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新加坡,10道國菜
1.辣椒螃蟹
經典國菜,作法很多,有些加入良薑、生薑與黃薑等新鮮香料、有些拌入番茄、有的用打散的雞蛋盤成絲帶狀、也有澆上辣椒油。
通常會附一碟麵包,沾醬吃、更鮮香。
新加坡地處熱帶,據說當地人為了排暑去毒,所吃的各種料理口味自然就偏重麻辣口味。
而在各種新加坡傳统麻辣口味的料理中,又以辣椒螃蟹和黑胡椒螃蟹最為出名。
辣椒蟹就是將整個的大螃蟹切開,連肉帶殼加上茄汁、辣椒一起拌炒。
吃起來,蟹肉的鲜嫩伴著茄汁的甜和辣椒的衝,非常過隱,堪稱絕配。
黑胡椒蟹集中式的醬油、印度的黑胡椒、馬來的小辣椒与與西式的牛油於一體,才造就出了這另類“衝鼻”的獨特味道來。
值得一提的是,海蟹個頭特别大,一個蟹脚就有兩根手指般粗,蟹殼厚而脆,用蟹钳一夾,發出清脆的碎裂聲,只見红汁從嫩白的蟹肉中濺出,引得你開懷大吃。
這裡的海蟹肉質非常
细膩,鲜美無比。
2.新加坡沙嗲
百年老菜歷久不衰。
肉塊經醃製,用竹籤串起火烤。
馬來沙嗲偏愛雞肉、牛肉與羊肉沙嗲,並配上香甜的花生醬、黃瓜片、洋蔥片與飯糰;華人版的配料,則會加點鳳梨碎粒。
沙爹就是指傳統的馬來串燒羊肉、牛肉和雞肉,容纳了東南亞許多國家美食的精華。
事先醃好的牛肉、羊肉、雞肉串要用木炭燒烤,並要控制好火候。
别看它模樣和中國的烤肉串差不多,味道却大不相同。
其中的秘訣就在當地特有的沙爹醬上。
東南亞的沙爹醬是由花生醬、椰醬、幼蝦等多種來自異國他鄉的香料調製而成,香醇無比,入口時濃濃的南洋風,令你眷戀不已。
在享用一串串沙爹的同時,别忘再來點椰葉或班蘭葉包裹的傳統馬來米飯、小黄瓜及洋葱等,入口的沙爹才會更加味道分明。
3.咖哩魚頭
在印度,少見魚頭料理;來到新加坡,卻成國菜。
大魚頭從魚頰、魚唇到魚眼都有滿滿的嫩肉,吸納了辛辣的醬料,及秋葵、番茄與茄子的香氣,肉汁飽滿又香甜。
咖喱是地道的印度特色,而魚頭又為華人最愛,二者能走到一起,的確可算是一道新加坡自創的印度佳肴。
這道菜最早由新加坡的印度人開'創,原本只是做给愛吃魚頭的華人吃;漸漸的,馬來人和印度人也開始愛上這道菜肴,並經過多年的改良,咖喱魚頭的名聲便開始廣
為傳播。
這道印度風味洋溢的佳肴,通常以一大塊石斑魚頭或红鲷魚頭為主料,先用薑葱和蒜頭爆香,再用濃稠的咖喱醬汁焖煮魚頭。
鲜嫩的魚頭加上香辣的咖喱湯,辣中帶甜、香味濃郁、辛辣够勁。
然而,辣雖辣,却異常順口,其中還跳耀著赤道陽光般亮晃晃的多重香料滋味。
用香酥的烤餅滿沾著湯汁送入口中,只覺口感飽滿,令你五臟六腑仿佛跟着味蕾一起震慑醒覺過
來,真是既刺激又滿足!
4.叻沙
這是海外新加坡人思鄉菜首選。
麵條拌上濃濃椰漿、香料、蝦米、辣椒及鮮蝦、魚餅片等,
再由叻沙葉裝飾,重口味、超下飯!
據說娘惹美食見証了馬來人與華人的聯姻喜慶。
中國素材的内斂遇上馬來料理的奔放,調和出人間稀有的愛戀熱情。
早期馬來人與華人通婚的後代,男性稱為巴巴(Baba),女性稱為娘惹(Nonya)。
娘惹美食自然也就融合了馬來菜與中國餐的烹調美味。
娘惹美食中最具代
表的叻沙體現了浪漫豐富的娘惹美食特色。
正宗的娘惹叻沙講究椰漿的鲜味、鲜蝦的甜味和自制辣椒油的辛辣味,而它裡面的主食也是
一定要用粗米粉。
浅嚐一口,濃濃的香味和辣椒味的霸道如洪水般侵占你舌蕾的觸覺,咽入喉中好像還可以聽到它發出“滋滋”的聲響;精神為之一振,萎靡的胃口頓時興奮起來,已吸飽叻沙湯香味的米粉和佐料,誘惑著你趕快把它吃完。
當下也願不得燙,唏哩呼噜把它吃得一乾二净。
這時再來上一壺工夫茶,真有一種難以形容的滿足感。
在新加坡,推薦你一定要嚐嚐有逾50年經營歷史的正宗加東叻沙。
據說加東叻沙現在所採用的辣椒油仍是由其創始人當年親手炮制的呢。
5.肉骨茶
這是新加坡最受歡迎的消夜小吃。
肉骨茶是由排骨、肉塊、草藥、大蒜與調味料慢火燉成,各種族喜愛的濃淡不同,藥材配方不一,據說,這也是早期平民的補品。
這道美食用藥材、大蒜和香料,加上豬肉骨烹煮而成,食用時配以米飯和辣椒黑醬油。
它是大眾的早餐和夜宵。
去新加坡,要想吃到原汁原味的肉骨茶,應該去唐人街牛車水的大排檔。
茶客入座,店主便端上熱氣騰騰的大碗鲜湯,碗中有五六塊排骨,加一碗香噴噴的白米飯,還有一盤切成寸把長的油條,茶客根據各自口味,可加入胡椒粉、醋、鹽等調味品。
吃完一大碗肉骨,接著是一小盅潮州的功夫茶,茶杯極小,泡的是很濃微帶苦味的普洱茶,而喝起
來却是滋味濃醇,馨香入肺。
肉骨茶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由一廣州男子將這一秘方交给南來新加坡的好友,經過時間演變,變成今天的肉骨茶。
另外一種說法是由本地福建人創制的。
當年華人勞工,非常喜
这歡這種實惠的美食,據說經常食用,有强身健體的功效。
肉骨茶對新加坡的飲食文化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間接影響到新加坡其它招牌美食的烹調。
在新加坡吃完“海南雞飯”、“潮州粥”、“咖哩鱼头魚頭”、“沙爹”後,總會上一盅熱乎乎的潮州茶。
甚至,在上菜前喝茶也成了必不可少程序。
6.海南雞飯
海南雞飯是新加坡的一道准“國菜”。
雞肉鲜美嫩滑、米飯芳香撲鼻、配以雞湯、切片的黄瓜和辣椒醬一起食用,妙不可言。
極其簡單,却美味無比,堪稱一絕。
海南雞飯的製作方法特别講究,將全雞用水煮至嫩熟,切塊,裝盤,撒上芝麻油與醬油;飯也是用雞湯和雞油一起蒸煮的,所以特别香滑可口;再蘸點黑醬油、蒜末或一種特製的酸辣辣椒醬吃,口感棒極。
海南雞飯的雞肉絕對不能全熟。
要骨頭周圍的肉略微桃色,雞的骨髓還是帶著血的,才算合
格。
海南雞飯是上個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海南移民帶到新加坡的,却意外地大受當地人歡迎。
最初的海南雞飯就是白飯配上雞肉和薑茸,後經過不斷演化,現在還有粤式雞飯和馬來雞飯等口
味。
菲律賓總统馬科斯的女兒還特地搭飛機去新加坡品嚐,所以别小看這一小碗米飯,它可有“總统雞飯”之稱呢!更難怪會有那麼多的華人明星對它情有独钟獨鐘,據說劉德華还還經
常專程去新加坡,到文華酒店去吃海南雞飯。
7.印度拋餅
印度飛餅也叫印度拋餅,是眾多新加坡人早餐與夜宵的最愛。
飛餅的一大獨特之處就在於它獨一無二的製作工藝。
廚師就像是變戲法一樣,他們用嫻熟的手法把準備好的面捏搓成一個富有彈性的小麵團,然後有節律地進行旋轉式拋擲,就能變幻成一張薄薄的圓餅,放入小平鍋中略微加熱,小平鍋的旁邊是一個簡易的小爐子,沒有了鍋子的屏障,淡藍色的火焰在空氣中愉快地舞蹈。
當小平鍋中的餅有點膨脹起來的時候,廚師小心地用手把它拎起來,迅速的扔到個爐子上去,餅被火這麼一烤,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般,懸在了藍色的火焰之上,很快地,廚師就把它取出來放在盤中,不到三分鐘的時間一張新鮮出爐的飛餅就飛到了食客的
面前。
色澤金黃、略帶焦香的印度飛餅吹彈即破,飽滿得如同六月裡桃子,輕輕一戳,一股熱氣奔湧而出。
外層金黃酥脆,內層柔軟白嫩,嚼在嘴裡,妙不可言。
印度飛餅可加蛋或不加蛋,
可根據各自喜好選擇不同的咖喱或白糖蘸著吃。
有些人乾脆用抓著吃,確實是一種吮指美味。
如今的飛餅也有不少創新吃飯,你可以依照自己的口味,讓廚師在餅上撒上沙丁魚、番茄、甚至奶油甚至冰激凌等。
吃飛餅的時候如果再配上香濃的印度拉茶,那更是錦上添花。
8.咖椰烤麵包
新加坡人早餐必備。
咖椰不是咖哩+椰薑,而是雞蛋、糖、椰漿與香蘭葉調配而成,抹在麵包上、再加塊牛油,簡單可口。
新加坡知名早餐店是「亞坤」!
9.囉惹
這是馬來文「大雜燴」的意思。
是由多種新鮮水果與蔬菜做成,加上油炸豆乾與油條,簡而言之,就是亞洲版的沙拉,甜、鹹、辣、脆、多汁等滋味,都在口齒之間!
新加坡的『囉惹』分為印度式和新加坡當地兩種不同風味。
印度式『囉惹』主要以蔬菜、魚餅、魚圓、椰子糕、雞蛋糕等為主料,然後蘸上熱騰騰的香甜微辣的花生番薯醬食用。
新加坡『囉惹』則完全不同,主要由各色新鮮水果和蔬菜組成,此外還有炸豆乾、油條,偶爾也會加上小塊的墨魚,拌上特制的甜辣醬汁,再撒上一層烤花生碎,甜、辣、咸、香脆、
多汁,口感復雜,相當開胃!
這道菜雖然看起來普通,不過口感非常不錯,這也形成了新加坡菜的一道亮麗風景。
羅惹口味酸甜,醬料與新鮮蔬果恰到好處地融合在一起。
色澤黑黝黝的蝦膏醬盡管其貌不揚,卻味
道鮮美,讓人無法抗拒。
10.菜頭粿
白「菜頭粿」
黑「菜頭粿」
「菜頭粿」,俗稱蘿卜糕,“菜頭”其實就是蘿卜的俗名。
菜頭粿原來是廣東潮汕地區的一種年糕。
最早是將蘿卜去皮刨絲,再加入臘腸粒、蝦米粒、香菇粒、芹菜粒等配料蒸制而成,
外酥內嫩,味道清香而不甜膩。
而現在我們吃到的新加坡菜頭粿早已經過了融合改良,是由白蘿卜加以蒜和蛋醬,以適中的火候煎炒至金黃色,即是美味可口的炒蘿卜糕。
新加坡的菜頭粿更分為黑白兩種,兩者各具風味。
所謂“黑菜頭粿”即是加了黑甜醬翻炒,咸中帶甜,入口即化;若要品嘗原味,那就選擇“白菜頭粿”吧,外脆內軟,香味撲鼻,同樣會讓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