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立三峡大坝对生态方面的影响摘要:“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三峡大坝,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从最初的设想、勘察、规划、论证到正式开工,经历了75年。
在这漫长的梦想、企盼、争论、等待相互交织的岁月里,三峡工程载浮载沉,几起几落。
如今的建成,在防洪、发电和航运方面发挥了无法计数的伟大效益。
但是其在生态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无益的。
2011年,千湖之省湖北省发生60年一遇大旱,随后急转为涝,三峡大坝又一次被推向封口浪尖。
纵观近年,多灾害性气候,近年(今年尤为严重)各地暴雨,09年重庆洪灾,08年汶川地震,三峡大坝一直饱受非议,其对生态环境影响一时间众说纷纭各执其词,因此调研三峡大坝对生态方面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关键词:三峡大坝防洪发电航运生态一、三峡大坝简介1.概况三峡大坝,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
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坝。
三峡工程是迄今世界上综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在发挥巨大的防洪效益和航运效益外,其182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和847亿千瓦时的年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三峡大坝荣获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世界纪录,其规模宏大、综合效益显著、涉及面广、影响深远。
2.运作原理三峡水利枢纽主要建筑物由大坝、水电站、通航建筑物等三大部分组成。
枢纽建筑物总体布置格局为:河床中部布置泄洪建筑物,两侧布置电站坝段和坝后式厂房,左、右厂房分别设置14台和12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通航建筑物均布置在左岸。
三峡电站全部建成后,共装有32台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240万千瓦。
三峡工程建成后所形成的水库全长660公里,回水由大坝直达重庆,属典型的河道型水库。
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高程175米,防洪限制水位高程14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为221.5亿立方米。
3.利益最大的水利枢纽三峡工程的益处,最主要是集中在防洪、发电和航运方面。
另外,三峡工程还对环境、南水北调、养殖等多方面具有很大的益处。
但一个决策要历时这么久才得以决定,当中的影响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三峡工程的兴建,主要阻碍的因素是文物古迹的保护、生态保护以及大规模的移民。
(1)防洪效益大三峡水库运行时预留的防洪库容为221.5亿立方米,水库调洪可削减洪峰流量达27000-33000立方米/秒,属世界水利工程之最。
(2)水电站大三峡水电站将安装32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时的水轮发电机组(其中地下厂房装有6台水轮发电机组),外加两台5万千瓦时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时,年发电量达1000亿度,将是世界最大水电站。
(3)航运效益显著三峡水库回水至西南重镇重庆市,它将改善航运里程660公里,使重庆至宜昌航道通行的船队吨位由现在的3000吨级提高至万吨级,年单向通航能力由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
称三峡工程为世界上改善航运条件最显著的第一枢纽工程当之无愧。
(4)世界上工程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①、综合工程规模大。
②、单项建筑物大。
③、金属结构居世界第一。
(5)发挥抗旱功能。
下游大旱,三峡可加大放水力度增大下泄流量使抗旱局面得以有效缓解。
三峡工程主要设计者、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介绍说,抗旱功能是三峡水利枢纽新增的一个功能。
他说:三峡工程设计时只有防洪、发电、航运和供水功能。
补水功能是考虑到下游两岸的居民和生产用水,但现在看来还要满足抗旱用水。
这部分水量需求比较大。
二、建立三峡大坝对生态方面产生影响的原因要研究三峡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首先要知道修建水库是如何影响生态环境的,即了解导致生态环境改变的诱因。
一般说来,水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库区和坝下游水文情势的改变。
由于水库的调节作用,改变了库区及坝下游的天然的水文情势,如水位、流量、含沙量、蒸发量、水温等等。
水位的上升带来了淹没,危及淹没区的物种安全。
大坝的拦截,把天然情况下上、下游水生动物的双向交流切断,或者只有上游向下游的单向传输;(2)移民带来的影响。
主要是移民迁建区的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3)施工区的影响。
由于施工区的范围相对较小(如三峡工程施工区面积15.28 km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局部性的。
因此,水库对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主要是导致水文情势的改变和移民搬迁。
间接影响包括由于建成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间接引起生态环境的改变,如局地气候的变化会间接地导致某些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
三、建立三峡大坝对生态方面产生的影响三峡改变了长江水系的原有水分分布的时空格局,未来10年将因其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下游湖泊、河道珍稀水生生物灭绝、湖泊自净能力下降、河道断流、支流水系两岸生态环境恶化。
三峡大坝的修建对库区动物影响及三峡大坝的修建与蓄水,已经显著地改变了三峡库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
三峡大坝的修建将如何影响生活在这一区域(包括陆地和水域)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建设三峡工程时,国际国内的科学家一致献言献策。
但是,仍有部分人士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a.由于三峡的库容量巨大,聚水较多,加之水的比热容较高,将导致华南地区气温平均降低2度,将改变现今气候分布,带来生态灾难b.三峡所需水泥巨大,加之水库的重量,将会给地表以巨大压力,易改变地表结构,造成塌陷等问题c.三峡建成,将会给长江沿岸人民带去福利,但是,也是一个危险。
如果三峡遭到攻击,预计,长江中下游将被洪水冲击。
大坝阻挡了淤泥流向下游,使包括上海地区在内的长江入海口收缩,海洋的咸水正在倒灌入内陆。
世界野生动物协会今春公布的一份报告称,通过大坝的水流速度目前正在加快,对下游的防洪大堤造成破坏。
未经处理的污水和化肥残留物被不断排入大坝水库,导致巨型水藻生长泛滥,并威胁到下游的水供应。
而水库水位的波动也被认为是湖南省农民所遭遇奇特鼠灾的根源。
1、三峡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1)陆地陆生生物经过长期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生态破坏严重,生态系统脆弱。
人口的增加导致人均耕地面积少,土地承载压力大。
目前库区的植被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库区的陆生动物也由以森林为栖息地的类型演变为以灌草丛为栖息地的类型。
珍稀的陆生野生动物只有在海拔高、森林植被好的地区才有分布。
对于陆地生态系统,三峡大坝的修建,使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破碎化和岛屿化。
岛上的啮齿动物种间存在较剧烈的食物竞争关系。
在资源限制情况下,多种啮齿动物不得不利用共同的食物来源。
换句话说,岛屿化过程将加剧岛屿上啮齿动物的种问竞争。
(2)动植物(陆、水)库区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是我国动植物资源的宝库,对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调节库区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库区生态文明建设。
三峡库区的主要珍稀植物有金钱松,水杉、琪桐、渺锣、荷叶铁线旅、伯乐树、杜鹃兰、红杉、崖柏、秃杉、薄叶械、金荞麦、疏花水柏、川明参、丰都车前草、中蚊母、巫溪叶底珠等。
随着三峡工程的修建,库区水位的上移,多数植物受到不同程度威胁。
随着库区的水位升高,人类活动的上移,以草灌和农田生活环境为主的陆生脊椎动物生存环境受到影响。
两栖类、爬行类在三峡工程蓄水初期数量将下降,随着时间推移可能逐步增加。
黑线娃鼠、褐象鼠、社鼠等有害鼠类动物可随移民上迁,对生产、生活和人民健康带来危害。
三峡库区良好的水域环境,幅员辽阔,地形和气候条件复杂,为鱼类生存和繁衍提供了栖息的场所。
因此,三峡库区的鱼类多种多样,被誉为我国淡水渔类的摇篮,鱼类基因的宝库和经济鱼类原种基地。
对于水域生态系统,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也是我国淡水鱼类最丰富的区域。
但三峡工程导致长江水文情势改变、水库淹没和移民搬迁,成为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直接的、主要的因素。
水文情势改变是影响水生生物的主要因素。
对库区和中下游其他鱼类资源的影响三峡工程对其他鱼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三峡库区由于淹没改变水文条件,使库区喜欢急流环境的鱼类受到较大影响,这些鱼类大多属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具有重要价值。
如河鲶、长吻、圆口铜鱼、铜鱼、鲤、吻等适于流水环境,建库后,这些鱼类的种群数量可能减少。
而鲴亚科、鲌亚科鱼类资源将会大增。
峡大坝的修建与蓄水,已经显著地改变了三峡库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
(3)湿地生态面临的潜在威胁整个库区搬迁所形成的光秃性流动泥沙面积约1500万m2.废弃的医院、厕所、猪圈、牛棚、沼气池、粪池、灶台达12.1万处。
若不及时清除。
水位上升浸泡.很多将成为新的污染源。
涨落带生态环境对湿地生态威胁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在遵循”蓄清排浑”的运行条件下,库周将形成季节性相对高度为30m的涨落带。
夏季大量有机物的堆积,在高温高湿下,细菌或病菌繁殖,将出现新的污染源,直接浸润水体.将对水体造成生态威胁。
“后靠移民安置”造成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再次破坏所引起的对三峡水库湿地生态的威胁,需要万亩土地才能满足需求。
这必然导致本来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再度破坏而引起水土流失,产生新的面源污染。
库区空前的城镇和基础设施复建造成对植被的再度破坏所引起的新的水土流失对湿地生态的威胁在库区海拔1 75m以上长江及支流两岸进行了空前的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复建和城镇、农村移民住房的迁建.对库区植被造成严重破坏,尤其在三峡地区沿江两岸遗弃的建设废土顺坡下滑致江,断断续续,相继连绵几十公里。
这些将会引起新的水土流失,加重泥石流程度,造成对水体生态的影响。
三峡水库蓄水后改变现有长江三峡段的生态结构导致对三峡水库区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而引起的对湿地生态平衡的威胁。
库区湿地面积扩大.水深增加,河流流速减慢,一方面致使大批从上游各大支流携带的泥沙在水库尾部沉积。
另一方面,水库污染物的扩散能力减弱,湿地污染物的浓度、分布都将发生变化。
在水体交换次数少的库汉、库湾,以及岸边污染源排放口附近,水质有下降趋势.水库拦蓄营养物质氮、磷、钾,促进藻类生长,会发生富营养化现象。
随着沉积于库底重金属的不断积累.存在二次污染的潜在危险。
随着水速、水深、水温和水的透光度的改变,将改变水下动植物生态环境.对水库动植物生境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一批适应于该特殊环境的物种因生境的改变而趋于灭绝。
(4)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三峡水库蓄水期间的高水位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岩崩、泥石流等。
大坝蓄水以及雨季的水位调整引发了山体滑坡,也严重损害了庙河村等地区的地质结构。
从一个很小范围来看,三峡工程坝址是由侵入盐酸岩中的火成岩组成,岩体较完整,但从一个较大范围来看,三峡工程大坝所在的黄陵背斜,外围四周为几条大断裂所包围,西侧的几条断裂经过水库区,这些断裂,在历史上都发生过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