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中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技术导则[ 类别:技术标准及规范 | 摘自: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 | 发布日期:2008-8-22 | 点击:4477次]环境影响评价中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技术导则1范围本导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规定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导则的引用而成为本导则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术语下列术语适用于本导则。
3.1公众指不参与规划或建设项目编制、投资、设计和施工建设的有关单位、专家和个人。
3.2有关单位位于规划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含风险事故)范围内的单位、社区组织及其他组织,包括受规划或建设项目直接和间接影响的有关单位及关注规划或建设项目的有关单位。
3.3有关专家熟悉规划或建设项目所属行业、相关环境问题及所需要的其他特定专业的专家。
3.4有关公众位于规划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含风险事故)范围内,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有关自然人, 包括受规划或建设项目直接和间接影响以及关注规划或建设项目的个人。
3.5利益相关方受到规划或建设项目影响以及可以影响规划或建设项目的立项、设计和实施的单位和个人,包括受规划或建设项目影响的有关单位和个人、规划编制单位和建设单位、环境影响评价单位、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关注规划或建设项目的有关单位和个人。
3.6信息公开将规划或建设项目潜在环境影响的信息(包括与之相关的规划或建设项目背景信息)向公众披露并做出相应解释的过程。
3.7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与公众就规划或建设项目的潜在环境影响进行交流,并对公众意见进行调查的过程。
3.8非政府组织Non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NGOs没有政府背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民间组织。
它们关注某一领域,并拥有一定的该领域的相关知识和见解,渴望以某种方式参与该领域的事务,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而对该领域的事务施加一定的影响。
也常被称为非赢利性民间组织(Non Profit-making Organizations,NPOs)。
总则4.1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目的4.1.1 维护公众合法的环境权益,在环境影响评价中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4.1.2 更全面地了解环境背景信息,发现潜在环境问题,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4.1.3 通过公众参与,提出经济有效并切实可行的减缓不利环境影响的措施。
4.1.4 平衡各方面利益,化解不良环境影响可能带来的社会矛盾。
4.1.5 推动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4.2一般原则4.2.1 知情原则公众参与工作中首先要进行信息公开,保证在公众充分知情的基础上开展公众意见调查。
4.2.2 真实原则除了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信息,应真实地向公众披露有关规划或建设项目的相关情况,并保证它们的及时有效。
4.2.3 平等原则应尽最大努力建立信任感,不回避矛盾和冲突,坦诚交换意见和观点,并充分理解各种不同的观点看法,避免主观和片面。
4.2.4 广泛原则应设法使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公众参与进来,尤其不能忽略弱势群体以及那些持反对意见的公众。
4.2.5 主动原则公众参与并不只对公众有益,它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规划编制单位、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以及接受委托实施公众参与的单位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根据规划或建设项目的性质以及所涉及区域公众的特点,选择恰当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方式,并鼓励和推动公众积极参与,力争达到最好的公众参与效果。
4.3公众参与工作的一般程序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工作程序如图1所示,原则上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是收集并研究相关资料,确定公众参与工作等级、参与对象和工作计划;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即公开有关信息,对公众意见进行调查分析,编写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公众参与篇章,在这个过程中,应根据实施的具体情况,适时地对公众参与对象、工作等级和工作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第三阶段是反馈阶段,主要工作是将公众意见采纳与否的信息反馈给公众。
资料收集背景情况分析确定公众参与对象确定公众参与等级制定公众参与计划信息公开公众意见调查公众意见汇总分析编写公众参与篇章信息反馈图1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工作程序5公众参与的前期准备5.1资料收集和背景情况分析5.1.1 开展公众参与工作前,应根据规划或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及时收集相应的规划或建设项目信息、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当地自然、文化和社会方面的资料。
与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工作有关的背景资料详见附录1。
5.1.2 应综合分析研究上述相关资料和信息,为确定公众参与对象和工作等级,以及制定有效的公众参与工作计划提供客观依据。
5.2确定公众参与工作的等级5.2.1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建设项目,一般可不开展公众参与。
5.2.2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应当编写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的规划,以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可视具体情况确定是否开展公众参与以及公众参与工作的等级。
5.2.3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度、社会反响大小以及公众参与工作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确定适宜的总体样本量。
原则上一级公众参与有关个人的调查总数不应少于200人,二级公众参与不应少于100人,三级公众参与不应少于50人。
5.3.4 公众参与中的有关专家应根据规划或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影响的种类确定公众参与中应咨询的专家类别,通常可包括:—环境问题专家—熟悉规划或建设项目所属行业的技术和管理专家—社会问题专家—经济学家—公共卫生专家—其他特定专业的专家5.4制定公众参与计划5.4.1 切实可行的公众参与计划是开展有效公众参与的保障之一。
应尽早制定一个详细的公众参与计划,明确公众参与过程的相关细节。
5.4.2 公众参与计划应包括如下内容:—公众参与的主要目的—公众参与工作等级及其确定依据—执行公众参与计划的人员、资金和其他辅助条件的安排—整个公众参与计划的时间表—受直接和间接影响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名单—可能关注规划或建设项目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名单—计划调查的有关专家及其专业领域—拟征求意见的内容及其确定依据—拟公开信息的类别—拟采用的信息公开方式—拟采用的公众意见调查方式—公众意见汇总分析方法—信息反馈的安排5.4.3 为保证公众参与计划的可行性,应充分考虑下列因素:—相关公众的数量和特点,如民族、平均受教育水平、对环境知识的了解程度和社会背景等—当地的宗教、文化背景和管理体制—所需传达的信息的情况,尤其是技术性信息的专业程度和理解的难易程度—执行公众参与计划人员的技术水平,如组织能力、沟通技巧、演讲水平和对特殊方法的掌握程度等—可用于公众参与的资金和其他辅助条件的情况6实施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6.1信息公开6.1.1 除三级公众参与外,应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开始后15天之内,在能覆盖环境影响(含风险事故)范围的主要媒体上发表新闻公告,公告的内容包括:—规划或建设项目名称—规划编制单位或建设项目业主单位名称和联系方式一级—根据受影响的类别,分别召开座谈会或论证会—书面和网上问卷调查—对受到严重影响的人群进行有代表性的单独拜访二级—根据受影响的类别,分别召开座谈会或论证会—书面问卷调查三级—书面问卷调查6.2.3.5 除上述方法外,应结合具体情况适当辅以其他方法,有关方法见附件3。
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其他辅助方法。
7公众意见的汇总分析和信息反馈7.1公众意见的收集7.1.1 公众参与期间,应设专人或多人负责接听电话、接收传真、电子邮件和信函等,并记录有关信息。
7.1.2 应设计并填写统一的公众意见登记表。
内容需包括:—被调查者姓名、性别、民族、年龄、职业、受教育水平、住址、联系方式、所代表群体(受直接影响、受间接影响或关注项目)—被调查单位名称、地址、联系电话、与规划或建设项目的关系(受直接影响、受间接影响或关注项目)、接受调查人员名单—主要意见的内容—调查时间和方式—填表人姓名、所属单位、填表时间、签名7.1.3 上述公众意见登记表和与之相关的传真、电子邮件打印件(应含email地址、时间等信息)、信函、调查问卷和会议记录等,评价单位应存档备查,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结束后,原始资料应移交规划编制单位或建设项目业主单位。
7.2公众意见的统计分析7.2.1 在进行统计分析前,应对有效的公众意见进行分辨,下列情况不属于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意见:—不能提供公众意见登记表所需的信息;—所提意见或建议没有适当论据显示与规划或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环境影响、人群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方法、数据、预测结果和结论、减缓措施和补偿措施等有关。
7.2.2某些具有建设性或意义重大的非有效公众意见和建议,如针对行政审批程序的建议、原有重大社会问题的披露等,公众参与的执行单位应将将这些意见转交给相关部门。
7.2.3 识别出有效公众意见后,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类统计,以便对公众意见的客观性和代表性进行判断。
分类可包括:—年龄分布及各年龄段关注的问题—性别分布及其关注的问题—不同受教育水平人群比例及其所关注的问题—不同职业人群分布及其关注的问题—少数民族所占比例及其关注的问题—宗教人士和特殊人群所占比例及其意见—按单位性质进行分类统计—按与规划或建设项目的关系(受直接影响、受间接影响和关注规划或建设项目)进行分类统计—根据主要意见的内容进行分类统计7.2.4 本着侧重考虑直接受影响公众意见和保护弱势群体的原则,在综合分析上述公众意见、国家或地方有关规定和政策、规划或建设项目情况以及社会文化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基础上,应对各主要意见采纳与否,以及如何采纳做出判断。
7.3信息反馈规划编制单位或建设项目业主单位有义务在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初稿后,将公众意见采纳与否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公众。
公众对报告书初稿有关内容存在较大不同意见时,规划编制单位或建设项目业主单位应在报请行政审批前组织召开听证会。
8环境影响报告书公众参与篇章的编制要求8.1公众参与篇章应全面、概括地描述公众参与的全部工作,文字应简洁、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