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15第9卷第3期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SH A AN XI RT V U JO U RN A L Sep15,2007V ol .9N o .3【教学研究】谈研究生学位论文中的文献综述写作崔建军*(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710061[摘要]文献综述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撰写文献综述应遵循“5W ”、经典性、“文献树”、“顶天立地”和“单数”写作原则;文献综述写作过程中应该重点解决缺乏文献综述、简单罗列文献、文献综述缺乏权威性、文献综述与研究问题不匹配和多个文献综述并存等问题。
[关键词]文献综述;重要地位;写作原则;注意问题[中图分类号]G643.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4649(200703—0059—03撰写学位论文是培养研究生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有机环节,文献综述的写作则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的开端,在学位论文写作中举足轻重。
本文拟就研究生论文写作中有关文献综述问题提出个人的若干思考。
一、文献综述在论文写作中的重要地位一般而言,文献综述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献综述水平的高低制约着学位论文写作的水平。
极端些说,没有高质量的文献综述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研究生学位论文。
1.文献综述的写作是由学术研究的继承性决定的。
文献综述的写作是由学术研究的继承性决定的,因为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文献综述部分要澄清所研究问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这部分主要是继承,是梳理前人的成果并找出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和演进的规律。
文献综述是复述前人的成果,是尊重前人,实质上也是显示作者自己的读书量。
一篇论文若没有必要的文献综述部分很难发表;一篇学位论文没有相应的文献综述部分一般质量较低,也难逃肤浅的命运。
2.文献综述的写作是由学术研究的开放性决定的。
道理很简单,主要是:学术研究是天下公器,需要一代一代的学人前赴后继的开拓和努力才能薪火相济;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任何一篇论文或研究过程都是该领域知识探索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不可能是终结,也不可能覆盖全领域”。
正是因为学术研究是天下公器,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永远没有完结和任何一篇论文或研究过程都是该领域知识探索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不可能是终结,决定了真正有价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放性和文献综述写作的必要性。
3.文献综述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导出研究问题。
撰写文献综述的目的是为了导出研究问题并为自己的后继研究构建论文创新的平台。
空前绝后的题目或许有,但少之又少。
一般而言,即使空前绝后的题目也要从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中吸取灵感。
当然,既“空前”又“绝后”的题目缺乏普适性,也没有多少意义。
二、文献综述的撰写原则撰写文献综述应遵循以下写作原则:1.“5W ”写作原则。
“5W ”原则就是作者必须实事求是、原汁原味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原则,也就是可检索性原则。
具体地说即按照什么人(Who 、什么时候(When 、在什么地方(Where 、为什么(Why 、提出了什么学术观点59*[收稿日期]2007-07-18[作者简介]崔建军(1961-,陕西省乾县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助理兼金融系副主任,经济学博士,金融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What的写作方式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则。
易言之,文献综述的写作应采用实引方式,对所引述的观点要严格采用被引述作者的原文,不可断章取义、任意发挥。
真正的有价值的文献综述应该让读者能够查阅并迅速找到文献的源头,作进一步的考证和研究。
遵循“5W”文献写作原则有利于尊重知识产权,维护学术研究的尊严;有利于学术研究的良性开展;有利于学术积累。
现今流行于我国经济学界的许多所谓的文献综述是不规范的,比如“弗里德曼(1968提出了……”、“诺斯(1963构建了……”等等。
这种转述性的文献综述毫无价值可言。
因为读者阅读文献综述后仍然很难把握作者所依据的文献是什么。
严格地说,这样的文献综述既没有继承性,也没有开放性,于学术研究无补。
2.经典性原则。
文献综述应坚持经典性写作原则。
所谓经典性写作原则是指文献综述的内容应该是所研究领域的经典人物的经典著作,而不是学术“圈外人”的某些片言只语。
一般来说,每个研究课题都有其所在领域独有的经典文献。
作者必须熟悉自己所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
3.“文献树”原则。
“文献树”原则也就是“学术谱系”原则。
作者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必须系统梳理研究问题的起源、发展和现状,具体地说就是必须采用历史方法按照“由远到近”、“由大到小”和“由宽到窄”的“文献树”原则进行。
只有这样,方可理清研究问题的来龙去脉,清晰揭示研究问题的演进,为自己的后继研究建立进一步创新的平台。
4.“顶天立地”原则。
“顶天立地”原则的“顶天”要求作者从理论继承上逼近学术前沿;“立地”则要求作者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中国现实问题。
进一步讲,所谓“天”就是研究问题所要求的最先进的理论成果,所谓“地”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顶天立地”就是要求有的放矢,要求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西方一切有价值的理论之“矢”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的”。
5.单数原则。
一篇学位论文只需要一篇与之相匹配的文献综述,这就是文献综述写作中的单数原则。
学位论文写作中不需要也不能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平行的文献综述。
理由很简单,一篇学位论文只需要集中研究和解决一个学术问题甚或某一个学术问题的某一个侧面。
通俗些说,就是栽一棵“树”只需要一个与所栽之树相匹配的“树坑”,栽一棵“树”挖两个“树坑”不但多余,而且无用。
三、文献综述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就文献综述的写作而言,主要是:1.缺乏应有的文献综述。
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位论文没有文献综述。
作者却说,他写的题目找不到相关文献或没有相关文献。
如果真是这样,其解释就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作者所选择的题目确实是“空前绝后”的;二是作者所选择的题目确实没有任何人研究。
前一种可能几乎不存在,后一种可能反证了作者的选题缺乏研究意义。
2.简单罗列文献。
有些研究生学位论文有文献综述,但写作上存在简单罗列的毛病。
比如,有的文献综述中仅列示出A说,B说,C说,D说等等,而后却无下文了。
从这种文献综述当中读者看不出作者所依据文献演进的内在逻辑,作者也没有能够依据文献综述清晰地推导出研究问题。
简单地说,这种文献综述写作严重违犯文献综述的“文献树”写作原则。
3.文献综述缺乏权威性。
有些研究生学位论文虽有文献综述,但只是简单地罗列出一些缺乏权威性和经典性的算不上学术文献的所谓文献。
比如研究货币政策问题,若不综述凯恩斯、汉森、托宾、萨缪尔森、弗迪利亚尼、弗里德曼等人的论著,而开出另一系列人物的论著清单,给人的感觉就是作者根本就不熟悉所研究领域的理论背景,也没有认真研读过真正有价值的货币政策文献,其成果价值当然就要大打折扣了。
当然,我们列示权威人物的权威论著,并不是不尊重非权威人物。
在学术研究中理所当然必须坚持学术标准,也只能坚持学术标准,而不能有学术标准以外的其他因素参与其中。
4.文献综述和研究问题不匹配。
此问题常见于当今比较时髦的“基于A的B研究”或“A时期的B研究”这种题目。
本来,“基于A的B研究”和“A时期的B研究”这样的题目研究的研究重心是“B”而不是“A”,但作者的文献综述却是“A”。
显然,此种文献综述脱题了。
比如,“通货紧缩时期的货币政策研究”这一题目,作者的研究中心应当是“货币政策”,“通货紧缩时期”或“通货紧缩”只是“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背景与环境,而作者的文献综述却是“通货紧缩”,此种文献综述和研究问题当然是不匹配的。
5.多个文献综述并存。
与文献综述和研究问题不匹配问题相联系的另一个问题是,有些学位论文60多个文献综述并存。
这种文献综述写作违犯文献综述的“单数”写作原则。
多个文献综述并存反映出作者选题的发散化和研究问题的不集中。
比如,“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这一研究题目的写作中,作者既有货币政策方面的文献综述,也有金融市场方面的文献综述。
这种文献综述写作难免顾此失彼。
当然,这是选题问题了,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
总之,文献综述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应引起高度重视。
撰写文献综述应遵循“5W”、经典性、“文献树”、“顶天立地”和“单数”写作原则;文献综述写作过程中应该重点解决缺乏文献综述、简单罗列文献、文献综述缺乏权威性、文献综述与研究问题不匹配和多个文献综述并存等问题。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1]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2]王汶石.亦云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3.[3]熊易寒.文献综述与学术谱系[J].读书,2007,(4.[责任编辑张君宽](上接第56页(“哈佛大学教授乾姆斯君,Prof.William James”“去年之夏”去世的新闻报道,还介绍了他的“人鬼相通之理”,并说明“媒介二字,原名Medium s,意即通灵界之消息者,中国称为关亡,惟中国关亡,由居间者口述,而西国则用笔述之”。
[24]有趣的是,这些文字和中国的相面术、关亡术等资料一同放在了“术数”类。
此书还介绍了广告、邮政、摄影术、印刷术,以及铁路、汽车、博览会、“妇女交际西礼式”等许多方面的资料,这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近代媒介形成的历史及其对人们日常生活和交往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传播史料涉及传播思想来源、媒介发展演变等方面内容。
这些史料对于追溯传统社会的传播思想、思考当代社会的传播现象都是不可忽视的坐标,因而有必要对近代传播史料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编写中国近代传播研究史、传媒发展史,这会进一步推动传播研究本土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1]关绍箕.中国传播思想史[M].台北:正中书局,2000.[2]叶启政.社会理论的本土化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72.[3][8][11](美罗杰斯.传播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248.[4]叶启政.社会理论的本土化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27.[5](美罗杰斯.传播学史[M].殷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6][22][23](美彼得斯.交流的无奈[M].何道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7](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M].陈德民,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8]梁启超.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A].饮冰室合集[C].文集之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96:79.[9]郑师渠.晚清国粹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72.[12]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263.[13]王颖吉.论五四时期中国现代舆论学专业化研究传统的发端[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2.[14]陶孟和.社会与教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105.[15][16]杨雅彬.近代中国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674,677,916,741.[17]吴予敏.无形的网络———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中国的传统文化[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210.[18](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9](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65.[20](日左藤卓己.现代传媒史[M].诸葛蔚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1]陶孟和.社会与教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105,107,247,264.[24]言纶编.日用百科全书[C]第四十四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责任编辑张君宽]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