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题库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题库

一、填空题:1. 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也可以称之为人化。

2. 《易传》共有七篇,包括系辞传、彖传、象传、文言、说卦、杂卦、序卦。

3. 《周易》一书内容博杂,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本筮占之书,也是一本哲学之书,亦或者是一本历史之书。

4. 儒的最原始的意义应指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

5. 如果乾坤两卦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则乾卦代表的是儒家的进取精神,坤卦则代表道家的柔顺精神。

6. 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民族凝聚和民族复兴等的积极作用。

7. 通行本的《周易》一书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

8. 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渊流来说可以理解为三教合流的过程,三教指儒家、道教、佛教。

9. 宗法制形成于西周代,秦代以后名存实亡。

10.儒墨两家都提倡爱人,但具体所指不同,儒家之爱是有差等之爱,墨家之爱是指兼爱。

11、就儒道释三教的关系言,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存在三教合流的趋势,也可以认为是儒道互补以吸收外来文化的结果。

12、“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

13、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及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14、《系辞传》中有学易的四圣道,即辞、变、象、占四条学习《易经》的门径。

15、人性论是中国人文主义的主要理论之一。

16、孟子四端说,认为人之仁义礼智四德皆有其开端,其中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17、文化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文化特征或个性。

18、可以将文化概括为四个层次结构,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

19、讲人的文化,突出人的命题的思想或流派,我们称之为人文主义。

20、中国的人文主义,出现在古代。

它是一种国家学说,提倡和谐,追求道德,以群体为主。

21、传统思维方式是一个地方的人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习惯采用的方法。

二、选择题1.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持 D 的态度。

A. 整理国故B.全盘否定C.完全肯定D.批判继承2. “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庄子 B 的哲学思想。

A. 神秘主义B.相对主义C. 虚无主义D.浪漫主义3. 孔子以六经教授学生,其中 D 自汉始渐成为众经之首。

A.诗经B.礼经C.乐经D.易经4. 文化是群众创造的,所体现的是群体本质,因而文化具 A 。

A.超个人性B. 历史性C. 地域性D. 民族性。

5. 虽然孟子和荀子都认为应当以仁义治理天下,但其理论基础却不相同,其中旬子理想的人性论基础是 B 。

A. 性善论B.性恶论C. 性无善恶论D.性有善有恶论6. 荀子主张“化性起伪”,其中他所认为的伪指 BA. 虚假之言B.圣人之言C. 帝王之言D.百姓之言7、文化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而来的 A 。

A. 文化特征B.文化现象C. 精神文明D.物质文明8、“至圣不凡,嬉戏六龄陈俎豆”,至圣指 B 。

A. 老子B.孔子C.孟子D.庄子9、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最大特征,是追求 C 。

A.个人理想B.国家民主C.群体道德与和谐D.个人尊严与自由10、荀子提出化性起伪,因而主张 A 。

A隆礼重法 B性恶论 C性善论 D四端说11、下列观点属于孔子思想的是 B 。

A、人之初,性本善B、性相近,习相远C、性善者伪也D、生之谓性1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 B 的观点。

A、孔子B、孟子C、老子D、荀子13、中国传统人文主义精神是以 A 为基础。

A、个体道德B、君主至上C、法律D、群体道德14、中国文化被誉为“乐感文化”,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传统习惯于用_C_的眼光看问题。

A、以悲为乐B、排恶崇善C、生命发展D、绝对差异15._B_是宗族对中国古代政治的最要影响。

A、儒家治理B、家国同构C、宗族关怀D、宗产继承16.中国哲学发展的高潮期是在_C_时代。

A、殷周B、近代C、宋明D、先秦17.佛教汉化的一个重要成果是_D_。

A、改变全部原来教义B、分化为大、小乘C、创立唯识宗D、创立禅宗18、中国古代较为全面概括系统思想的观念是_D___。

A、道德观B、逻辑观C、阴阳观D、五行观19.中国古代“多子分继财产制”取代“嫡长子继承制”的财产分配形式渊源于汉代的_D_。

A分封制B世袭制C贵族制D推恩制20、中国文化系统保持动态性的其中一个表现是_B_。

A、具有完备的吸收外来文化的机制B、具有独特的时空观C、具有整一不变的思维结构D、具有稳定的历史观三、判断题1.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断变化演进的。

答:√文化是活的源泉,不是死的档案,中国传统文化至今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

2.中国文化是不求变化的文化。

答:×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有稳定性,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不断的进步发展以解决不同时代的国人需求。

3.中国的系统观是到了近代才出现。

答:×系统的概念虽然是近代以来才出现,但中国关于系统思想古已有之,如阴阳观、五行观等。

4.老子认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不做任何行动。

答:×老子所言的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非不做事,而是指不做违背道的事,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时变是守,辅助万物而不强为之。

不强为并非不为。

5.《周易》只是一本筮占的封建迷信书。

答:×《周易》的最终作用是用来占卜,但其中却包含有许多夏商周三代的古史以及古之遗言、人生哲理,所以它还是一本历史书、哲学书。

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古代的天文、历法、乐律、韵学、兵法、算术,以至道教练丹修道之术都和《周易》存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所以说《周易》只是一本筮占封建迷信之书不正确。

6.老子对“道”这一概念作了革命性变革。

答:√老子将人之视野引向天地之外,探讨宇宙的本原或本体,在天地人之外提出“道”这一概念以描述他所理解的宇宙中的本原或本根。

道无处不在,自生、自化、无对。

7.孔子明确提出人性善的观念。

答:×孔子强调“性相近,习相远”,对于后天的教育、社会环境很重视,但就人性的善恶的问题,我们在通行本的文献中并没有看到孔子的明确回答。

8.中国文化只有走“全盘西化”的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

答:×全盘西化是放弃中国的传统,以西方的价值观念评定一切。

这种思想在新文化运动前后曾得到当时部分学者的认同,但实践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也是有害的。

9.庄子所提倡的自由是指不受任何约束。

答:×庄子所说的自由是指内外无所依赖,而不是不受任何约束。

御六气之变,驾天地之正,以游乎无穷,这是庄子对道的体认。

10.庄子的平等观是指人人平等。

答:×庄子的平等是以道观物,人与众生万物没有大小、美丑、夭寿之别。

11.孔孟荀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因而其思想并没有差别。

答:×三者虽皆为儒学的代表,但其思想还是有区别。

如就人性善恶言,孟子认为人性善而荀子提出了人性恶的观点。

12.老庄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重自由,庄子重自然。

答:×老子重自然,而庄子重自由。

13.推恩令的实施,是古代社会实施“多子分继财产”的开始。

答:√在“推恩令”推行之前,中国一直实行“嫡长继承”制。

14.中国文化不关注个性,只讲中庸之道。

答:×中国文化讲中庸,不是没有个性,恰恰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圆融个性。

15.在不同的个体中建立统一关系,必须有一方是权威,以控制对方。

答:×权威的作用,在于协调关系,而不是一般人理解的一方压迫另一方。

四、简答题1. 简述文化的特征。

答:(1)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

(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3)人及人类群体的心理差异决定了文化内容的多样性。

2.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化因素有哪些。

答:⑴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整体性,研究协调与协和,可为现代智能理论提供启示。

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思想和人际协调理论对调节工业社会中各种人际关系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⑶中国儒学的管理思想越来越引起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的重视。

3.简要说明孔子的仁学.答:仁者爱人,“仁”的基本含义是人所本有的对于他人的关爱。

这种对于他人的关爱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但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好的。

孔子更强调的是内在的自觉追求,它是要通过艰苦的追求才能取得的。

作为君子,在任情况下都不能没有仁。

仁是全德之德,恭、宽、信、敏、惠、敬、忠、礼、恕、勇、孝、刚、毅、木、纳及爱人等德目与仁相较而言也能说成是对仁的某一方面的限定。

仁应是孔子所认为的道德的最高标准,孔子并不轻意以仁许人。

仁的本质内涵是给他人与社会带来益处。

4.简述孔子的礼学。

答:孔子认为春秋明期礼崩乐坏,礼乐所代表的等级秩序观念已丧失殆尽,社会动荡而不稳定,因而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保证社会稳定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复礼,即复归周礼。

仁是礼的基础,但内心之仁外现的行动要以礼来规范,最终并表现为合礼的规范,因此也可以说复礼是仁的目标所在。

5.简述庄子的相对论。

答:庄子认为,贵贱、大小、有无、是非、同异等等一切都是相对的.人们的认识能力有强弱,知识涵养有大小,立场观点有不同,因此对于同一问题解答方式、应答内容就会有不同。

井底之蛙、望洋兴叹都表达了人的认识有限性的思考。

与其以人的有限性观察各种存在物,不如尽量舍弃身从道,从道的角度思考问题。

6.简述《周易》一书的构成。

答:现行本的《周易》一书,由经与传两部分组成,传为七篇十翼。

每卦皆有卦爻辞组成。

义理与象数都是周易不可缺少的部分,辞、变、象、占四者皆可成为学易的门径,但四者皆知才能真正懂易。

7.什么是文化传统?答: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文化(一般指“软文化”部分)特征或个性。

8.简述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

答: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强为,顺应道而为。

道并非不作为,而是无心于作为,无意于作为,而是为而不宰治,为而不居功,为而不图报。

无心于万物,无心于为仁,任其自然,顺其自然。

而无不为并非目的,它只是顺从道作为的自然而的结果。

9.中国古代系统论有何特点。

答:(1)、着眼于整体稳定、协调的对立互补,以及有别有序的阴阳交感的矛盾观。

(2),着眼于整体的完善和连续的物极必反,生生不息的回圈运动观。

如阴阳双方,有别有序。

(3),以应变为目的,以全体用中为要点的实践辩证法。

10.简述儒道互补的原因。

答:(1)、儒家需要方法,道家需要沟通。

(2)、儒需要内化,道需要外合。

(3)、儒需要远,道需要近。

11.举例说明“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

答:每个地方的文化都有其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征,即其地域性.但其文化又能超出原有地界,因而带有一种普遍性质.这是因为①各地文化虽然不同,但总有一些东西为全人所共有.②有些文化开始时只在某一特定地方发生和成熟,以后传播到其他地方,成为世界性的。

如儒学。

12.简述“智圆行方”。

答:圆,是中国道家“环”的学问;方,是中国儒学的理想规范。

圆是“和”,方是秩序;圆是共性,方是个性;圆是心体,方是意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