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配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智慧广场》教材34-3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够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教学难点:
有序、全面地对简单事物进行排列与组合。
教具、学具:服装卡片、课件(教师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展开教学,
1.师:同学们,当你起床以后第一件事要干什么,穿衣服,然后洗刷完毕,坐在那里要好好地吃好早餐,最后背上小书包高高兴兴的去上学,哎,穿衣服,吃饭,走路,这个过程当中有没有需要我们研究的数学问题,好多同学都举手了,有没有,这样需要研究的问题太多了,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数学,研究其中的一个小问题。
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班上来了一位新小朋友,她叫张小兰,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
张小兰是个爱美的小学生,星期天早上她想穿得漂漂亮亮的去找小朋友玩,张小兰从衣柜里选出最喜爱的一些衣服,可她犯愁了:穿哪一套衣服好呢?
师:你们能为张小兰搭配搭配吗?
2、学生回答。
3、师:你们的想法都很好,都是一件上衣搭配一件下装。
到底张小兰喜欢哪种搭配,还得她自己说了算。
下面,我们把所有的穿法都找出来,让她自己选。
像这种在穿衣服中把所有的穿法都找出来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数学中的搭配问题。
板书课题:搭配问题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张小兰要吃早饭,妈妈为她准备了几种早餐。
合理的早餐应该是一种饮料配一种点心。
看课件,观察图中有几种饮料、几种点心,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营养吃法?
2、学生回答。
3、这样吧,小组的四个同学合作,看看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听好要求了:小组内的四个同学轮流摆一摆,说出有几种吃法。
当一个同学在摆的时候,其余的三个同学认真观察,如果发现他摆错了,可以帮助他。
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
师: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预设一:请少于9种的学生在黑板上演示摆法。
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看,数出有几种)
师: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回答。
(可能说:摆得很乱,没有顺序。
)
师:没有顺序地摆,会出现什么问题?(重复,遗漏,板书)谁有比他更好的摆法,让我们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即不重复,也不遗漏。
学生在黑板上演示摆法
师:他的摆法好吗?好在哪?
学生回答。
预设二:学生上台摆得很有序,很正确。
师:他摆了几种?(九种),他摆得很好,同学们,你看出他的摆法了吗?
生回答。
询问学生摆的结果。
师:是九种的孩子举手?有不是九种的吗?如果有学生说他摆的不是九种,我们一起来帮助他。
请他上台摆,其他学生提出建议。
小结:看来,在搭配时,要象这个同学一样,先选一个饮料,和不同的点心分别搭配,再选另一个饮料,和不同的点心分别搭配,这样按顺序地进行,才不会出现重复,或遗漏了。
板书: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
6、师:如果没有学具,在图上我们可以用连线这种方法来记录。
老师在黑板上连线。
7、同学们,你觉得连线法怎样呢?
8、搭配两位数练习
师:吃完了早餐,张小兰来到了
师:你们真能干,恭喜你们打开了百宝箱。
9、师:不知不觉中,我们解决了穿衣服、吃早餐、数字中的搭配问题。
你觉得生活中还有哪些是搭配问题,解决搭配问题要注意些什么?
抽几个学生说一说。
10、拓展训练
①付钱问题:买一个数学口算练习本,可以怎样搭配。
②猜猜电话号码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做书上91页的1、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再集体评价。
四、全课总结: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你快乐吗?
学情分析
我校二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求知欲强,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他们对搭配中的知识已经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但缺乏有序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本课从低年级学生身边实有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在掌握解决搭配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的同时,培养自身有序思考的价值。
效果分析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尤其是符号替代思想。
让学生拥有了一把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快速、便捷、直达目标。
二、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抒发真情实感。
关于早餐的练习,是一次养成合理饮食习惯的教育;关于路线的练习,是一次对后续几何知识的提前渗透;关于课前提出问题的解答,是一次学习、处事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和责任感的教育。
教师在活动的设计中,为学生搭建活动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感悟中情感得以提升。
二年级智慧广场《搭配问题》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
在本课教学中,从两个方面来渗透数学化思想。
从生活入手,通过服装的搭配,让学生经历横向数学化的过程;通过、连一连,算一算的方法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让学生经历由“物体”到“符号”(图形),再由“符号”(图形)抽象到“数”的纵向数学化的过程。
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并发展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
”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在二年级下册继续学习排列与组合这一内容,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所以,这节内容重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并逐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为学生以后学习概率建立一个概念
本课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够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
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评测练习
1.早餐有多少种搭配?(饮料和点心只能选择一种)
2.小明有3顶帽子、2条围巾,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3.某校要从3名男同学和2名女同学各选择1人,参加“少儿戏曲大赛“,有多少种不同的组队方案?
4.田忌赛马,田忌该如何取胜?
课后反思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
因此,本节课,我向学生提供了五个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穿衣服搭配问题、早餐搭配问题、组队问题、路线选择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提问题---引导参与,探
究方法---优化思维,实践应用---解决问题,层次清晰,步步深入,使学生在活动中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联系实际,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情景串,以张小兰想打扮得漂亮些为线索,巧妙地设计了帮小红搭配衣服、吃
早餐等情景,以学生喜爱的生活情境融入整节课的教学,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我将认识服饰搭配、配餐、路线等环节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
让学生时刻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在想一想、议一议、摆一摆、连一连、画一画等活动中积极地思考、大胆地操作、方法多样,且争先抢后地上台展现自己,从而充分领悟到:搭配要遵循有序、合理,而且要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初步建立有序、合理的搭配观念等。
三、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衣服的搭配、早餐的搭配、拍照等是学生身边经常接触到的,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细细地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我觉得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关注个体差异不够到位;2、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总之,作为数学老师,处理好“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构建师生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将为之不断探索。
课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学习简单的搭配,了解和掌握解决简单搭配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提高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尝试用搭配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会使用符号、列举和画图等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够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目标
在数学活动中养成善于合作、思考、倾听、表达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