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生态[1]
环境与生态[1]
生物圈
• 是有生命活动的圈层; • 主体资源是生物资源,包括动物、植物、
微生物及其群体、森林、草场等。
环境与生态[1]
人类圈
• 人类以其特有的智慧和劳动,通过社会生产和生 活,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 的一个新的圈层,有人称为是是智能圈或技术圈;
• 主体资源是人力、资本、科技与教育等社会资源; • 人类圈与其它圈层不同,人随由生物进化而来,
环境与生态[1]
环境与,包括部分液态水和固 体颗粒;
• 大气对流层中的热量、水分、空气都是 重要的气候资源,其中太阳能、风能是 重要的新能源。
环境与生态[1]
土壤圈
• 由固体物质组成,包括部分气态、液态 物质和生物;
• 土壤的主要资源是土地资源,还包括一 定的生物资源。
• 2.人口增长对水资源压力; • 3.人口增长对矿产和能源的压力; • 4.人口增长对森林资源的影响。
环境与生态[1]
三、环境问题
• 大气污染超标
•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 酸雨危害
• 臭氧层破坏
• 土地沙漠化
• 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严重
• 海洋生态危机
• 绿色屏障锐减
• 物种消失加剧
• 垃圾威胁人类。
但具有主动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自然的能力,特 别是人力资源作为科学技术的载体,具有主观能 动性。
环境与生态[1]
资源科学的研究领域与范畴
• 上述各圈层中的自然资源及与自然资源 开发利用密切相关的社会资源就构成了 现代资源科学特有的研究领域与范畴。
环境与生态[1]
二、人类自然环境的形成与发展
• 46亿年前,地球为炽热的大火球,是还 原性大气圈;
环境与生态[1]
世界人口发展趋势:
• 世界人口不仅增长快而且分布极不平衡 • 全世界人口平均寿命增加 • 由于城市发展较快,发达国家城市空洞
化,农村出现空洞化。 • 男女比例失调=100:112
环境与生态[1]
环境与生态[1]
• 2.中国人口增长 • 随着朝代兴衰变化 •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5亿多-1980年
环境与生态[1]
1 . 2 生态系统
• 一、什么是生态学 • 生态:自然界的空气、水、土壤与生物
界的人、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存在 着相互依赖又制约的关系,形成一个统 一体,自然界与生物界的这种状态,称 为生态。 •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生存环境见相互关 系的一门科学。即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 的有机结合的科学。
了地球生物圈。
环境与生态[1]
三、人类生存环境
• 1. 聚落环境 • 2. 地理环境 • 3. 地质环境 • 4. 星际环境。
环境与生态[1]
四、环境系统的结构与状态
• 环境是一个系统,而且是一个具有大量 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入和流出的开放式 系统。
• 结构:系统中要素间数量、比例关系、 空间位置、关联方式。
构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循环。 • 非生命者:生态系统中各种无生命的无机物和
各种自然因素。
环境与生态[1]
三、生态系统分类
• 1.按生态环境划分:
– 陆地生态系统
– 水生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
淡水生态系统 (流水和静水
生态系统)
• 2.按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划分
– 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环境与生态[1]
从能量高到能量低。
环境与生态[1]
• 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水循环 – 碳循环 – 氮循环 – 磷循环 – 硫循环 – 有毒有害物质循环。
环境与生态[1]
六、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 共有四种信息: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 理信息和行为信息。
• 这些信息最终都是经由基因和酶的作用并 以激素和神经系统为中介体现出来的,其 对生态系统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 食物网; • 营养级:能量按照十分之一法则传递,
营养级最多4~5级。
环境与生态[1]
五、生态系统的功能
•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 光和作用6CO2 +12H2O→C6H12O6+6O2+6H2O • 呼吸作用
C6H12O6+6O2 →ATP+ 6CO2 +6H2O+热量 • 热力第一定律:能量转换不增加消失; • 热力第二定律:能量的流动总是从集中到分散,
• 38亿年前,地球首次出现水,水循环为 地球生命的出现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
• 30亿年前,原始生命-原核生命出现,经 发酵放出二氧化碳;
• 20亿年前,细菌和藻类出现,开始光和 作用,出现了氧气;
• 16亿年前,形成含氧的大气圈,存有臭
氧;
环境与生态[1]
• 12亿年前,出现了最早的真核生物; • 5亿年前,出现了海洋无脊椎动物; • 4.5亿年前,出现了陆生植物; • 2亿年前,出现了哺乳类动物; • 200~300万年前出现了古人类; • 大约有500~5000万种生物与人一起构成
环境与生态
2020/11/23
环境与生态[1]
1.1 地球环境
• 一、环境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影响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 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 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 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 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 人类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与生态[1]
1.3 人口、资源与环境
• 一、人口增长 • 1. 世界人口 • 原始人300万年前人类向陆地扩散→人口
发展1亿→公元初2.7亿→1830年10亿 →1930年20亿→1975年40亿→1987年50 亿→现在人口每天增20多万,每秒增加 2.5人→估计2000年63亿→2050年93亿, 最低79亿,最高107亿。 • 人口性质:惯性、周期性、历史性 • 高峰:上学、就业、生育和老龄高峰。
10亿-1989年11亿-1995年12亿-1999年13 亿。 • 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率明显、人口 向着老龄化、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分 布不均匀、人口素质有所提高。 • 3.人口自然增长率N=出生率B-死亡率D
环境与生态[1]
二、人口增长与资源压力
• 1.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人均耕地 少,土地利用强度大土质恶化,建筑及 工业占用土地;
环境与生态[1]
大气污染
•
环境与生态[1]
臭氧层破坏
环境与生态[1]
土地沙漠化
•
环境与生态[1]
水资源
•
环境与生态[1]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2020/11/23
环境与生态[1]
环境与生态[1]
岩石圈
• 主要由固体物质组成,还包括部分液态、 气态物质;
• 岩石圈的主体资源为矿产资源和化石资 源,还包括地下水资源。
环境与生态[1]
水圈
• 由液态水组成,还包括溶解和悬浮在水 中的固体物质及部分气体和水生生物;
• 水圈的主要资源是水资源、水能资源、 淡水渔业资源、海洋资源等。
环境与生态[1]
• 自然环境:天然和人工改造的自然要素, 以及由这些要素构成的各圈层(大气圈、 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岩石圈和智能 圈);
• 社会环境:指人类的社会制度等上层建 筑条件,包括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城 乡结构和建设以及与各种社会制度相适 应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艺术、 哲学的概念和机构等,即智能圈或人类 圈。
环境与生态[1]
七、生态平衡及机制
• 生态平衡也为自然平衡。包括结构和功能 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的稳定。为一种 动态平衡。
• 生态系统的演替总是自动地向着物种多样 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 系统内稳定平衡:种类最多、种群比例最 适宜、总生物量达最大、系统的内稳性最 强。
• 反馈机制:正反馈和负反馈。
环境与生态[1]
二、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 1.生态系统(Ecosystem):是生物与周围环境 构成的整体;是生物与周围环境间不断进行物 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体。
• 2. 生态系统的组成:由四部分组成 • 生产者:利用太阳进行光和作用制造有机物。 • 消费者:以植物或动物为食,有消费等级制。 • 分解者:各种微生物,将有机物变成无机物,
环境与生态[1]
• 生态失调: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是 有一定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一 定限度的时候,自我调节功能损害,生 态失调。
• 外来干扰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 生态危机:由于盲目活动而导致局部地
区乃至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失衡, 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 生态失调的初期往往不易被察觉,一旦 发现生态危机,就很难在短期内恢复平 衡。
环境与生态[1]
• 1.营养信息:通过营养交换的形式把信息 从一个群体传递到另一个种群,或从一 个个体传递到另一个体。
• 2. 化学信息:生物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或 某个生长发育阶段,分解出某些特殊的 化学物质。
• 3.物理信息:鸟鸣、兽吼、颜色、光等构 成了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
• 4.行为信息:有些动物可以通过自己的各 种行为方式向同伴发出识别、威吓、求 偶和挑战等信息。
四、生态系统结构
• 1. 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要素及时、空 分布和物质能量循环和转移的路径。
• 生态系统结构:种类、种群数量、种的空 间配置。
•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见扫描图1 • 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循环的
基础。
环境与生态[1]
营养结构
• 食物链:捕食性食物链、碎食性食物链、 寄生性食物链和腐食性食物链;
• 状态:结构运动和变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如:海滨与内陆结构、要素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