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寻求_多元_与_共生_的城市和谐更新_以_鼓浪屿内厝澳片区改造规划研究_为例

寻求_多元_与_共生_的城市和谐更新_以_鼓浪屿内厝澳片区改造规划研究_为例

□ 王唯山,林振福,林 立,卜昌芬1现状调查与研究1.1内厝澳现状鼓浪屿是厦门市鼓浪屿—万石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厦门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鼓浪屿与厦门本岛具有景城相依的特点。

内厝澳位于鼓浪屿西北部,是鼓浪屿较为传统和集中的生活社区。

内厝澳东南靠鼓浪屿景区的笔架山、鸡母山,西接福州大学鼓浪屿工艺美术学院,北部为规划的滨海旅游区。

社区通过笔山洞隧道、龙山洞隧道与鼓浪屿其他区域联系,但离客运码头较远,与岛外交通联系不便。

社区整体环境背山面海,南高北低,自然环境优越。

土地利用以居住、绿化为主,仅有少量商业设施,其他社区服务设施也较为匮乏寻求“多元”与“共生”的城市和谐更新 — 以“鼓浪屿内厝澳片区改造规划研究”为例[摘 要]内厝澳地理环境与建筑局部独具特色,空间肌理独特且人性化;但对外联系不便,建筑多为私人所有的住宅,物质环境表现出明显的老化现象,场所缺乏活力和吸引力,生活配套严重不足,片区的生活舒适度不高。

其改造规划借鉴多样性理论,提出小规模、渐进式的发展方式,以居住功能为主,再引入符合鼓浪屿整体发展定位的新功能,并对实施模式、实施机制和规划意象等提出了引导意见,探索了“多元”与“共生”的城市和谐更新途径。

[关键词]城市更新;改造规划;“多样性”规划理论;鼓浪屿内厝澳[文章编号]1006-0022(2009)02-0039-05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BHarmonious Urban Renewal with Diversity and Coexistence: A Case Study of Neicuo’ao Community Renovation Planning in Gulangyu/Wang Weishan, Lin Zhenfu, Lin Li, Bu Changfen[Abstract] Neicuo’ao community is special in environment, architecture, and street space. Most of the buildings are old and privately owned, and the community also lacks public space and service. The renovation plan proposes small scale and progressive renovation approach with diversity and coexistence. The plan makes suggestions in future functions of the community as well as implementation mode, mechanism, and future image.[Key words] Urban renewal, Renovation plan, Pluralism theory, Neicuo’ao of Gulangyu(图1)。

区内建筑风貌较为混杂(图2,图3),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规划确定的重点历史风貌建筑(门牌)有5个,一般历史风貌建筑(门牌)有17个,总体上来说内厝澳不是鼓浪屿建筑风貌的集中区域,但局部很有特色。

建筑以一层、两层住宅为主,四层、五层房屋多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混凝土公寓楼等。

区内有许多危房。

房屋产权分公房、私房、公私混合和产权不明等,其中私房占80%以上。

片区空间肌理随地形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山上建筑沿等高线布局,呈点式分散分布;山下地势平坦处建筑分片布局,形成巷道空间;由山上至山下建筑又形成垂直于等高线的线性排列,从而形成有地势变化的巷道空间(图4)。

片区的线形外部空间无序而有机,具有宜人尺度及多样性空间景观效果,但街道缺乏人气与活力(图5)。

概括而言,内厝澳地理环境独特,建筑局部独具特色,新旧建筑之间混合表现出强烈的多样化景观,空间肌理独特且具有人性化;但对外联系不便,整体场所具有“封闭性”,建筑多为私人所有的住宅,物质环境表现出明显的老化现象,场所缺乏活力和吸引力,生活配套严重不足,片区的生活舒适度不高。

本次内厝澳片区改造规划研究的范围约为16.6 hm2,内有住户805户、人口2 155人,约占鼓浪屿总人口的13%。

区内总建筑面积为108 700 m2,净容积率为0.77,净建筑密度为35%。

1.2问卷调查规划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社区内外相关情况。

被调查者中83%为中老年人,17%为青壮年;人群中高中以下文凭占54%,大学文凭占7%;45%为离退休人员,32%为下岗失业人员,21%为在职人员;51%的家庭年收入在2万元以下,35%为2万元~4万元,14%为4万元以上。

调查结果显示,一半被调查者对日常生活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设施表示不满意,28%的居民对居住环境不满意,主要原因分别为交通不便(76%)、配套服务设施不全和生活不方便(62%)、住房条件差(38%)、居住人员杂(29%);49%的居民表示愿意长期居住,28%的居民表示说不准,9%的居民想在两三年内搬走或尽快搬走。

在拆迁补偿及开发模式方面,79%的居民倾向房屋补偿,45%的居民倾向就地安置,39%的居民选择就近安置;71%的居民希望更新改造主体是政府。

规划组还对开发商的意愿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48%的开发商认为目前内厝澳的开发时机已经成熟,37%的开发商认为还需要创造条件,如政策倾斜、规划布局、户口及交通条件等。

对于是否有意在内厝澳进行开发,开发商总体持观望态度,38%的开发商目前没有开发内厝澳的想法,50%的开发商认为需要根据规划情况决定。

大部分开发商认为鼓浪屿现在的旅游资源开发较完全,应注意保留发展传统社区。

74%的开发商认为内厝澳改造的难度在于:与风景区整体发展协调及风貌建筑的保护与延续。

57%的开发商表示不了解内厝澳现在的房价,开发商对于楼面地价、拆迁成本也没有统一认识。

概括而言,内厝澳存在明显的人群“老龄化”和家庭“空心化”现象,人群构成较单一,人员素质佳;多数家庭经济条件差;尽管对内厝澳的看法不尽一致,但多数人对内厝澳具有图2 内厝澳现在的社区面貌“认同感”和深厚的感情,认为若内厝澳环境得以改善,愿意留驻或就地安置。

开发商们认为内厝澳改造迎来时机但尚需创造相关条件,多数开发商未表露明确的介入意愿。

2思路与策略2.1新形势下鼓浪屿的发展思路内厝澳的发展不能脱离鼓浪屿的功能定位与空间格局。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所作的《鼓浪屿规划政策研究与项目策划》认为,到目前为止鼓浪屿的发展思路存在偏差,对鼓浪屿是发展以自然生态资源为主的风景名胜区,还是发展以人文环境为主的特色社区提出疑问。

报告定位鼓浪屿为服务于全国的高档社区和特色度假社区、历史街区与艺术之岛。

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的《鼓浪屿发展概念规划》则从不同的视角对鼓浪屿的基本特色做出分析,认为鼓浪屿雄不抵武夷,秀不及桂林,海不比大连,但恰恰在弹丸小岛上却同时汇聚山、海、滩、岩、建筑、音乐、传统社区等诸多自然景观与人文要素,这些交织组合而成的微雕式风景内涵和人文气质是鼓浪屿的最大特色所在,任何片面强调某一方面或某一要素的观点,都可能使鼓浪屿失去较之于其他城市或风景区的不可替代性特色。

由此可见,鼓浪屿具有作为城市和风景的双重属性。

进一步从历史发展看,鼓浪屿具有城市和风景双重属性交替上升发展的特点。

最先的鼓浪屿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由厦门作为通商口岸,殖民统治者及归国华侨择址作为城市聚居地而得到较大建设发展,由此形成的格局维持了近五十年的时间。

到了改革开放,鼓浪屿则主要被定位为风景名胜区加以大力发展,并且取得显著成就,最主要的体现就是造就了厦门风景旅游城市的地位和知名度。

其间政府出台的许多政策,如工业区图1 内厝澳土地利用与建筑分布发展。

在街区内部开辟新的城市功能是一种振兴城市历史街区的有效办法,其中重要的新功能就是旅游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文化活动。

以“住宅建设为先导、以旅游及文化产业为跟进”的策略对于内厝澳是恰当且具备条件的。

通常以住宅建设为先导的振兴会带来置换(Displacement)和绅士化(Gentrification)两个问题。

内厝澳原来就是一个较为纯粹的住宅区,未来发展也是以住宅区为主,基本不会大量出现功能性置换问题。

尽管如此,要发展住宅仍然要关注如何创造吸引的条件。

一是街区的历史特征及便利的居住环境,二是区位的优越。

显然,内厝澳在区位上没有足够的优势。

因此应积极创造有利的外部交通可达条件。

对比于“绅士化”,内厝澳正在经历“贫困化”过程,当下衰败的街区及失去活力的贫困化成了内厝澳的窘境,因此一定程度的“绅士化”反而有助于社区价值的提升和社会、文化更多方面的发展。

从旅游和文化产业方面来看,内厝澳本身就处于鼓浪屿大旅游区内,音乐、文化、艺术等又是鼓浪屿的最大特色之所在。

内厝澳周边的工艺美术学校可作为新艺术产生源头,加上内厝澳北侧的滨海休闲娱乐区可以带来游客资源,在内厝澳内结合历史资源拓展旅游业以及相关文化活动等是具备很多有利条件的。

综上所述,“绅士化”居住发展趋向和旅游文化产业功能拓展相结合,是内厝澳乃至于鼓浪屿的未来发展方向。

3规划理论、价值与引导3.1“多样性”规划理论内厝澳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具有多样性的活力地区,只有这种活力才是内厝澳振兴的根本保证。

根据“多样性”理论,要创造活力,就要具备四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一是地区的主要功能必须多于一个,以确保人流,使他们都能使用很多共同的设施;二是大多数的街道必须短;三是一个地区的建筑物应该各色各样,年代和状况各不相同,包括适当比例的老建筑与各色不同建筑的混合;四是人流的密度必须足够高,且本地居民的人流也要达到相等的密度。

(1)现状内厝澳地区功能较为单一,对内厝澳未来功能的考虑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仍然保持以居住为主导功能,并力求实现居住差异化的多样发展,即在内部既有传统的居住形式,也有经过改造新建的居住形式,还可有业主自发改造的居住形式;二是注入新功能,且新功能总体上应符图4 建筑与街道空间肌理搬迁和控制户籍人口等,对风景旅游功能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鼓浪屿的认识逐渐加深,最明显的体现是风貌建筑这一代表鼓浪屿人文历史的典型要素被立法保护,被当作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期待对未来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关注风貌建筑其实就涉及鼓浪屿的人文发展问题,由此也就引发了鼓浪屿如何发展社区及其功能的问题。

社区并不是鼓浪屿的惟一定位,因为鼓浪屿的双重属性决定了鼓浪屿的发展内涵应是多样化的,但历史发展分析表明由于过分强调风景旅游功能,使鼓浪屿的社区建设与人文延续受到极大的打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