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铃薯种植计划书

马铃薯种植计划书

《作物生产实践》课程马铃薯种植计划书学院: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年级:2015级学号:222015326052011姓名:龚诗杰指导教师:赵勇2017年1月1日目录一、种植目的(实践目的) (1)二、马铃薯栽培技术与理论 (1)(一)品种选择 (1)(二)种薯切块 (2)(三)确定播种期 (3)(四)选茬整地与筑垄 (3)(五)播种方法 (3)(六)合理密植 (4)(七)田间管理 (4)(八)肥水管理 (5)(九)病虫害防治 (5)(十)适时收获 (6)(十一)收获方法 (6)三、参考文献 (7)一、种植目的(实践目的)一是要了解国内外市场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要求,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观念。

二是要确立正确的学习方法。

马铃薯的生长发育规律、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规律、以及作物生长发育和环境条件关系的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学习作物栽培学要理解这些规律的基本原理,并善于分析和归纳。

在推广异地的品种和栽培技术措施时,必须经过试验和示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灵活应用。

三是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直接用于指导实践,为生产服务。

因此,学习作物栽培学,一方面要掌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生产实践,从而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马铃薯栽培技术与理论(一)品种选择选用优良品种是获得马铃薯高产稳产的重要物质基础,根据本区马铃薯生育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栽作型与栽培制度的不同,对品种的要求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1、高寒山区无霜期短,地少人多,为一年一熟的一作区,要求中晚熟,生产潜力大,休眠期长,耐贮藏的品种。

2、适于二季作的地区,要求品种具有休眠期短或易于打破休眠的、早熟或早中熟、块茎膨大快,抗霜冻等特点。

3、在中海拔以下的山区,马铃薯与其它作物连作套种,如春马铃薯与水稻、夏玉米或甘薯等连作,对马铃薯的品种要求是早熟或早中熟,有利于下茬作物的整地播种。

无论是哪类品种,都应具有高产、食用品质好、商品率高、耐贮性强,高抗隐疫病,青桔病等病害及抗耐主要病毒等特性,癌肿病区还应具抗癌性强的品种。

30年来米拉(Mira)品种一直是西南山区的主裁品种,栽培面积已达千万亩左右,因其具有高抗晚疫病、癌肿病、耐病毒、耐贮藏,食味好等特点,深受欢迎,但因晚熟、植株高大,故不适于间套作,亦不适于二季栽培。

此外,本区栽培面积较大的一些品种还有不加(Epoka)、阿奎拉(AqLlila)、新芋4号等,新育成的品种如川芋56、鄂783-l、鄂芋1-号、安薯56等目前正在加速繁殖推广。

但从总的情况来看,当前本区尚缺乏高抗晚疫病、青枯病、高产的中晚熟品种和质优、早熟、株丛紧凑、植株矮小适于间套作的品种。

费乌瑞它(Favorita)特征特性:该品种株型直立,分枝少,株高约60cm左右,茎秆粗壮,茎紫色,生长粗壮,叶片肥大,叶绿色,叶缘波状,叶下垂。

花冠蓝紫色,花粉多,天然结实率高,块茎结薯集中,并且大而整齐,薯块膨大迅速,长椭圆形,芽眼浅,淡黄皮淡黄肉,表皮光滑,休眠期短,较耐贮藏。

早熟,生育期60d左右,食味好,适宜鲜食,植株易感晚疫病,块茎中感病,抗马铃薯Y病毒,对A病毒免疫;感环腐病,轻感青枯病。

退化快。

品质分析:该品种干物质含量17.70%,淀粉含量14%左右,还原糖0.03%,粗蛋白1.55%,维生素C含量13.6mg/100g鲜薯,口感好,蒸食品质佳。

产量表现:2002-2013年的种植结果表明,该品种平均产量35000kg/hm2,比早大白增产25%左右,商品率85%,在辽宁、河北、山东、甘肃、安徽等地一般产量37500kg/hm2,高产可达52500kg/hm2以上。

青薯九号:特征特性:属晚熟品种,从出苗到成熟120天以上。

株型直立,生长势强。

株高100厘米左右,茎紫色,横断面三棱形,分枝多,着生部位较高,生长势强。

叶较大、深绿色,茸毛较多,叶缘平展。

聚伞花序,花冠浅红色,天然结实弱。

结薯较集中,块茎椭圆形,表皮红色,有网纹,薯肉黄色,薯块横切面外缘有红色环状花纹。

芽眼较浅,较整齐,单株结薯数平均3-6个,商品薯率90%以上。

品质分析: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品质分析结果:鲜薯淀粉含量19.76%,干物质25.72%,Vc含量23.03mg/100g,还原糖0.253%。

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山西省马铃薯中晚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434.0公斤,比对照晋薯16号增产40.1%,6个试验点全部增产。

同年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258.3公斤,比对照晋薯16号增产43.8%,6个试验点全部增产。

(二)种薯切块把种薯分切成小块播种,可以节约种薯,降低生产成本,很多地方均采用这种方法。

但如果采用不当极易造成病害蔓延,缺苗严重,以至导致减产。

故在使用时需注意:第一,切块播种时首先应选用绝对健康无病的种薯;第二,种薯必须有一定的大小,以保证切块不致过小。

一般种薯不宜小于20~25g;第三,栽培地段应保持良好的土壤墒情,并应具备良好的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以确保苗齐、苗全、苗壮。

切块不宣过小,以免切块中水分和养分不足,影响幼苗发育,而且切块过小不抗旱,易于缺苗,故一般切块重量不宜低于20~25g,每个切块带有l~2个芽眼,便于控制密度。

切块时应切成立块,多带薯肉,不应切薄片、切小块,或挖芽眼留薯肉(图9—2)。

一般50-lOOg重的种薯可以从顶部到尾部纵切成2~4块。

如种薯过大,切块时可从种薯的尾部开始,按芽眼排列顺序螺旋形向顶部斜切,最后再把芽眼集中一分为二,以免将来出苗密集。

如欲利用顶端优势时,可将种薯从中部横切一刀,将上半部留作种用,所余尾郝可作食用或饲用。

切块时间以播前数天为好,可以根据劳动力和用种量的多少来安排,应以不使切块堆置时间过长而造成腐烂或干缩为原则。

切后应尽快播种,以免造成损失。

有怀疑是罹病的种薯、经催芽处理后仍未发芽的种薯、幼芽纤弱的种薯、选种时由于疏忽而漏选的老龄薯、畸形薯等,均应挑出不切。

切块时如遇病薯污染了切刀,则必须对切刀进行消毒,可在500倍的升汞液中浸泡5s。

切块后3~5d内,切块应保持在17~18℃的温度和80%~85%湿度条件下使切块木栓化,避免播后烂块缺苗。

除了切块播种外,如种薯是本地生产的,有条件时应选择整薯播种,即上一季节生产的马铃薯商品性较好的大、中薯用于出售、加工、食用,雨20~30g的小薯则用作第二季播种材料。

整薯播种有以下凡个优点:①增加产量,一般增产20%-30%;③避免了切块传染病害的环节,降低田间发病率;③节省了切块的人力和工具;④有利于马铃薯栽培向机械化方向发展。

(三)确定播种期西南山区地势复杂,气侯悬殊,不同海拔高度的最适播期有所不同,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分别在海拔1600m的高山、1115m的中山和460m的低山设点所作的播种期试验证明:低山区以12月下旬播种的产量最高,迟至1月中旬以后播种,产量显著下降;中山区以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播种为宜,播期越晚,产量明显的递减;高山区冷冻来得早,更应提前播种,以11月初播种的产量最高,11月中旬以后,播种越迟产量越低,从多年的播期试验结果中总结出。

无论高山、低山、阴坡、阳坡均可用15cm深的土温在7—8℃时,作为当地马铃薯播种适期的指标。

过去高寒山区农民担心年前播种会冻坏种薯,拖到过年开春后播种,结果又要种马铃薯又要备耕种玉米,高山本就人少地多,劳动力非常紧张,加之高山和春雨雪不断,不能下田干活,往往难以抓住季节和不能保证播种质量,近年来鄂西山区已普遍推广改春播为冬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湘西、川东等地区冬播马铃薯面积也在不断扩大,云、贵二省则因常有春早,冬播面积较小,冷凉山区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马铃薯与玉米同时播种,在低山温暖地区一般在4月份播种。

(四)选茬整地与筑垄茄科作物一般均忌连作,马铃薯尤为突出,在西南山区更应特别注意,因为栽培过马铃薯的田地中,收获时难免有少数块茎残留在土壤中,即使是高海拔地区,冬季土壤冻层一般也不超过15cm,残留的块茎不易冻坏,第二年又可萌发成为新的槌株,而很多病害如晚疫病、青枯病、黑胫病、环腐病等,又都能借助病薯传播,有些病害如粉痂瘸、癌肿病、青枯病等还可通过土壤传播。

同时马铃薯对土壤肥力的反应也比一般作物敏感,因此要获得马铃薯的高产稳产,实应进行轮作。

早地栽培可与玉米、大豆,甘薯、小麦、油菜等作物轮作换茬,水田栽培可引水早轮作。

马铃薯的根系主要分布于耕作层中,加之又是地下结薯,对水肥需要量又大,这就非常需要一个疏松深厚的土壤环境,因此在耕作上必须采用深耕细整土以加厚活土层、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保肥能力,促进微生物的繁殖活动,以利于土壤的风化和肥料的分解,增加土壤中的有效养分,提高抗旱抗涝能力,以保证马铃薯植株良好的生育提高产。

垄作是马铃薯栽培的最主要种植方式。

茬地翻耕耙碎后开沟起垄。

一般垄高20-30cm,垄宽60cm左右,沟宽20~30cm,具体依密度而定。

垄作有利于提高土温,特别是春马铃薯播种季节气温低,垄作比平作日平均温度可提高2~3℃,从而促进马铃薯出苗。

此外,南方马铃薯种植区无论春播还是秋播,生长季节雨水偏多,垄作有利于排除积水,增加根际的通气性,增强根系的活力,防止种薯烂薯、中后期早衰及病害的发生。

选择疏松肥沃、不与茄科作物连作、排灌方便的微酸性(pH值4.5-6.5)沙质壤土种植。

结合整地施基肥。

深耕、翻晒、耙碎、起畦。

畦面宽90-100cm,畦沟宽25cm、深10-15cm,畦面呈龟背形。

(五)播种方法播种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保证全苗,达到苗齐苗壮,据调查西南山区马铃薯缺苗断垄的现象比较普遍,一般缺苗率在3—5%,严重者达40%以上,造成缺苗的原因,除种薯有问题如病、烂、纤芽,贮藏不良窒息死亡外,主要是播种不当造成,由于山区冬春雨雪多、气温低、湿度大、土壤含水量大而蒸发量小,故田间易于积水,尤以平坦田为甚,如播种不当,如平播后起垄、播种过深、致使种薯长期处于低温积水状况下窒息腐败丧失发芽力。

故在播种方法上应注意田地要挖好栏山沟,要达到深沟窄箱(垄),垄上开穴浅播(即播上垄),使种薯处于垄底以上的位置,利于排水、透气、提高土温,避免先播后起垄的作法,但因垄上浅播种薯易于受冻,故应加厚覆土(略超过当地土壤冰冻层)以防冻,开春后再扒掉过多的覆土以利出苗。

种植前3天将整好待种的田块放跑马水然后排干,使田块保持湿润状态。

按每畦双行种植,种植前在畦面上挖出内行距30~35cm、深5~6cm的2条浅沟,按株距25-30cm 播种。

一般每667m2种植3600~4000株。

播种时,选择芽长相近的播在同一畦,便于齐苗管理。

放薯块时,芽眼朝畦中心,切块伤口尽可能垂直水平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