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温香菇不同出菇模式对比试验

高温香菇不同出菇模式对比试验

廊坊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高温香菇不同出菇模式对比试验姓名:张少飞指导教师:史振霞系别:生物工程专业:生物技术年级:2008级本科2班完成日期 2012年5月15日高温香菇不同出菇模式对比试验摘要经过生产实践,研究总结出一套香菇夏季栽培模式,包括选用高温品种;改变培养料配方;改变出菇方式;高搭凉棚和加大遮阳力度;人为加大温差刺激。

本试验通过对立棒栽培、全覆土栽培、半覆土栽培三种出菇模式进行F测验和LSD分析,选出产量最高和单菇增重效果最好的出菇模式。

通过研究表明,立棒栽培的头潮菇产量达到了45.08kg/200棒。

半覆土栽培的单菇重达到了26.51g/个,立棒栽培更有增产优势。

关键词香菇出菇模式标准化High temperature mushrooms different out of mushroom modecontrast testThe abstract Through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the study summarized a set of mushrooms summer cultivation patterns, including the selection of high temperature variety; The change of substrates formula; Changing the way of a mushroom development. Hightening the pergola and increasing the perspiration strength; increasing the stimulation of temperature difference. This test takes F test mode and LSD analysis for the Made great cultivation, the all turns the soil cultivation and half of turns the soil cultivation three out of the mushroom, choosing the mushroom cultivation mode which has the most production and the best effect of the mushroom mode.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mushroom standing cultivation,s production reached 45.08kg. A single mushroom of half turns the soil cultivation reached 26.51g. Mushroom standing cultivation also has an advantage of increasing mushroom,s production.Key words Mushroom The mushroom mode Standardization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2.2试验步骤 (2)2.2.1 栽培种的制备 (2)2.2.2 菌棒制备 (2)2.2.3 发菌期管理 (2)2.2.4栽培期管理 (2)2.2.5 统计数据及试验的基本信息数据................................. .. (3)2.3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3)3 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3)3.1数据分析 (3)3.1.1出菇模式对头潮菇产量的影响 (3)3.1.2 出菇模式对采菇时间的影响 (4)3.1.3出菇模式对单菇重的影响 (5)4 讨论 (6)5 结论 (9)6参考文献 (10)7致谢................................................. (11)香菇素有"山珍之王"之称,是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保健食品。

我国历代医学家对香菇均有著名论述。

现代医学和营养学不断深入研究,香菇的药用价值也不断被发掘。

香菇中麦角甾醇含量很高,对防治佝偻病有效;香菇多糖(β~1,3葡聚糖)能增强细胞免疫能力,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香菇含有六大酶类的40多种酶,可以纠正人体酶缺乏症;香菇中的脂肪所含脂肪酸,对人体降低血脂有益。

香菇的人工栽培在我国已有 800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栽培香菇都用“砍花法”,他是一种自然接种的段木栽培法。

我国香菇栽培技术,总体上经历了原木砍花栽培、菌丝接种段木栽培和木屑塑料袋栽培三个阶段。

现在以香菇袋料露地栽培和大棚栽培最为普遍。

现在从香菇的基本生产已经深入到香菇的深加工及科学研究,更大的开发香菇的资源,也从更深层次为香菇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目前在北京郊区如通州、平谷、怀柔地区,食用菌类的香菇、平菇、杏鮑、金福等菇种已经成为了部分农户和农产品公司的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并且发展前景看好。

食用菌产业在农业中的战略地位也有很大的提升[1]。

夏季香菇在北方地区的种植时间不长,但是其生产管理主要依赖的仍然是秋季香菇种植的模式。

夏季香菇的种植主要的一个措施就是要尽量的降低大棚内的温度,使其维持在25℃左右,因此就要充分利用棚内的条件采取铺盖草帘、内部洒水、覆土等多种措施来降低温度,保证香菇的正常生长。

使其在菇质、菇形、产量上符合市场的要求。

本试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从夏季香菇的出菇模式上来选择比较适合公司和农户进行种植的模式,使其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1-2]。

2材料与方法2.1 试验材料与仪器2.1.1 试验原料[4]:香菇菌种L18、聚乙烯袋、木屑、麸皮、糖、石膏、水。

2.1.2 试验仪器与试剂:灭菌灵、保菇王、注水器、装袋机、酒精。

2.2 试验步骤2.2.1 栽培种的制备选种:从外部购买二级种,然后自己在扩大一次,购自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

制棒:杂木屑78%,麸皮20%,糖1%,石膏1%,含水量60~65%。

灭菌: 100℃保持48h,降至60℃出锅。

接种:采用侧面四点打穴接种法,然后移至菌种管理室培养即为栽培种。

2.2.2 菌棒制备配方:杂木屑78%,麸皮20%,糖1%,石膏1%,含水量60~65%。

装袋前1h将辅料一起搅拌均匀,再与木屑混合搅拌加水至将料手握拳头状手指间无水滴出,松手料散开。

灭菌:100℃保持48h,降至60℃出锅。

接种:无菌操作,袋温降至30℃以下接种,采用侧面四点打穴接种法。

2.2.3 发菌期管理温度控制在18~25℃之间,保持干燥通风[5],#字堆放5~7层,菌丝吃料时候及时翻堆。

依据菌丝的生长状况,及时刺孔增氧,分三步进行。

①:菌丝直径为6~8cm时候从接种孔往外刺3~4个1cm深的孔。

②:周围菌丝完全相连后,在菌丝外边缘向内2cm深处刺8~10个孔。

③:完全长满之后,在菌袋上均匀的刺20~30个深1.5~2cm的孔[6-7]。

菌丝长满后进入转色阶段,此时局部会形成松软的瘤状菌膜,并有浅黄色液体渗出,若黄水过多要及时吸去[8],转色适宜温度20~25℃[5]。

2.2.4栽培期管理2.2.4.1 覆土式栽培①棚内按南北走向整理畦床,每畦相隔50cm通道。

②畦面消毒。

③菌袋入棚:4月底选择晴好的天气,用刀片划开菌袋膜,将其剥离平排于畦面,用覆土把菌棒缝隙和两端填满塞严。

④出菇管理:覆土后喷重水一次,之后每天喷水3次,使棚内的湿度保持在80%~85%。

经4~5d的干湿交替和温差刺激,进行催菇。

菌棒即可长出菇蕾,随幼菇的生长逐渐减少喷水次数,缩短喷水时间,定时通风。

⑤采收:第一潮采完后,停止喷水,进行一周的休菌,头潮伤口恢复至红棕色,再喷重水一次,重复上面的管理,准备第二次出菇[9-11]。

2.2.4.2 立棒式栽培①整理畦床,每畦宽1.7m,长约10m,分6行,东西走向,用硬质塑料绳固定,用于摆放菌棒。

②管理和覆土式栽培基本保持一致。

2.2.5 统计数据及试验的基本信息数据头潮菇产量:采至菌棒上没有新的菇蕾长出,需要时间3~4d采完头潮菇记录总数。

单菇重:在每个模式里随机捡取20个测重量,取平均值。

采菇时间:以接种时间至头潮菇开采时间计算。

2.3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的F测验和LSD多重分析进行统计分析。

3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3.1 数据分析3.1.1出菇模式对头潮菇产量的影响头潮菇产量见表1,头潮菇产量F测验见表2,LSD分析见表3。

由表1可知半覆土栽培产量为102.81kg,全覆土栽培为92.77kg,立棒栽培为135.25kg。

由表2可知区组间F值7.16,F<F0.01 ,说明在区组间差异不显著。

模式间F值90.28,F>F0.01 ,说明在模式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但具体是模式间哪些平均值间有极显著差异需LSD分析。

由表3比较结果表明:A3对头潮菇的产量极显著的高于A1和A2,A1对头潮菇的产量极显著的高于A2。

表1 头潮菇产量(㎏/棒)Tab.1 Head tide mushroom production (㎏/ bar)重复半覆土A1 全覆土A2立棒A3Tr1 31.25 29.52 42.36 103.132 36.37 30.68 47.69 114.743 35.19 32.57 45.20 112.96Ti102.81 92.77 135.25 T=330.83 平均数34.27 30.92 45.08 36.75表2 头潮菇F测验数据Tab.2 Head tide mushroom head F test datadf SS S2 F F0.05 F0.01区组间 2 26.07 13.04 7.16* 6.94 18.00 模式间 2 328.64 164.32 90.28** 6.94 18.00 误差 4 7.27 1.82 ——————总误差8 361.98 ————————表3 头潮菇模式间LSD分析Tab.3 mushroom head tide between LSD analysis model模式平均数差异显著性t0.05t0.01A345.08 a AA124.27 b BA230.92 c C 3.1.2 出菇模式对采菇时间的影响采菇时间见表4,采菇时间F测验见表5。

由表4可知半覆土采菇时间平均为79.67d,全覆土为82.33d,立棒为84.33d。

由表5可知区组间和模式间的F<F0.05,说明处理间和模式间差异都不显著。

表4 采菇时间(d)Tab.4 mushroom time (d)重复半覆土A1 全覆土A2立棒A3Tr1 80 82 85 2472 79 82 84 2453 80 83 84 247Ti239 247 253 T=739 平均数79.67 82.33 84.33 82.11表5 采菇时间F测验数据Tab.5 F test data mining mushroom timedf SS S2 F F0.05 F0.01区组间 2 0.89 0.445 0.09 6.94 18.00 模式间 2 32.89 16.445 3.44 6.94 18.00 误差 4 19.11 4.78 ——————总误差8 52.89 ————————3.1.3 出菇模式对单菇重的影响单菇重见表6,单菇重F测验见表7,LSD分析见表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