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制定有效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制定有效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制定有效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有计划的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活动所要实现的教学成果,它是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

然而,目前相当一部分科学教师对教学目标的作用与如何制定有效教学目标,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一节课下来,与教师的交谈中,当问到执教教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往往说不出个所以然,或者随便说出一些。

在目标的认识与叙述上,主要存在下面的一些问题:1、对教学目标的功能缺乏认识。

有的虽然按要求制定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但不明白教学目标的作用,教学不是围绕着目标进行。

或者只有过程,没有目标,教学的随意性很大。

2、对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区分不清。

在制定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不够具体、明确,往往把课程目标的内容定为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例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等。

3、制定教学目标时,含糊其词,难以评价。

如“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和亲身经历实践,来探究完成分离物体的任务。

”叙述上,行为动词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如“让学生了解物体分离方法的多样性”。

教师在教学目标认识和制定上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功能,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间的关系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掌握目标制定的方法,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目标导向下,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正确认识教学目标的功能教学目标的功能可以概括为:指导学生的学习,指导学生的教学,以及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可简化为导学、导教和导评(对教师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1、指导教师的教教学目标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策略选择。

教学策略是指适合教学目标实现的教学步骤、媒体的运用和师生相互作用的方法。

如果教学目标侧重于知识传授,侧宜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主导的讲授法。

如果教学目标侧重过程或探索知识经验,侧宜选择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教学法(探究式教学)。

2、指导学生的学清晰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起导向作用。

通过对照目标进行学习,学生知道完成目标或部分目标,对学生起到一个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学习的作用。

3、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借助目标进行互动并用目标来调节自己行为的一个信息反馈过程。

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从目标制定出发,通过一系列师生活动,最后要回到目标,将学生学习结果与预设的目标相对照,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

如果目标达到了,则在原有基础上提出新的目标,如果目标部分未达到则必须进行补救教学。

二、把握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课程目标是指各学科的教育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这种结果表现为学生在与课程相关的素质或特征方面的变化。

是指导课程设置、编排、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过程的准则,也是课程自身性质和理念的体现。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习的目标,是每个单元、每节课甚至每个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从制定的依据来看,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一是学生需要,二是社会生活需要,三是学科发展需要。

教学目标制定依据是具体教学内容、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

从制定的主体来看,课程目标主要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和课程工作者制定的,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和规定性,它不但考虑学科特点,还应考虑学生的特点和社会需要。

教学目标主要是由教师来制定,相对课程目标而言,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灵活性,在目标的制定方面除了重视学科特点、社会需求以外,更应该重视学生特点。

从适应范围来看,课程目标的首要作用是为课程(教材)编制提供依据和参考,其次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依据,它是对局部的教育学产生导向、激励和制约作用。

二者之间又有联系。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日常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起导向作用。

教师在每节课甚至每个教学活动环节的教学目标,要注意落实课程目标,体现课程宗旨。

教学目标最具实践性和实效性,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学目标来体现,它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教学是实施课程的主要途径,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细化。

三、精心设计,制定有效教学目标1、设置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要考虑的问题第一,考虑学科课程目标,如小学科学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的过程和方法,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制定科学教学目标时,就要考虑科学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第二,考虑当前的教学任务适合为本学科三类目标中哪些类型的目标服务;第三,因为除了符号和事实性知识可以在短时内掌握之外,系统知识、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的学习都需要经过若干阶段,因此,不仅考虑目标类型,还应考虑每一目标实现所处的学习阶段。

第四,还应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考虑目标的可行性。

2、在教学目标制定和叙述上的要求(1)目标要全面、具体、适宜、具可测性。

全面是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兼顾三维目标;具体是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课程标准中的具体目标,确定具体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看了之后明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会做什么;适宜是指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考虑学生的发展性等。

(2)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学习结果,应该用学生学习后能说什么或能做什么来陈述,尽量避免用“知道什么”、“理解什么”等含糊的词语来陈述目标。

(3)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在目标的陈述中,学生一词应省略。

不能出现“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会做什么”这类句式,因为这类句式中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案例:下面是一位教师制定的《测量白的快慢》一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自己动手做一个摆。

知道影响摆快慢的因素。

(分析:哪些因素,不够具体)△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分析:过程与方法——经历怎样的过程和掌握什么方法不够具体)对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能够搜集数据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不够具体,无可测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意识到搜集证据、验证假设的重要性。

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

3、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与教学目标的制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与科学有关的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目标的制定中应先考虑哪一维目标呢?在科学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相对来说具有显明性和确定性,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潜隐性、不确定性和随机生成性。

在学科教学中,知识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要以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为依托和中介,脱离了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会失去根基。

也就是说,学科教学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根”是扎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建构之中。

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应该确定好本节课“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确定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后,要进一步研究、分析,这一“知识与技能”,是怎样获得的,需要经历怎样的科学探究过程,需要用到哪些科学探究的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

最后,根据本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方面,确定本节课可以渗透、培养学生哪些情感,以及对待科学应有的态度等。

举例:《美丽的彩虹》知识与技能:分析:本课是以“彩虹”为媒介,通过对彩虹的观察,认识白光(太阳光)的组成。

因此把本课的知识目标定为:能说出白光(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这些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也能形成白光;认识三棱镜可以分解阳光。

过程与方法:分析:学生要获得白光组成的知识,经历了观察,提出有关彩虹的问题,通过用水棱镜制造彩虹,对制造出来的彩虹进行观察,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记录,与同学交流等过程,认识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的。

因此“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能通过观察提出有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等问题,经历用水棱镜制造彩虹的过程,能对制造出的彩虹进行细致的观察,能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的结果,能大胆地把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定为:在获得光的知识的过程,要求学生要有研究彩虹的兴趣,在研究过程中,要有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定位为:初步养成认真细致观察的习惯,乐于与同学合作进行关于白光组成的探究活动。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上述《测量摆的快慢》教学目标的制定。

知识与技能:分析,本课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摆锤重量、摆动幅度、摆长等,哪个是影响摆动快慢的因素。

故知识目标定位为:能说出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摆动幅度无关,与摆的长短有关:摆长越长,摆动得越慢;摆长越短,摆动得越快。

程与方法:分析:学生要获得上述的知识,经历了提出问题(摆动快慢可能跟摆锤轻重、摆的幅度、摆绳长短有关),提出假设(摆的快慢可能与摆锤轻重、摆的幅度、摆绳长短的具体关系)、设计实验验证假设,通过实验收集数据,对数据的整理分析,获得影响摆的快慢的知识。

因此,“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位为:能对影响摆的快慢的三个因素:摆锤轻重、摆的幅度、摆绳长短做出预测,能够设计对比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能对实验中获得的关于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摆的幅度、摆的长短的数据进行记录、整理、分析,得出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是摆长,能把自己的探究方法、探究结果与同学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实验中反复测量的重要性,愿意与他人合作,探讨有关摆的问题。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同时又是教学评价的依据。

制定好全面、具体、适宜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在有效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表述教学目标时一般要包含以下四个要素:1.行为主体教学目标表述的应该是学生的行为,因此行为主体是学生。

在实际的目标表述中,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是从逻辑上去判断主体应该是学生。

例如,“能够独立复述课文”,这个目标的逻辑主语是学生,也就是“学生能够独立复述课文”,而不应采用“使学生”、“教会学生”、“培养学生”等用语。

2. 行为动词具体教学目标应采用可操作、可测评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如“认出”、“说出”、“背诵”、“辨认”、“描述”、“解释”、“说明”、“拒绝”等词,使其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

3. 行为条件教学目标需要在表述中指明行为的条件,即影响行为表现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如“根据地图”、“不靠帮助或参考书”、“在十分钟内”、“利用网络环境”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