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的五大劣势及秦岭宗教文化的弥补利用李利安方光华陕西作为文化大省,在全国乃至全球最有地位也最引人关注的还是历史文化。
而历史文化之中能在全国叫得响的,一是政治文化中的皇家文化,这属于世俗性文化;一是宗教文化中的佛道教文化,这属于神圣性文化。
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厚让我们陕西人自豪不已,可是我们只知道沾沾自喜,而很少冷静地分析历史馈赠我们的文化积淀中同时也存在着很多劣势。
对这些劣势认识不清楚的话,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就不可能有一个正确的战略目光和正确的决策。
事实上,我们现在依然在盲目或半盲目中徘徊,这是很遗憾的。
一、秦岭宗教文化的历史地位秦岭的宗教文化资源极为丰富。
从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来说,秦岭自古为仙人修道的圣地,终南山被道教奉为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道教最核心的经典《道德经》源于楼观台,也正因为如此,秦岭成为中国道家和道教思想的发源地,楼观台成为道教的总祖庭;张鲁在秦岭南麓的汉中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道教与政治合一的宗教化统治,使道教在社会领域的渗透达到空前的高度;韩国人金可记修学道教的故地并由此而成为韩国道教祖庭的玄都坛在秦岭子午峪;名扬天下的八仙大部分在秦岭终南山修道,尤其是铁拐李、钟离权、吕洞宾、韩湘子、何仙姑、蓝采和等,成为秦岭山中最有名的仙人;全真教祖师王重阳长期在秦岭脚下修道,创立了流传至今的全真道,其墓地所在的重阳宫已成为天下公认的全真总祖庭。
华山自古为道教圣地,道法渊源丰沛,长流不竭。
从目前宗教旅游最盛行的佛教来说,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五大宗派的祖庭在秦岭,即三论宗祖庭草堂寺、净土宗祖庭香积寺和悟真寺、华严宗祖庭至相寺、华严寺和圭峰寺、律宗祖庭净业寺和丰德寺、唯识宗祖庭兴教寺;中国最早官方钦定的观音道场在南五台;最早为最流行的菩萨(观音)修建的塔犹存圣寿寺;全国规模最大的佛教泥塑群在水陆庵;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出家修道和圆寂后舍利供奉地都在南五台;被喻为佛教第九大宗派三阶教的祖庭在秦岭脚下的百塔寺;隋文帝饬建珍藏佛舍利的法王塔以及白居易撰写长恨歌的地方都在仙游寺;这里还曾有玄奘翻译中国最流行的佛教经典《心经》和唐太宗长期居住的皇家宫殿翠微宫;韩国和日本来华求法的很多高僧长期住在秦岭;大量威震东方的著名经典译自秦岭;流芳百世的高僧大德驻锡于秦岭;秦岭从古到今佛教寺院众多,影响深远。
从儒家来说,东汉大儒马融少时即在终南山师从著名学者挚恂,研习儒家经典,后来在关中传播儒家思想,常随弟子达四百多人,著名儒家大师郑玄也是通过这里的学习而奠定了其在儒家历史上的地位;宋代的张载在秦岭北麓聚徒倡儒,成为一代理学大师,为中国儒学思想增添了灿烂的一页。
从民间宗教来说,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民间宗教活动基地在太兴山,这成为全国最为奇特的文化景观,这种几乎绝迹的宗教在秦岭的大规模遗存成为一种文化的活化石,令学界震惊。
从民间信仰来说,中国最流行的主财神赵公明的故乡在周至南山下,他修道获得成就的地方在终南山;中国极为流行的药王信仰对象孙思邈也长期活动在秦岭一带;中国民间最著名的驱鬼逐邪之神钟馗也为终南修道之人。
从基督教来说,全国仅存的基督教最早传入中国的空间遗迹在秦岭北麓的大秦寺,这里成为现存最早的基督教遗迹;眉县豹窝村旁的十字山是罗马教皇认可的东方圣山,被称为“东方加尔瓦略山”,等同于耶路撒冷的耶稣圣地,每年都有大量天主教朝圣者。
从宗教文学来说,秦岭更是历代特别是唐代文人学士巡礼、居住、创作的圣地,留下了极其丰富而影响全国的文学作品。
唐代著名佛教诗人王维的别墅区就在秦岭山中的辋川,其他著名诗人特别是李白、白居易等几乎都与秦岭结下不解之缘。
从宗教民俗文化来说,这里是“寿比南山”、“终南捷径”等成语典故的发生地,各种宗教节日、宗教庙会、宗教活动等宗教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极具个性魅力。
另外,秦岭自古多隐士,隐士文化一直名传天下,至今依然存在着全国最集中的隐修茅棚,特别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在海内外大量发行之后,秦岭的当代隐士更成给现代人带来无尽的遐想。
秦岭的宗教思想家层出不穷,老子、鸠摩罗什、善导、智俨、义湘、法藏、道宣、澄观、宗密、圆测、张载,个个璀璨夺目,影响极为深远。
令我们感叹的是,如此高质而集中的人文资源,国内哪座名山可比?!如果说西安是“中国天然历史博物馆”,那么秦岭就是中国天然的传统文化博物馆。
二、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的五大劣势我认为,陕西历史文化资源存在以下劣势:第一,从古今关系来看,陕西的历史文化极为悠久。
人们常说,看三十年中国去深圳,看百年中国去上海,看一千年中国去北京,看五千年中国来西安。
这是有道理的。
可是这种可以自豪的文化资源的背后隐藏的是时间的久远,以及由时间久远所带来的与当今的联系的某种断裂。
也就是说,陕西文化的繁荣时期都是在唐代以前,例如半坡作为原始社会繁荣时期的代表是六千年前的,黄帝作为中华人文始祖是五千年前的,西周时期以陕西为基地的中华民族的空前扩张与繁荣是三千年前的,秦汉盛世则是两千多年前的,陕西作为京畿要地和文化创新的繁荣之地最后是在唐代,那也是一千多年前的事了。
而中国的文化与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来的文化氛围与文化心理等基本上是宋代之后的习气,沉闷也好,精明也好,落后也好,个性也好,基本上都与陕西的骄傲时期没有多少令人推崇的关系。
于是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陕西辉煌时期的文化馈赠今人很难理解,甚至相当的陌生,这就是为什么清朝戏、民国戏、当代戏能引起全国的广泛兴趣,而秦朝、汉朝甚至唐代的戏一般都很难引起强烈的反响,近年来的《汉武大帝》《大秦帝国》其实都没有引起全国性共鸣和持久的轰动与后续性效应,其中的原因可能正在于古今文化存在着很大程度的断裂。
这种古今的阻隔是时光的无情,也是历史演变的无奈。
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历史悠久的骄傲中苏醒过来,致力于陕西历史文化的当代化,古老文化的现代化,将存在于久远时代的灿烂文化与现代社会接轨,与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接轨,以现代的方式进行传递,并尽可能阐释这种古老文化的现代价值及其与中华文化发展脉络的密切关系。
令人遗憾的是,陕西人在这方面的用功还远不到位。
以西安市为例,其口号是“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这样的奋斗目标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重视,虽然抓住了西安在文化方面的一大特色,但保护和弘扬某种文化特色既不等于死守这种文化,也不等于排斥其他文化要素,更不是孤立发展这种文化。
在西安“十一五”规划纲要等纲领性文件中都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这种倾向。
如规划纲要中提出“走进历史、感受人文、体验生活”的旅游发展思路,似乎感受人文就必须走进历史。
由于“走进历史”的历史复归意味很浓,“体验生活”的目的性也不明朗,所以,若改为“感受历史,体验人文,提升生活”应该更为妥当。
感受历史是立足当代而反观历史,反观历史则主要是体验其中的人文内涵,而体验人文内涵的目的还在于提升现实的生活。
这样的思路就把古今更加有机地贯通了起来,隐含着历史文化当代化、当代文化丰富化、人文资源生活化的内在逻辑,遥远的历史便与当代社会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已经死去的历史因为变成了鲜活的文化而充满了诱人的魅力,焕发了新的生机,并成为建构当代文化的重要素材,进一步推动当代陕西的人文建设。
所以,我们一定要按照古为今用、古今贯通的原则,整理、挖掘和弘扬陕西的历史文化资源。
第二,从形神关系来看,陕西历史文化也有劣势。
大家都知道,陕西是全国地下文物最多的省份,文物多,遗址多,场馆多,在这些方面天下无敌,堪称无上荣耀。
可是我们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文化因素,就是文化总是在形与神两种状态下存在和发展。
陕西历史文化以形取胜,可这只是文化的符号,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外在形态,而文化的神不是直接的、单线条地与形联系在一起的,它是需要文化的探索者、观赏者借助文化的形并超越文化的形而去深入挖掘的。
陕西人沾沾自喜于自己的遗址、文物和博物馆,过分注重人文资源的物质形态,忽视了文化内涵的精神性提升与利用,也就是在形神关系中只注重形而忽视了神。
再以西安为例,西安作为国际知名的古都,文物极其丰富,历史文化主要表现为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遗存。
这种物质型的历史文化在西安主要体现为各种形式的古遗址、古文物、博物馆等,它们分别属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其他一些不属于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性人文资源开发项目也基本立足于物质型历史文化而建立起来。
在实践上是如此,在指导思想上也是如此。
如西安“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就以“恢复历史文化古城风貌”为西安古城的未来发展原则。
“恢复”“风貌”强调的不但是逝去的历史,而且是物质型的文化资源和物质形态的开发。
该纲要第十章关于创建特色旅游品牌、开发精品旅游板块,体现的也是物质文化形态,第十三章提出重点保护和建设好一环(城墙)、一区(莲湖历史风貌区)、二片(北院门历史街区、三学街历史街区)、三街(湘子庙街、德福巷、竹笆市),保护古建筑、传统民居、古树名木等古文化遗存。
实施道北整体改造,建设和保护大明宫遗址。
建设以周秦汉唐大遗址、大陵墓为主的保护和展示工程,加大对周丰镐遗址、秦阿房宫遗址、秦始皇陵、汉长安城遗址、灞陵、杜陵、隋大兴城、唐长安城遗址等文化遗存的保护。
这些也主要体现的是物质形态的文化,既忽视了西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也缺少了对这些物质型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提升和有效的宣传。
我不是说这些有形的恢复与保护是没有意义的,而是说形神关系应该是圆融统一的。
形是神的载体,神是形的内质。
形是躯壳,神是灵魂。
无形则神难以寄托,无神则形必死无疑。
形宜静态展现,易陷呆滞;神宜动态变化,易呈活跃。
形与人的关系是间接的,而神则可以直浸人心。
历史文化如果只剩下形的部分,则完全变成死去的过客,不但是缺乏生机的,沉重凝固的,呆滞乏味的,而且是令人痛惜的价值自残和资源浪费。
只有唤醒文化的神,物质型文化才能充满活力,并散发持久的魅力。
我曾经做过一些采访,发现很多游客到兵马俑参观后很感觉失望,很多人看了乾陵也觉得一般。
这真是岂有此理,可是冷静思考,我们就会理解游客的这种情绪。
因为秦始皇当年那种雄心壮志、一统六合的战略战术、维护统一的诸多决策,秦人的气魄,秦人的理念,秦人的风范,秦人的伟岸,秦人的万丈豪情,都无法尽情地彰显出来,为了文物保护而不得不将游客置于兵马俑之上的位置,从而使怀着敬慕之心前来参观的游客瞬间一览无余,壮观的场面和神秘感顿时失去大半,秦文化的庄严品质与宏伟气魄深深地隐藏在灰头土脸之中。
再说乾陵,其文化的内涵本来是中国唯一的女皇,那么智慧,那么美丽,那么传奇,那么独一无二,那么令人无限敬仰和迷恋的女人,具有无穷无尽的文化魅力,可是去过乾陵的人能感受到吗?陕西人不重视文化神韵的彰显,这是要付出代价的。
总体上看,陕西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一直坚持的是注重物质文化形态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