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改) 中枢神经系统

第三章(改) 中枢神经系统


临床上基底神经核损伤的主要表现
1)一类是具有运动过少而肌紧张过强的综合 症。如震颤麻痹(帕金森病)。
震颤麻痹患者病理研究证明,其黑质有病 变,多巴胺神经元受破坏,脑内多巴胺含 量明显下降。用可用左旋多巴治疗(可通 过血脑屏障)
震颤麻痹患者可用M型胆碱能受体阻断剂 治疗,由于纹状体内乙酰胆碱递质系统的 亢进。
等。
2. 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 3.递质共存现象
4.受体
1)受体的概念:受体一般是指嵌在细胞膜半 流体基质内的蛋白质大分子,能识别特定的 递质,并与之相结合而产生相应的生理效应, 改变细胞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
2)受体阻断剂:这种能与受体相结合,从而 占据受体或改变受体的空间结构型式,使递 质不能发挥作用的药物,被称为受体阻断剂。
2)突触前易化
当一个突触前末梢被反复刺激,突触后的反 应将可能会随每次刺激而增大,这种现象称 易化。
长时程电位
3)突触后抑制
概念: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活动引起的 一种抑制。
类型: 传入侧支性抑制和 回返性抑制
传 入 侧 支 性 抑 制
回 返 性 抑 制
4)突触传递特征
单向传递 突触延搁 突触活动的可塑性调节 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三)完成信息传递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
1.确定神经递质的基本条件 1)在突触前神经元含有并能合成该物质。 2)刺激后可以起该物质的释放。 3)将该物质电泳至突触后膜能模拟刺激突触前神经
元产生的作用。 4)突触前刺激和微电泳这种物质能够被药物以相同
方式改变。 5)其他:合成该物质的酶,运载体;后膜上有受体
丘脑:是感觉传向大脑皮质的中继站,具 有初浅的感觉分析机能。它以特异性和非 特异性投射系统两种途径向大脑皮质投射。
下丘脑:调节内脏的活动及内分泌活动。
基底神经节:协调随意运动,参与非条件 反射和复杂的本能行为。
大脑皮质:运动、感觉及高级机能。
二、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分类
2.神经元的分类
按机能分: 感觉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
(二)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结构——突触
1. 化学性突触的结构 突触前结构 突触间隙 突触后结构
2.突触形成的部位
轴突-树突 、树-树、轴-胞、树-胞、轴 -轴 、胞体-胞体
3.突触的活动
通过突触的活动实现突触前神经元对突触后神 经元的机能影响,通过突触传递,突触前神经 元对突触后神经元的膜电位产生影响。
3)胆碱能受体
(1)毒蕈碱型受体,简称M型受体,受体阻 断剂:阿托品。
(2)烟碱型受体,简称N型受体
烟碱型受体分为两种类型,神经节节后神经 元断烃上剂季的;胺受骨为体骼其为肌受终体N1板阻型膜断,上剂六的。烃受季体胺为是N其2受型体,阻十
4)肾上腺素能受体
(1)类型:两类,一类是α受体,另一类是β受 体。
(三)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1 屈肌反射:概念 2 对侧伸肌反射 3 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实现的中枢活动原
理。 产生的原理为中枢的交互抑制。
屈肌反射和伸肌反射产生原理
三、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调节途径 通过网状结构下行系统,即网状脊髓束控制
和影响脊髓反射。 1.抑制区: 脑干网状结构中具有抑制肌紧张及运动的区
域,称为抑制区。 抑制区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腹背侧部分。
2.易化区:
脑干网状结构中具有加强肌紧张及肌运动的区 域,称为易化区。
易化区分布在广大的脑干中央区域,包括延髓 网状结构的背外侧部分、脑桥的被盖、中脑的 中央灰质及被盖;此外下丘脑和丘脑中线核群 等部位也具有对肌紧张和肌运动的易化作用, 因此,也包括在易化区概念之中。
锥 体 系
(三)锥体外系
调节(控制) 肌紧张,协 调全身肌群 活动,以维 持正常的体 态姿势。
五、基底神经核对运动的调节
纹状体、新纹状体、旧纹状体 尾核、壳核与苍白球通称为纹状体,苍白 球称为旧纹状体;尾核和壳核称为新纹状体。
基底神经核的作用
基底神经核与随意运动的稳定、肌紧张的控 制、本体感觉传入冲动信息的处理都有关系。
2)另一类是具有运动过多而肌紧张不全的综 合症。如舞蹈症和手足徐动症
舞蹈症患者主要是因为纹状体内的胆碱能 神经元和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功能减退, 而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相对亢进。
黑质纹状体环路示意图
六、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 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与身体的平衡有关,接受 前庭器官和侧线的传入信息。
辐散的范围大小与刺 激的强度及当时神经 中枢的机能状态有关。
2 聚合
含义 传出神经元接受其它神经元的信息往往通过
这种方式。
3 链锁状与环状联系
(二)反射和反射弧
1.反射的概念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1) 感受器:将刺激能量转化为生物的神经冲动
的换能装置。 2) 传入神经:将感受器的神经冲动传导到中枢
(2) α受体的作用:去甲肾上腺素与平滑肌的α 受体结合,产生以兴奋为主的效应,但也有抑 制性效应,如小肠平滑肌舒张。
(3) β受体:去甲肾上腺素与平滑肌上的β受体 结合后产生抑制性效应,但却使心肌兴奋。
四、中枢神经系统环路
(一)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 辐散 辐散的含义 传入神经元与其它神
经元的联系方法为辐 散
2. 腱器官:与肌纤维呈串联关系,对肌肉的张 力变化敏感。其兴奋引起肌肉的舒张。
二、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调节方式:脊髓反射,即中枢在脊髓的简单反射。 研究标本:脊动物,去除脑仅仅保留脊髓的动物。 脊髓休克:脊髓被横断后,断面以下节断暂时地
丧失了反射活动的能力,骨骼肌和内脏反射活动 受到完全抑制和减弱,这种现象称为脊髓休克。
神经系统的结构。
3) 神经中枢:为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某一反 射的神经元群及其突触联系的综合体。
4) 传出神经:为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把神经 冲动由中枢传到效应器。
5) 效应器:发生应答反应的器官,包括肌肉 和腺体等组织。
(三)反射活动的协调
1诱导:反射活动协调的主要方式。 负诱导和正诱导 交互抑制
1. 神经元的结构
胞体:代谢和营养中心
树突:末梢上有棘突、棘刺,接受其它神经元传来 的神经冲动,并将电信号传到胞体。
轴突一个,起始段为圆锥状隆起叫轴丘,为AP产 生的部位轴突分支末梢形成许多球形的突触小体, 轴突内的胞浆称轴浆,其在轴突与胞体之间作双向 流动,称为轴浆流,起着运输物 质的作用。
3)突触输入的总和
EPSP与IPSP可以产生 总和
突触后电位总和后,如 果去极化到阈电位,则 在突触后神经元的轴突 始段(即轴丘处)首先 爆发动作电位,产生扩 布性兴奋。
4.突触活动的调节
1)突触前抑制 突触前抑制是
通过突触前轴突末 梢兴奋而抑制另一 突触前膜的递质释 放,从而使其突触 后神经元呈现出抑 制性效应。
第三节 自主神经系统
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系
一、自主神经系统概述
(一)植物性神经的一般结构特征 1 中枢位置:脊髓胸段及1至3段侧角细胞; 脑干(动眼副核、上涎核、下涎核、迷走背 核) 脊髓骶段侧角细胞
2 传出神经: 传出神经交换一次神经元,故有 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之分。
(二)双重神经支配 绝大多数内脏器官既接受交感神经、又接 受副交感神经支配,形成双重神经支配。 但有少数例外。
越精细越复杂的肌肉,其代表区也就越大。 4 刺激运动区所得的肌肉运动反应单纯,只引起个别肌
肉收缩或某块肌肉的一部分收缩,并不产生肌群的 协同收缩。
(二)调节途径——锥体系与锥体外系
锥体系:皮质脊髓束 功能:锥体束下传的纤维直接或间接与下运动神
经元发生突触联系,分别控制α运动神经元和γ运 动神经元的活动。
1α型受体 分α1型和α2型两种,与α型受体结合产生
兴奋性效应。 2β型受体 分β1型和β2型,与β型受体结合产生抑制
性效应,但与心肌上的β1型受体结合产生 兴奋性效应。
(二)副交感兴奋的传递过程
节前神经纤维释放ACh与突触后神经元上 的ACh的N型受体结合,使兴奋传到节后 后神经元;节后神经纤维释放ACh,与效 应器上的M型受体结合,以产生副交感效 应。
2)抑制性突触传递过程
动作电位传到突触前膜时,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与后膜上的 受体结合,引起后膜对Cl- 、K+特别是对Cl-的通透性增加,引 起后膜超极化,即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IPSP持续 时间也为10ms,此时,突触后神经元不易去极化,不易发生兴 奋,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抑制
(一)牵张反射
1.概念:当骨骼肌收到外 力牵拉时,能反射性 的引起其收缩,这种 反射活动称为牵张反 射。
2.相位牵张反射: 膝跳反射
3.紧张性牵张反射: 肌紧张。
(二)反牵张反射——腱器官反射
肌肉收缩时,腱器 官兴奋,它的传入 冲动兴奋抑制性中 间神经元,该中间 神经元使支配同一 肌肉的运动神经元 产生抑制,从而防 止肌肉的过分收缩。
2 脊髓小脑:与肌紧张调节有关,接受肌肉和关节的 传入信息,同时接受视觉、听觉的传入信息,调节 正在进行过程中的运动,协调大脑皮层对随意运动 的控制。
3 皮质小脑:接受大脑皮质的信息(感觉区、运动区 及联络区)。与运动计划的形成,运动程序的编制 有关。储存运动程序(记忆功能)。使运动协调、 精确并极为迅速。
前一个神经元对后一个神经元的影响分两种: 兴奋性或抑制性,前者称为兴奋性突触传递, 产生去极化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后者称为抑 制性突触传递,产生超极化的抑制性突触后电 位。
1)兴奋性突触传递过程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引起小离子特别是Na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引起膜的去 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 增加。
2. 最后公路原则 概念 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