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知识点总结(近代)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现代(科学)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终身教育之父”——保罗·朗格朗“教育评价之父”——泰勒“职业教育之父”——黄炎培“教育科学研究之父”——梅伊曼、拉伊“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第一/首次/最早•我国“教育”一词最早出处——《盂子•尽心上》•最早对“教育”一词做出解释——《说文解字》许慎•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论——生物起源论•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论著——《论演说家的教育》昆体良•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夸美纽斯•第一本科学的教育学——《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第一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培根•第一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康德•第一个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裴斯泰洛齐•独立学科萌芽——夸美纽斯独立学科形成——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赫尔巴特•世界上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一《教育学》凯洛夫•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一《新教育大纲》杨贤江•第一个颁布未实施的学制—壬寅学制•第一个实施的学制一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我国最早出现“课程”一词一“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唐朝孔颖达•西方最早出现“课程”一词一《什幺知识最有价值》斯宾塞•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一《课程》博比特•第一所师资训练学校/世界最早的独立师范教育机构__1681年法国天主教神父拉萨尔•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一“南洋公学”盛宣怀清末•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的社会地位的专业性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国教育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庶富教)——孔子•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孔子•西方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一一苏格拉底•中国教育史上最先明确提出“量力”这一教育方法的人——墨子•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一一《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近代中国第一所实行班级授课制的官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中华民国第一个学制一一壬子癸丑学制•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和青年教育家一一杨贤江“中心”大碰撞1•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学。
2•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上课。
3•教学过程(结构)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
4. 综合课的基本组成部分(课的结构)的中心环节讲授新教材。
5.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教学过程的结构: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要素集合•教育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德育四要妄: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教育心理学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教育功能:①社会功能: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②个体功能: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教育的文化功能:传承、选择、融合、创新•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激励、评价•教育评价的功能:诊断、激励、调节、教学、鉴定、管理、导向•德育功能:个体性功能:生存性功能、发展性功能、享用性功能社会性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传递与选择文化、更新与创新文化•德育目标的功能:导向、选择、协调、激励、控制和评价•班级管理的功能:第一,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学习效率——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第二,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第三,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班级管理的晶高功能依据、因素•制定教育日的的依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人们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制约课程的因素:社会、知识、学生•德育的意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青少年健康成长、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德育目标的确立依据: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德育内容选择的依据:德育目标,它决定德育内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它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它决定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学说/模式•教育的起源学说4•身心发展动因4•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5•课程设计模式3•德育模式4宗教本位论宗教本位论主张以皈依上帝为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
其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生活本位论生活本位论的教育目的理论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注重的是使教育者怎样生活。
突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
课程设计模式泰勒的目标模式:1、现代教育评价之父2、现代课程理论之父、3、课程评价之父(二)过程模式(斯腾豪斯)过程模式是斯腾豪斯对泰勒目标模式批评的基础上提出来。
主要观点 (1) 过程模式的特征是不以事先确定好的、由仔细分解一般目的而得出的目标 系统作为课程编制的依据,而是关注整个课程(包括教学)展开过程的基本规范 使之与宽泛的目的保持一致。
(2) 这个过程将研究、编制和评价合而为一,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整个过 程是一种尝试,没有确定不变的、必须实施的东西。
(3) 所有的关注点集中于课堂教学实践,教师是整个过程中的核心人物 (三)施瓦布:实践模式 1.基本观点:课程开发应注重具体的教育情境和课程实践中的实际需要、问题和可能性,而不是课程开发的原理和程序。
2.开发的主体:教师是课程的主要设计者,在课程编制中起主导作用,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学生、社区代表、课程专家、教材专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等应该参与到课程开发。
3.开发的方法:集体审议,强调教师、学生、学科内容、环境四个基本要素 之间的协调平衡。
班级管理模式★★【客观题】 1.常规管理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平行管理(马卡连柯)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民主管理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4.目标管理(德鲁克)全班成员共同确立班级总体目标,并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在目标的引导下,实施学生的自我管理。
(监控—自控)新课改观念•教师观9•学生观4•师生观4•教学观4•发展性评价观5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主观题】(一)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1.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012单选)•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2014填空45)•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记忆技巧:教学“建设”课•4.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5.教师是络身学习的践行者。
(二)教师专业行为的转变(2013年简答题57)• 1.师生关系--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 2.教学--帮助、引导启发• 3.自我--反思、创新、终身学习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4•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一合作记忆技巧:教师自我合作•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主观题】1. 学生是发展的人(1)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
(2014案例分析61)(2)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 学生是独特的人(1) 学生是完整的人。
(2)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 学生是责权主体。
新课改背景下的师生观★★★★★【主观题】•(一)人际关系(伦理关系):尊师爰生(最高层次)•(二)社会关系:民主平等•(三)教育关系: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2013.12单选17) •(四)心理关系:心理相容(2017单选15):“教民尊心”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版本一:一、注重学习者的全面发展1.过程与结果的统一2.认知与情意的统一3.关注学科与关注人的统一二、倡导师生间的交往互动三、鼓励课堂教学的生成与开放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版本二:(1) 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2)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 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4) 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版本三: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念★ 2014简答58①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
②评价内容多元化。
③评价方式多样化。
④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2016单选22)⑤更注重评价过程。
规律•4个教学规律:•4个德育规律:•5个身心发展规律:★★★★★【主观题】原则• 8个教学原则: • 9个德育原则:(二)我国目前常用教学原则★★★★★【主客观题】 •直观性 (2016单选21) 、 •启发性) (2011单选10) •巩固性•循序渐进 (2012选择 17) •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 (2014单选22) •量力性•思想性与科学性一、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主客观题】 1. 导向性原则 (2014分析题61) 2. 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2015 单选 19)3. 知行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4. 因材施教原则5.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2013.12 单选 20)6.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7.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平行教育原则) 8.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9.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助记:"疏导尊严一连贯,因材施教要长善,平行统一求正面〃 方法• 10个教学方法: • 5个德育方法: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 (2015年分析题66) 1•讲授法 (2013简答58)2•谈话法(2017单选17)3•读书指导法4•演示法5•参观法6.练习法7•实验法8•实习法9•讨论法(2016填空46)10•发现法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2013.12简答52) (一)说服法(2012单选18)(二)榜样法 (2014填空47)(三)锻炼法 (2018单选20) (2015单选23)(四)陶冶法(2017单选19) (2013单选20)(2011单选19) (五)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品德评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