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8中国古建筑基本特征及结构工程做法

78中国古建筑基本特征及结构工程做法

因其吉祥意义,常被应用于 建筑平面或屋顶。
• 盔 顶 顾名思义,就是屋顶像头盔 一样屋顶形式。盔顶的顶和脊的上 面大部分为凸出的弧形,下面一小 部分反向的往外翘起,就像是头盔 的下沿。顶部中心有一个宝顶。岳 阳楼使用的就是盔顶。
• 勾连搭顶 两个或两个以上屋顶相 连成为一个屋顶,每个屋顶之间是 连在一起的。这样的屋顶形式,可 以在建筑下部形象不变的情况下, 使上部屋顶更富有变化,更为生动 多姿。另外,也在不提高屋面整体 高度的情况下,扩大室内空间。
◎屋面材料—陶瓦与琉璃瓦
◎屋顶装饰
五装修
1 门与窗 2 隔断 3 天花与藻井 4 彩画等
1 门与窗
◎ 门的分类
门可分为板门、格门、屏門、风门……等等。
(1)板门 有棋盘门、镜面板门:
棋盘门,是先用边挺大框做成框架,然后裝板,看起来像棋盘一样。
镜面板门属于较好作法,不用木框,完全用厚木板拼合。板门的外面光平无缝, 不起任何线脚。有的大门门板常用二寸或三寸木枋拼在一起,背后用销或是打 眼穿销。一般王府、宮殿等门板在背后钉销带之外,还在正面使用门钉。清代 门钉路数有規定,如七路,每路用七钉。除此之外,城门门板使用铁皮和铁钉。
◎墙的材料和做法
依材料与做法可区分为土墙、石墙、砖墙,另 有编竹夹泥墙、木墙,为非主要承重构件。
◎土墙
安阳殷墟用版筑。西安一带有秦汉之版筑高台。 历代城墙多以土筑成,明清才开始使用砖石城 墙。
其材料包括就地取材的土壤、黄土加石灰的灰 土、石灰加砂石的三合土。
筑墙须做基础,墙中或另置入竹条或木棍等加 固,墙顶须加瓦顶防水,墙面抹石灰或内加茅 草的泥巴以为防护。
四屋 顶
Qiàng jǐ
重 檐 歇 山
• 扇面顶 顾名思义,就是扇面形状 的屋顶形式,其最大特点就是前后 檐线呈弧形,弧线一般是前短后长 ,即建筑的后檐大于前檐。扇面顶 的两端可以做成歇山、悬山、卷棚 形式。一般用于形体较小的建筑中 ,会让建筑看起来更为小巧可爱。
• 万字顶“万”即为“卍”, 代表万事如意、万寿如疆。
• 灰背顶 屋顶表面不用瓦覆盖, 仅凭灰背密实的面层防雨防漏。 大多用于平顶或囤顶建筑,但也 可以用在起脊建筑上。不过,在 起脊建筑上使用灰顶,大多只是 局部使用。灰背顶属于一种民间 建筑形式。
中国古建筑屋顶千变万化,瑰丽多姿,
不同的屋顶相互组合、穿插,又会形成不
同的屋顶形式。
• 十字脊背顶 两个歇山顶呈十 字相交而成。目前留存的比 较有代表性的十字脊建筑是 北京故宫的角楼。
◎土墼jī墙
「土墼」即未经烧制之土坯砖,汉代即 已普遍使用于砌墙。
土墼的制作,是以泥浆灌入方形框模, 日晒待干后所形成之土坯砖。泥浆中可 加入茅草,尺寸不定,通常比砖大。
土墼墙的施工。因土墼怕水,以一皮立 摆一皮平摆之做法常见,避免土墼吸水 过多,墙面最好以灰皮等抹面。
◎砖墙 砖的性质稳定,适于砌墙,且易雕刻,但价格较高。 周代即有记载使用,但较少见。汉墓中有仿土墼立砌的砖墙。 北朝始大量用砖,北魏正光间的嵩岳塔寺是今存最早的大型砖造物。 唐代砖塔大盛,宋发达。明清时期已普遍使用。
(2) 隔扇门(宋称之格子门)
唐代已有,辽、宋、金广泛使用, 一般作为建筑的外门或內部隔断,每间 可用四、六、八扇,视开间之大小而定。
其作法为先用木料做成边框,接着 在边框之內分成上下两段,上段称之为 格心,下段用木板镶起称之为裙板。
格门下段称为裙板(宋代称为障水板),
格心的样式
唐代----常用直棂或方格 宋代----增加柳条框、毬纹等 明、清----在框格间可糊紙或薄紗或采用磨 平的贝壳
◎ 窗的分类
窗的种类繁多,如槛窗、支 摘窗、橫披窗….等。明清 时期最常用的是槛窗、支摘 窗,而六朝唐多用直棂窗。
(1)槛窗
槛窗与格门相同,只是將格门 裙板处改作墙壁,槛窗常用在 宮殿庙宇等贵重建筑上,大宅 第中较少使用槛窗,尤其是正 房位置,为表示与宮殿庙宇有 所不同。而槛窗底下的墙称为 「槛墙」。
◎砖墙的砌法
洛阳汉墓用空心砖,四川汉 墓有多种花纹。六朝常见刻 文字年代的砖,已有砖券、 筒形拱顶。
唐宋砖塔常用五顺一丁,后 来顺数渐减,不重缝即可, 如明清建筑常见一丁二顺、 一丁一顺。
北京一带常用磨砖对缝,细 腻费工。
顺砖
在砖墙的组砌中,长边 平行于墙面砌筑的砖称 顺砖。 丁砖 在砖墙的组砌中,长边
(4)直棂窗
直棂窗一般是將一方棂沿对角线处斜破兩半來做棂子,叫破子棂。
各种窗棂图样
2 隔断
隔断是指室內作间隔用的墙壁窗牖等而言。隔断的种类:
1. 采取完全隔绝的做法----如砖、木、竹等墙壁。 2. 半隔开兼作陈设家具之用----如博古架、书架。 3. 仅作为不同分区的标志----如落地罩、栏杆罩、花罩等。 4. 在迎面方向固定的隔断而开左右小门----如太师壁。
(1)罩
罩在內檐裝修上是常用的東西,是房內两种 不同地方之间的间隔物,这里所称之两种不 同地方又无太大不同,因此,不需显著的隔 开來。如三间大厅即可在左右兩排柱上顺着 梁枋安栏杆罩或花罩。另一用途即是加重刺 激视觉,使出入口处更易引人注意,也更可 以將內外不同功用分开。
罩有数种:落地罩、几腿罩、栏杆罩、花罩 等。
「山墙」指在建筑的两侧, 和纵轴线平行的墙。
「檐墙」指在建筑的前后, 和纵轴线垂直的墙。重要的 建筑只使用后檐墙,前檐墙 用于一般民宅。
◎封火山墙 常见于江南一带,形制优美变化多。
◎后檐墙
南方气候热故后檐墙较北 方薄,以砖砌者常砌至椽 下,也有编竹夹泥墙和板 墙。后檐墙做防火墙者称 为封护檐墙,以砖叠涩与 屋顶相接,不使木构件露 出墙外。
花罩:介于落地罩与几腿罩之間,也就是几腿 罩落地的作法。其身上滿刻雕飾花紋和动植物、 子孙万代、松竹梅等,雕刻最为华丽丰富。
(2)博古架或书架
又称博古格、多宝格,既可当作隔断,又可陈 列物品,富于装饰性。 宮殿或是豪富大宅多用博古架或书架作隔断, 为风雅的装饰品。 (3)太师壁 在戏台上或是寺庙、宅第上常作一壁,在壁左 右两侧靠墙处开小門。壁上常用窗棂斗拼,或 是用木做雕刻龙凤等吉祥物。
◎屋坡曲线—檐口与屋角起翘 汉代屋顶似仍无屋角与檐口 起翘,唐宋以后已为成规。 但明清以后,檐口趋于平直, 到屋角才起翘。 一般而言,北方建筑起翘平, 南方建筑起翘较高。
枕頭木
◎屋脊的位置名称
至于在屋顶各坡之交接处,一般皆会以屋脊的形式为之,一方面使瓦列之間 有个收头,另一方面则增加屋顶重量,以防风害。
(3)橫披窗
通常槛窗与支摘窗不能作得太高,因为开关不便, 而太高時棂条又须较粗大,所以住宅內窗高不過五、 六尺,加上槛墙也不过八、九尺。在高大的房子里, 檐柱高可十几尺,所以安裝窗子時在中槛以上,上槛 以下还空着低而长的一段,因此,在这一段中也需加 裝窗子,此称为「橫披窗」。
橫披窗作法为:在上中檻之间立些立柱分割成数段, 外檐裝修常作三段,每段中作小窗。
(2)支摘窗
南北方的支摘窗又有不同,在北方常 將一间做成兩半,每半之內安窗,窗分为 上下兩扇且面积相同,上扇可以支起,下 扇不能支起,但可摘下,所以称为「支摘 窗」。一般在南方常见的则是用立枋兩根 將开间分作三等分,然后再做支摘窗,上 方的支窗比摘窗要长得多,而摘窗不过高 一、二尺,常見3:1的比例。
落地罩:是中国建筑上最常用的裝修,普通以 厅堂內用的最多。它的作法即是在开间的左右 柱上安格扇各一道,格扇上有橫披。
几腿罩:在南方也常用在外檐上区隔內外。用 在室內比较精丽一些。常是兩部分性质相近的 地方在开间处安裝几腿罩。
栏杆罩:將开间进深部分分成三段,用立柱兩 根作间隔,中間较宽的一段走人,罩顶上常用 几腿罩。
• 平 顶 建筑的顶部是平的。这种“ 平”包括顶部中间略有突出,或是 屋顶拥有较小坡度的一面坡,这是 与单坡顶最大的区别(单坡顶屋顶 坡度较大)。多出现于我国的西北 、西南和华北等地区。
• 单坡顶 就是只有一面坡的屋 顶。单片屋顶一般都用在不 太重要的建筑或是附属性的 建筑上。多出现在陕西等地 的农村,是现今较富有特色 的一种民居形式。
中國漢族建築瓦釘之演變圖 1.西安客省莊出土西周板瓦;2.陜西扶風出土西周板瓦;3.陜西扶風上康村出土西周板瓦;4.河南新鄭出土戰國筒瓦及陶瓦釘; 5.洛陽漢河南縣城出土陶瓦釘;6.漢魏洛陽城出土瓦當與瓦釘;7.明清勾頭瓦及瓦釘帽鐵瓦釘
◎屋顶裝飾 屋顶装饰,以屋脊较多,除屋脊本身之变化装饰,屋脊交会处常作鸱 头、燕尾、宝顶等,屋脊至檐口常作仙人走兽为收头。
• 勾连搭灰背顶 勾连搭顶中使 用灰背,大多是局部形式, 并且大多是用在两个相互搭 连的屋顶间的部分,也就是 天沟处。当然也有同时在外 侧两屋面上做棋盘心的形状 。
作业: 徒手绘制出硬山、悬山、歇山、庑殿屋顶。
要求: A4图纸一张。
时间: 下周上课前交齐。
重檐庑殿式
重檐庑殿顶——泰安岱庙天贶殿
垂脊
正脊
正吻
博脊
脊 角脊
◎屋脊做法
屋脊兩侧尾端的作法,依地区的不同有不同的做法。
◎屋面材料—瓦当与滴水
瓦当与滴水的主要作用皆在其束水作用,使水不会逆流而致木构件腐朽。 有時会在瓦当或勾头上以瓦钉加以固定。依考古遗物,中国瓦当是由半瓦 当演变为全瓦当的形式,而瓦钉则是由「与陶瓦片合一」、「与陶瓦片分 离,独立为陶钉」、到「铁瓦钉」的演变过程。
重檐庑殿顶——曲阜孔庙大成殿
重檐庑殿顶——午门
单檐庑殿顶——天坛祈年门
单檐庑殿顶——华严寺大熊宝殿
重檐歇山顶——故宫保和殿
重檐歇山顶——太和门
重檐歇山顶——天安门
重檐歇山顶——嘉峪关
重檐歇山顶——山海关
单檐歇山顶——智化寺
单檐歇山顶——雍和宫天王殿
悬山顶
重檐攒尖顶——祈年殿
重檐攒尖顶——丽江黑龙潭公园
攒尖顶——故宫中和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