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服饰特色元代官服蒙古族入关之前,披发椎髻,冬戴帽,夏戴笠。
他们的皮帽、皮袄、皮靴,多用貂鼠、羊皮制成。
皮袄通常是右衽、方领。
灭南宋之后,种族等级森严,全国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许多部门及地方官,大多由蒙古贵族充任,各种副职由色目人担当。
由于种族有高低、贵贱之分,自然会在服饰上有所反映,蒙古贵族衣着华丽,色目人次之,汉人、南人大多衣着襕褛。
蒙古族入关以后,除保持固有的衣冠之外,还引进了汉族朝祭服饰,如冕服、朝服、公服等。
男子公服以长袍为主,以罗制成,大袖盘领,右衽。
元代官吏实行佩牌制度,第一等贵臣佩虎斗金牌,次为素金牌,再次为银牌。
元统一中国后地域空前辽阔,在交际过程中,服饰技术进一步交流。
元代丝绸特点是缕金织物大量应用。
纱、罗、绞、縠,无不加金。
元人把这种金光闪闪的织金锦叫「纳石失」,意即波斯金锦,它是最华贵的衣料。
质孙衣,又叫一色衣,上衣连下裳,衣式紧窄,下裳较短,有精粗之分。
据说,元代统治者每年举行十三次大朝会,帝王、大臣、亲信穿同一色质孙衣,在大殿前用金杯按爵位、亲疏、辈分祝酒。
元代衣着的用料,精粗相差悬殊。
高官服装多用色彩鲜明的织金锦,以花朵大小表示品级高低。
贵族男子夏季礼服,不可缺笠,其质地、造型、装饰都追求华美。
元代北方人穿皮靴、毡靴的相当普遍。
游牧民族契丹、女真、蒙古人都穿靴,它可以抗寒,又经久耐用。
元人靴子种类繁多,质量比以往也有提高。
有鹅顶靴、鹄嘴靴、云头靴、毡靴、皮靴、高丽氏靴、金刺花靴等……元代男子发式蒙古族的发式,上自皇帝下至百姓都「婆焦」,它像汉族儿童留的三搭头,即在头顶正中交叉剃出两条直线,然后把脑后四分之一头发剃去,正面四分之一剃去或剪成不同的样式,有尖角形、寿桃形,覆盖在前额,把左右两侧的头发编成辫子,披在肩上。
元代妇女衣冠元代贵族妇女一般戴皮帽,穿貂皮袍。
这种袍比较宽大上,多左衽,袖口较窄,袍长曳地。
有的女袍,用大红织金、吉贝锦、蒙茸加工品成。
元代最有特色的女帽是姑姑冠,也叫做故故、固罟,顾姑、固姑等,外形上宽下窄,像一个倒过来的瓷花瓶。
它通常用铁丝和桦木制成骨架,外用皮、纸、绒、绢等裱糊,再加上金箔珠花各种饰物。
这是皇后、妃子、大臣妻子戴的贵冠。
饰品纹样织品纹样这一时期的织绣技术有很大的发展,辽、金、元三朝接受了汉族的传统吉祥图案,一方面是基于本身的吉祥意涵,另一方面则有政治上的考量。
在政府的重视下,纺织工业日趋专业,规模也越来越大,奠定了明清两朝织绣工业的基础。
辽代刺绣西夏穿枝莲纹缂丝辽金元饰品和织绣技术一样,此一时期的饰品工艺也有很大的发展,从事工艺制作的匠人社会地位提高,专业化的制作也使饰品更加精美。
这一时期的饰品风格相当细致,在造型上也更趋写明朝服饰特点明朝服饰属于汉服体系,在推翻元代蒙古人统治之后,明朝恢复汉族的传统,明太祖朱元璋根据汉族的传统,”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
明代许多男子流行的发式都是明太祖首创的。
比如“网巾”,有象征国家法令齐全的意思,“四平方巾”象征国家太平,还有”六合一统帽“即“瓜皮帽”,(入清剃发后,为适应新发型,”瓜皮帽变矮,清式"瓜皮帽"后来几乎被西方人当作中国典型的帽子)。
服饰发展到明代,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多为金属质或玉质子母扣)作为主要系结物之一,但仍以系带隐扣为主,但是纽扣并非始于明代,从宋朝的褙子胸前部分曾经见到过一颗纽扣的形式。
服饰回归明朝立国不久,就下令禁穿胡服,恢复了唐朝衣冠制度,法服与常服又得褙子(8张)以并行了。
法服大体同於唐朝,祗是进贤冠改成了梁冠,并增加了忠静冠、保和冠等冠式。
官吏戴乌纱帽,穿圆领袍。
袍服除了品色规定外,还在胸背缀有补子,并以其所绣图案的不同来表示官阶的不同,不独唯此,官员的腰带也因品级的不同而在质地上有所不同。
故有明一代的服饰特点主要体现岀等级限制的严格。
书生多穿直裰或曳撒,戴巾。
平民则穿短衣,戴小帽或网巾。
明朝女子髻式也颇多,且常在额上系兜子,名“遮眉勒”。
衣裙近似宋元两朝,但内衣有小圆领,颈部加纽扣。
衣身较长,缀有金玉坠子,外加云肩、比甲(大背心)等。
朱元璋统一天下,明代开始整体上大致恢复汉人衣冠,从唐代吸收了胡人习惯以后,发展出的汉人衣冠。
明代的男装,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头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头巾。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六瓣、八瓣布片缝合的小帽,看起来很像剖成半边的西瓜。
本来是仆役所戴的,但是因为戴起来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来。
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桃红、紫绿及一些浅淡的颜色。
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长裙,腰上系着绸带,裙子宽大,样式很多,像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等。
明代披风披风是明代男女皆可穿着的对襟式外套,明人认为从宋元的孔府旧藏明代桃红纱地彩绣花鸟纹女披风(4张)褙子发展而来,《三才图会》所绘“褙子”插图就是披风的样式。
披风的形制为对襟,直领,领的长度约一尺左右,大袖敞口,衣身两侧开衩,前后分开不相连属。
衣襟缀有系带一对用以系结固定,也有使用花形玉纽扣进行扣系的。
《朱氏舜水谈绮》提到了披风的制作:“(披风)造衣帛及色与道服同,但披风对衿而无镶边……膺有纽扣,用玉作花样,或用小带亦可。
”《遵生八笺》更提到一种用小葫芦做成的披风纽扣:“(盆种小葫芦)形仅寸许,择其周正者,止留一枚垂挂可观,霜后收干佩带,用为披风钮子。
”披风是明代比较流行的一种服饰,在明末的《云间据目抄》里面就提到了“披风便服”,在《红楼梦》中也反复出现披风这种衣物,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中既有披风又有斗篷,说明这二之间是存在差异的。
按照《三才图会》与《朱氏舜水谈绮》中的相关描述,明代的披风其实和宋代的褙子样式相似,披风跟斗篷则是不一样的,披风是有袖子、直领、两边开叉的。
《朱氏舜水谈绮》言:披风为对襟直领,制衿,左右开衩。
明代比甲比甲是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两侧开叉及至膝下的马甲,其样式较后来的马甲要长,一般长至臀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长,离地不到一尺。
这种衣服最初是宋朝的一种汉服款式,无袖长罩衫,又叫做“背心”。
后来传入蒙古。
在边关的少量兵士中,在边疆地区需要进行大量劳作的妇女中,甚至在宫中(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皇后,就有一件比甲,陈列于明十三陵的定陵)都有出现,穿“比甲”的人占到了明朝总人口的1%,妇女可达到1.5%从形象资料来看,元代妇女着比甲的确不太多。
直到明代中叶,才形成一种风气,大多也是青年妇女所穿着。
明末清初人所作的《燕寝怡情》图中,就有这种样式。
到了清代,除了在家里的老妇人怕冷穿棉比甲外,比甲一般都不穿了。
明代胄甲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
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
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
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
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
罩甲(2张)明代罩甲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罩甲,穿窄袖戎衣之上,加此束小带,皆戎服也。
” 明顾炎武《日知录·对襟衣》:“今之罩甲,即对襟衣也。
《戒菴漫笔》云,罩甲之制,比甲稍长,比袄减短,正德间创自武宗,近日士大夫有服者。
”明代袄裙襦裙(2张)明代上袄下裙的服装形式,与唐宋时期的裙衫是完全不一样的,明代女子常在裙外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动,有些侍女丫环也喜欢这种装束。
上袄的领式很多,有交领、方领和竖领。
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
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
裙幅初为六幅,这是遵循古仪,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到了明代末年,裙幅始用八幅,腰间细褶数十,行动辄如水纹。
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轻描淡绘,色极清雅,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
此外,还有用绸缎剪成大小规则的条子,每条绣以花鸟图纹,另在两边镶以金线,称凤尾裙;又有一种,以整锻折以细道,称为百褶裙。
明代曳撒明代较为流行的服饰之一,自元代辫线袄演变而来。
短袖或无袖者称袴《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的曳撒形象(2张)褶,长袖者称衤曳衤散。
前身分裁,打马面褶子,后身通裁,无褶;身侧有摆。
明中后期,服饰花样翻新,众彩纷呈,缙绅士大夫很热衷于创新服饰新式样。
士大夫闲居,出现了衤曳衤散、程子衣、道袍三种式样,总称“袴褶”。
明代曳撒又称“一撒”,为“一色”变音,来自蒙语“质孙”。
明代曳撒服至为质孙服别称。
秦代秦代将军服饰复原图这种铠甲为秦朝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
胸前、背后未缀甲片,皆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似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绘上图案。
甲衣的形状,前胸下摆呈尖角形,后背下摆呈平直形,周围留有宽边,也用织锦或皮革制成,上有几何形花纹。
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后腰等处,都缀有小型甲片。
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状为四方形。
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条或牛筋穿组,呈“V”字形并钉有铆钉。
另在两肩装有类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处还露出彩带结头。
秦代兵士铠甲这是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是普通战士的装束,这类铠甲有如下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
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
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过六枚。
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
皆为64厘米,其下摆一般多呈圆形,周围不另施边缘。
西汉西汉时期,铁制铠甲开始普及,并逐渐曾为军中主要装备,这种铁甲当时称为“玄甲”。
西汉戎服在整体上有很西汉武士铠甲多方面与秦代相似,军队中不分尊卑都穿禅衣,下穿裤。
禅衣为深衣制。
汉代戎服的颜色为赤、绛等都属红色。
本图即为西汉骑士手持铁铩复原图。
魏晋魏晋时期军戎服饰复原图。
左侧为铁制筒袖铠,是一种胸背相连、短袖,用鱼鳞状甲片编缀而成,筒袖铠的魏晋武士服装外形与西汉的铁铠很相似,从头上套穿,这种筒袖铠坚硬无比。
胄基本沿袭东汉的形制,胄顶高高地竖有缨饰。
右侧为魏晋时期的戎服,主要是袍和裤褶服。
袍长及膝下,宽袖。
褶短至两胯,紧身小袖,袍、褶一般都为交直领,右衽,但也有圆领。
南北朝南北朝武士复原图。
图中前排为两裆铠,长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编缀而成,有的用整块南北朝武士服装大甲片,甲身分前后两片,肩部及两侧用带系束。
图中后排两人所穿铠甲为明光铠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
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护心镜)。
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