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台海两岸经贸关系的历史_现状看其未来(精)

从台海两岸经贸关系的历史_现状看其未来(精)

广角Wide Angle一、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回顾三十年来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两岸关系的缓和与经贸往来的恢复阶段(1979-1986年两岸经贸关系的恢复,始于1970年代末。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首倡两岸“三通”主张,其后经过1981年的“叶九条”和1983年的“邓六条”,大陆对台政策完成了由“解放台湾”向“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历史性转变,使两岸军事对抗状况大大缓和;同时,大陆加快经济改革开放的步伐,也使两岸经贸活动增加了新的市场诱因。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大陆有关部也开始启动对台贸易活动。

如从1979年起,大陆开始主动邀请台湾商参加广交会,并于1980年主动派出大型采购团赴港采购台湾产品,仅第一批合同金额即达8,000万美元等,两岸经济往来进入恢复时期。

2、两岸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阶段(1987-1992年1987年前后,台湾方面解除“戒严”和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台商赴大陆投资逐渐化暗为明;台湾民众赴大陆人数迅速增多,其中许多民众借探亲名义赴大陆进行经商和投资活动,两岸经贸交流活动开始活跃起来。

与此同时,由于在1980年代中后期台湾步入新一轮经济转型期,传统以加工出口为导向的劳力密集型产业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

为解决“泡沫经济”问题,台湾于1987年大幅度放宽外汇管制,允许每人每年汇出外汇金额500万美元。

于是台湾劳力密集型产业大量向大陆转移,赴大陆投资迅速增多。

针对这一形势,大陆制订和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法规与措施,加强鼓励台商对大陆投资与开展两岸贸易活动。

如在投资方面,198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对鼓励台商到大陆投资首次提出了系统的规定,予以台商以较大的优惠与便利,对台商在大陆投资的权益提供保障。

至此,两岸经济关系由此步入快速发展期。

3、两岸经贸关系的深化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大陆掀起了第二次改革开放的高潮,经济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在引进台外资政策上出台一系列新政策和优惠措施,对台经贸政策不断完善,并趋向法制化。

与此同时,台湾经济结构调整速度进一步加快,传统劳力密集型产业加速向海外特别是大陆地区转移,并进而带动了中上游重化工业的大陆投资步伐。

台湾的大陆经贸政策也有了一定幅度的调整和松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 两岸经济关系自1990年代以后步入深化发展期。

主要表现为:一是台商赴大陆投资维持快速增长、投资高潮迭起,大陆成为台商赴海外投资的最主要地区。

二是两岸贸易在投资带动下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大陆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地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三是两岸经济关系呈现多元化发展,除贸易、投资关系外,两岸在农业、科技、金融等领域的交流全面展开。

二、台海两岸经贸关系的现状虽然1995-1996年的台海危机使两岸经贸一度出现停滞乃至倒退,但在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进展依然惊人,表现在: 1、台商赴中国大陆投资呈持续增长之态势中国大陆成为台湾岛外投资的主要地区。

截至2004年6月底,台商累计对中国大陆投资项目32,225个,实际投资金额376.99亿美元,占同期台湾对外投资的48.45%。

这个数据充分说明了越来越多的台商已经把中国大陆作为投资的首选热土之一,来此投资的台商数量在未来仍呈现上升趋势。

2、台海两岸互成重要贸易伙伴首先是两岸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据中国大陆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大陆对台商品出口金额已由1979年的0.56亿美元增到2003年的90亿美元,增长159.7倍;中国大陆自台商品进口则从0.21亿美元增到493.7亿美元,增幅达2,350倍;两岸贸易总额由0.77亿美元增至583.7亿美元, 增长了757倍,同期世界上找不到其它任何两个地区的贸易,可以有如此快速之成长。

其次是贸易依存度上升。

据台湾陆委会估算,1981年台对中国大陆的出口依存度为1.7%、进口依存度为0.35%、贸易依存度为1.05%,中国大陆对台湾的出口依存度为0.34%、进口依存度为1.75%、贸易依存度为1.04%。

到2003年,台湾对中国大陆的出口、进口和贸易依存度分别上升至24.52%、8.61%和17.07%,中国大陆对台湾的出口、进口和贸易依存度则分别增至2.5%、8.57%和5.44%.中国大陆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而台湾则是中国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第三大进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地。

3、其它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有新突破入世后,两岸金融合作不断升温。

台湾的银行、保险业者积极在中国大陆设点布局。

截至2003年9月,共有九家台湾保险公司和一家保险经纪人公司在中国大陆设立了代表处;同时,两岸通汇业务也大幅增长。

截至2003年8月,台湾银行国际业务分行经办的两岸汇款金额达到28亿美元,比2002年6月开放前增长了72.8%;一般企业存款余额达到162.4亿美元,比开放前增长41.9%。

三、台海两岸经贸关系的前景展望纵观三十年来台海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台海两岸的经贸关系是在曲折中向前发展的。

那么,今后两岸的经贸关系前景如何呢?由于两岸之间在产品结构、资源优势等方面存在着极强的互补性,并且在这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而且,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也有着良好的国际经贸环境,所以我们可以比较乐观的预则:那就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分工深化发展的作用下,通过台湾向大陆的产业梯次转移,必将推动两岸经贸关系的持续快速发展。

只是从中长期来看,随着国际产业分工的不断深化、两岸经济的进一步转型以从台海两岸经贸关系的历史、现状看其未来【文章摘要】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台海两岸在经贸交流上有了惊人的增长。

在这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两岸经济已逐渐形成了以产业梯次转移为主导的发展特征,呈现出互补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以及两岸经济的逐步转型,两岸的经贸关系也必将更加紧密,经贸关系的发展形态也将发生新的变化。

【关键词】两岸经贸;全球化;产业转型;中国市场王娜广东省国防工业职工大学510000 》转270页现代商业MODERN BUSINESS271现代商业MODERN BUSINESS270广角Wide Angle【参考文献】1、吴忠吉:《台湾经济与两岸贸易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第1期;2、陈凤英:《两岸经贸关系现状与前景》第四届“两岸远景论坛”两岸交流的回顾与展望会议论文;3、童振源著,《全球化下的两岸经济关系》,台北生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版;4、张世宏:《两岸贸易严重失衡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之探讨》,《台湾研究》,2004年第4期;5、林昱君:《台湾对大陆贸易出超的本质与发展趋势》,《经济前瞻》,2004年1月;6、李飞著:《海峡两岸经济合作问题研究》,九洲出版社,7、郑远强、蒋国洲:《两岸工业化进程经济结构变迁分析》,《统计研究》2004年第4期。

及大陆市场的持续扩大,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形态将会逐渐发生新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两岸经济转型将促使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形态发生进一步变化。

从产业分工看,随着台湾逐渐由生产领域不断向产业研发、创新方向转变,以及大陆制造业的进一步技术升级及自我创新能力的强化,两岸产业分工将更多由产品生产阶段的分工走向研发与创新、营运、制造、营销等功能性的分工。

从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领域看,在台湾不断加强服务业的外向型发展,以及大陆加快服务业发展形势下,两岸在服务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将成为今后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又一重要领域,尤其在金融、保险、物流、研发等领域的交流将成为今后的重头戏。

第二,大陆市场的进一步扩张,使未来大陆在国际经济中不仅扮演“世界工厂”角色,也将成为全球重要的新兴市场。

这一趋势正在改变跨国公司在大陆进行直接投资的策略,即由过去以利用大陆廉价生产因素建立生产基地为主,逐渐向以投资方式拓展大陆市场转变。

这种趋向也同样发生在台商身上。

这种投资动机的改变使得大陆对于台湾而言不仅仅是加工再出口的生产基地,也更多地是产品的最终市场。

这种态势,一方面将促使两岸贸易形态发生转变,若两岸贸易逆差逐步扩大,大陆将成为巨额贸易逆差的重要承担者,从而使两岸贸易磨擦的机率升高;另一方面,台商在大陆投资也将由以生产基地扩张为主,逐步向拓展大陆市场的内销渠道、提供售后服务等服务业领域延伸,与跨国公司、大陆内地企业的竞争程度也将不断加深。

然而,在我们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前景抱以乐观态度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在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障碍和不利因素。

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台湾领导人能否放弃“台独”或“两国论”的立场,回到一个中国的原则上来。

由于一个中国原则是祖国大陆对台方针的核心,是两岸统一的基础,也是两岸经贸合作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是否坚持这一原则,涉及到祖国的前途命运,牵动两岸同胞的中华民族情感,也决定两岸经贸合作发展的前景,总之,两岸合则两利,通则双赢,这是三十多年来的经验总结。

因此,希望台湾当局能正视这一现实,坚持一九九二年海协与海基会达成的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达“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两岸经贸交流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开发地产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济南教育地产势头猛[N].齐鲁晚报,2006-6-1.2、李子.济南教育地产从“瓶颈”到热潮为了许孩子一个未来[N].都市女报,2006-07-28.善和发展起来,以从根本上解决政府教育配套的缺位问题。

第一,关注或参与配套学校的建设,为教育地产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建议;第二,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促进教育地产的良性循环;第三,发挥政府监督作用,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政府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教育地产的运作有法可依;第四,调动社会力量兴教办学的积极性,创建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办教育的新体制。

(二开发商要科学运作教育地产。

开发商不论是否与名校合作,都必须要按照楼盘规模来配套教育。

在项目运作前期,开发商就要做好有关信息的调查、研究工作,了解最新市场动态和目标客户的教育需求,学习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减少不必要的项目投资。

在选择名校时,不必将眼光局限在本地有限的几个优质教学资源上,可以考虑引进外地甚至国外的名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

作为对“名盘+名校”的补充,开发商必须要考虑校址、规模、生源和教学质量等问题,而且应主要采用义务教育就近入读的方式,这也比较符合学生公平发展的原则。

当然在楼盘开发期结束,业主入住之后教育地产的运作最关键的是要使业主满意。

我们可以将业主满意度指标作为教育地产运营绩效的一个重要量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业主进行满意度调查,了解他们对当前物业或教育的意见和需求,从而进一步制定措施,提升满意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