罚款,并补办手续;责成XX市人民政府就此事向省人民政府做出深刻检查,并建议按有关规定对有关直接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作出行政处分。
(2)对××市人民政府越权征地的情况和处理结果通报全省。
[问题]第5题:××市人民政府是否有权批准征用农用地?省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处罚是否正确?理由是什么? ________参考答案:××市人民政府无权批准征用农用地。
省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做出的处罚是正确的。
其理由如下。
(1)××市所征用的土地是总体规划确定的农用地。
(2)《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征用下列土地的,由国务院批准:①基本农田;②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的;③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的。
征收前款规定以外的土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
(3)《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八条规定,无权批准征收、使用土地的单位或者个人非法批准占用土地的,超越批准权限非法占用土地的,不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批准用地的,或者违反法律规定的程序批准占用、征收土地的,其批准文件无效。
对非法批准征收、使用土地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非法批准、使用的土地应当收回,有关当事人拒不归还的,以非法占用土地论处。
非法批准征收、使用土地,对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4)市政府领导同志应负有重要的领导责任。
详细解答:第6题:分析该规划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该方案中的主要问题是: (1)根据城市概况,该城市虽然是大城市,但人口规模刚好50万人。
对于这样一个人口规模的城市来讲,城市布局呈“两片四点”的放射结构,过于分散,使城市难以形成规模,同时会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资金投入,增大城市建设压力,因此,应适当集中。
(2)从方案中发现,沿高速公路的三个组团均布置了工业用地,从表面上看,工业似乎放在了交通非常方便的地方。
实际上,高速公路与城市连接的出入口在中心城区西侧,在三个组团并没有出入口,因此,工业运输并不能方便地利用高速公路。
同时工业用地布局过于分散,而且沿高速公路过多地布置:工业区,对高速公路沿线城市形象不利。
(3)城市中心区不明确,用地分散,难以起到带动城市区片发展的作用。
作为一个大城市,并且是我国著名的航天城,城市中心结构应当清晰,并达到一定的规模。
(4)体育场不应布置在高速公路出入口位置。
(5)沿东海沿岸旅游用地及娱乐用地过多,从局部利益看,海滨用地环境很好,但开发量过大,极易造成景观的破坏,不利于风景区的景观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不符合保护控制要求。
对滨海岸线的开发利用应进行控制,不可大肆开发占用,特别是应将东海与其北侧生态园之间的旅游及娱乐用地迁走。
(6)在中心城区南,生态园西侧安置了许多工业,对生态园造成污染,这种布局明显不合理,应将工业用地迁走。
城市中心区的工业也应迁走。
(7)根据城市工业用地布局的基本原则,工业用地应相对集中,不宜过于分散或将城市包围。
本案例中,工业用地布局明显过于分散,且用地过多,对城市环境及景观均会带来不利影响,与历史文化名城及旅游服务基地的城市性质亦不相符。
详细解答:第7题:某建设单位通过参与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竞得某城市中心区两个地块的土地使用权,两地块面积共46公顷,规划性质为居住和公建,建设总量控制为住宅60万m<sup>2</sup>,公建40万m<sup>2</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