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损害赔偿案例【篇一:医疗损害赔偿案例】上诉人(原审原告)刘全清,男,汉族,1939年1月2日出生。
委托代理人江孔顺、高磊,河南天昭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巩义市阳光医院,住所地巩义市新华路南段。
法定代表人曹遂茹,系该院董事长。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张本周,男,汉族,1964年11月27日出生,巩义市阳光医院医生。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郝特罗,男,汉族,1963年2月22日出生,原巩义市阳光医院医生,现为郑州市第三医院医生。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曹遂茹,女,汉族,1956年2月17日出生,系个人独资企业巩义市阳光医院的投资人和法定代表人。
四被上诉人委托代理人席红霞,河南魁达律师事务所律师。
上诉人刘全清因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一案,不服巩义市人民法院(2008)巩民初字第1695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
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审理了本案。
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审查明, 2005年12月27日下午5点多,原告刘全清在310国道民族饭店门口处被一辆机动车撞倒,机动车逃逸。
原告于2005年12月27日晚7时50分许,以“摔伤后左小腿肿痛十分钟余”为主诉,入住被告巩义市阳光医院。
入院诊断:左胫腓骨骨折(上段)。
12月28日下午2时行左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术后患者平卧硬板床,患肢制动抬高,生命体征平稳。
2006年1月1日下午6时20分,患者突然出现昏迷,呼之不应,立即给予抢救,急测血糖2.5mmol/l,头部ct示脑梗塞。
晚9时,测血糖为11.9 mmol/l,9时20分症状有所缓解。
2006年1月2日,患者中度昏迷,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呼吸浅慢规律,生命体征平稳。
经治疗患者神志清,精神好,能简单对答,智力、思维能力差,心肺听诊正常,肢体活动自如,左下肢石膏固定好。
2006年3月13日,患者出院。
2006年8月21日,根据原告的申请,巩义市卫生局委托郑州市医学会对刘全清与被告巩义市阳光医院医疗争议案依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该会根据医患双方提供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材料,专家现场调查,分析认为:1、巩义市阳光医院对患者“左胫腓骨骨折”的诊断明确,实施“左胫腓骨骨折切开并复位内固定术”符合手术指征,治疗效果满意。
2、刘全清为老年患者,骨折后卧床,应用降糖药物后发生低血糖昏迷并出现持续意识障碍。
3、低血糖昏迷是脑梗塞发病的诱因之一。
院方存在的缺陷与不足:1、巩义市阳光医院对患者糖尿病的诊断依据不足,患者出现血糖偏高时,未进行内科会诊,指导用药。
2、院方为患者应用降糖药物不当,导致患者发生低血糖昏迷。
郑州市医学会作出郑州医鉴[2006]064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认为巩义市阳光医院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不足与患者目前的症状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构成四级医疗事故,医方承担次要责任。
原告支付鉴定费2000元。
因患方不服该鉴定结论,巩义市卫生局委托河南省医学会组织再次鉴定。
2006年11月24日,河南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办公室主持医患双方确认了病历资料,并正式受理鉴定委托,2006年12月13日,河南省医学会作出河南医鉴[2006]088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
该鉴定结论分析意见认为:1、患者入院时,医方诊断患者“左胫腓骨骨折(上段)”正确,行“左胫腓骨骨折切开并复位内固定术”符合治疗原则。
2、医方根据患者12月27日(随机)、28日、29日(空腹)三次血糖测定(分别为9.28mmol/l、6.77 mmol/l、6.43 mmol/l),未请内分泌科会诊即给予优降糖(格列本脲)、二甲双胍降糖药不当,且选择老年患者慎用的“格列本脲”,在未确诊患者糖尿病的情况下,12月31日又加大降糖药物用量,违反诊疗原则。
3、患者再昏迷后医方所采取的措施符合抢救治疗原则。
4、过失行为:降糖药应用不当。
5、因果关系:医方的过失行为与患者因低血糖昏迷及目前轻度反应迟钝、左手细微颤动有一定因果关系。
6、责任程度:患者高龄,有伤后头皮下血肿、短暂昏迷,手术创伤等均对预后有一定影响。
故医方承担次要责任。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第四条、《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第三十六条等,本例属于三级戊等医疗事故,医方承担次要责任。
原告为此支付鉴定费3000元。
诉讼中原告要求再次对原告进行医疗事故及伤残鉴定。
其理由如下:1、郑州市和河南省医学会所做的两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材料不真实,病历资料虚假有涂改现象,病历记录不全;2、张本周没有可于2005年底至2006年初在被告处执业的许可证;3、鉴定程序违反公开公正原则。
同时查明:被告巩义市阳光医院系2005年4月1日开办的民办非营利性质的民营企业法人,从开办之日至今均经巩义市民政局年检合格,法定代表人及实际投资人为被告曹遂茹。
被告张本周,河南中医学院毕业,1999年5月1日由河南省卫生厅颁发证书,取得执业医师资格,2001年4月28日经河南省中医管理局注册发给《执业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证书编码为141410*********),该证书载明其执业地点为巩义市中医院,执业范围为骨伤科。
2007年6月14日,其执业地点由巩义市中医院变更到巩义市阳光医院,原执业证书被河南省中医管理局作废,由巩义市卫生局于2007年8月1日发给新的执业医师执业证书(编码为141410181000081)。
被告郝特罗,开封医专毕业,1999年5月1日经河南省卫生厅审核颁发证书,取得执业医师资格。
2001年4月30日注册为巩义市人民医院外科执业医师(执业证书编号为110410000013018),2007年2月8日由巩义市人民医院变更至巩义市阳光医院执业,2007年11月1日由巩义市阳光医院变更至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执业。
宣判后,刘全清不服,上诉称,一审判决认定事实错误,适用法律错误,请求二审法院依法予以撤销,支持上诉人刘全清进行伤残鉴定的请求,并依据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判决四被上诉人连带赔偿上诉人刘全清各项损失人民币30万元。
四被上诉人辩称,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请求二审法院依法驳回上诉人的上诉请求,维持原判。
本院经审理查明的事实与原审判决认定的事实一致。
本院认为,上诉人刘全清上诉称,巩义市阳光医院在一审审理时提交的2005年12月至2006年3月期间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加盖的巩义市卫生局的公章是2007年9月才启用的,不能证明巩义市阳光医院在当时是合法执业。
因该证据加盖了巩义市卫生局的公章能证明巩义市阳光医院在上诉人刘全清住院治疗时具有合法执业资质。
在一审审理时,本案已经过郑州市医学会和河南省医学会两次医疗事故鉴定,两份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均表明已构成医疗事故。
上诉人刘全清未提交相应的证据对其上诉请求加以证明,四被上诉人均不予认可,本院不予支持。
故本院认为,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应予维持。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审案件受理费400元,由上诉人刘全清负担。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审判长刘宪敏审判员马婵娟代理审判员于岸峰二○○九年十月二十八日书记员申国辉(代)=================================================== ========================================================================================== =======================================相关判例:【篇二:医疗损害赔偿案例】邹某因胸部不适入省胸科医院看病,经查为肺结核。
被医院安排在走廊的加护病床上住院治疗。
一天上午十点半左右的时候,邹某正在打点滴,就在药水打完的时候邹某高声喊叫医护人员前来拔针。
但邹某喊叫了好几声都没有任何医护人员前来。
迫于无奈邹某只能自己起身去取瓶子到护士站拔针,但就在邹某起身的时候忽然重重的摔倒在医院的瓷砖地板上。
当场就昏死过去。
医护人员听到有人摔倒了这才跑过来,但此时邹某已经颅脑出血,经抢救无效死亡。
家属找到江西省胸科医院进行协商解决,医院推卸责任,虽经市医患调解中心调解最终以调解失败告结。
家属找到我,我第一次见面之后就决定把案件委托给我代理。
签订代理之后我就赶紧到胸科医院进行证据保存,对证据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并找到很难被发现的一些关键性证据。
南昌市人民法院组织第一次质证后,胸科医院就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到开庭那天虽然本案以调解结案,但结果还是让家属及律师本人比较满意的。
(江西朗秋郎海华律师撰写)【篇三:医疗损害赔偿案例】相关热词搜索:篇一:法律知识详解医疗事故死亡赔偿案例专家医疗事故死亡赔偿案例专家详解双胞胎王文翰、王文林今年仅3岁,他们的母亲在三年前的医疗事故中永远地离开了他们,死于“一级甲等医疗事故”;赖君平,25岁,由于医院漏诊,错过抢救时机,最终丧命,经鉴定为“一级甲等医疗事故”;王颖捷,因医院未按规定诊疗,死于“一级甲等医疗事故”。
悲剧发生后,当受害者的家属向医院索赔时,却发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当中“漏列”了死亡赔偿金。
他们最多只能获得几万元的精神损害赔偿金。
而相比之下,同样是为“生命的代价”补偿,交通事故、故意伤害等一般人身损害赔偿中,受害者家属不仅可获赔“精神抚慰金”,还可获得数十万元的“死亡赔偿金”。
□◆医疗事故致死,只有精神抚慰,却没有死亡赔偿医疗事故,曾夺去许多生命,也破灭了许多幸福家庭。
但医疗事故死者的家属,只有精神抚慰金,没有死亡赔偿金。
为什么医疗事故会没有死亡赔偿金呢?这一“漏列”是对医院的保护,还是对公民生命权的忽视?在当前的情况下,受害者家属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尽量维护自己的权益?导报记者陈捷梁张磊□◆医院“漏诊”儿子丧命于医疗事故已经整整21个月。
这一天,赖君平的父亲接到医院的答复。
医院表示接受法院一审判决结果,愿意为“漏诊”赔偿7万多元精神损失抚慰金给赖家,不再上诉。
据法院查明,2005年3月29日凌晨4点多,赖君平驾驶摩托车被汽车撞伤。
当天凌晨5点多,他因“头部和面部疼痛流血,胸痛”就诊于杏林医院。
当时赖君平神志还算清楚,但口腔和鼻腔出现渗血症状。
虽然医院ct显示赖君平“颅脑损伤”,x线显示“心影明显扩大”,但是,医生竟然漏诊,没有及时发现。
当天6:50,医院方面决定将赖君平转院治疗。
大约在7:42,也就是到达转院目的地的三分钟前,赖君平发生呼吸和心跳停止。
8:10,他被宣布临床死亡。
经省医学会鉴定,医院在诊疗过程中存在漏诊,本病例属于“一级甲等医疗事故”。
近日,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处医院为这起医疗事故承担85%的责任,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71094元、医疗费1427元、误工费10667元、丧葬费7801元、交通费6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