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栓形成 ppt课件

血栓形成 ppt课件


PPT课件
9
形成涡流
轴流增宽
内皮细胞坏死脱落
血小板靠边
PPT课件
10
3、血液凝固性增高
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纤溶系统的
活性降低,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
如:大面积烧伤病人 血浆丢失 血 液浓缩 单位容积内凝血因子含量增加 血液凝固性增高 血栓形成。
手术、 创伤、妊娠、分娩 使促凝因 子代偿性释放 。
PPT课件
15
混合血栓的位置及形态
位置:静脉 形态: 肉眼观:灰白色和红褐色相间的 层状结构、干燥、表面粗糙。
镜下观:由血小板
小梁和纤维蛋白网
络大量红细胞和白
细胞相间排列成。
PPT课件
16
2. 红色血栓(red thrombus):
混合血栓逐渐增大 完全堵塞血管 血流停滞 大量红细胞和凝血因子堆积 血液凝固
注:血流只是相对缓慢,凝血因子到不了 一定的浓度,启动不了血液凝固过程
PPT课件
12
白色血栓的位置及形态
位置:心脏、动脉、静脉头部
形态: 肉眼观:呈灰白小结 节状、质硬、表面 粗糙有波纹与不易 脱落。
PPT课件
13
镜下观:
由血小板(均匀红染)和少量纤维蛋白构成,表 面有许多中性粒细胞粘附。
心瓣膜白色血栓
血液凝固
内皮细胞坏死脱 落血小板聚集
PPT课件
激活Ⅻ启动
内源性凝 血系统
8
2、血流缓慢及涡流形成
如:静脉曲张、动脉瘤内或血管分枝处 等。静脉比动脉发生血栓多4倍,下肢静脉比
上 肢静脉发生血栓多3倍其原因为:
1.静脉 内有静脉瓣。 2.静脉有时甚至可出现短暂的停滞。 3.静脉壁薄易受压,是血流通过毛细血管 到达静脉后粘性有所增加。 4.由于重力作用,下肢血流更缓慢。
抑制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2、纤维蛋白溶解酶:使纤维蛋白降解,形 成降解产物(碎片)
PPT课件
6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1、心血管内膜损伤
吸附
正性
血小板
基团
内皮细胞 暴露胶 释放 变性坏死 原纤维 ADP
粘附及 凝集
血栓 形成
负性 基团
激活Ⅻ
Ⅻα 启动
内源性凝 血液
血系统 凝固
PPT课件
7
血小板粘 附及凝集
白色血栓 混合血栓 透明血栓 以上各常见于何处?
PPT课件
21
注: 上述血栓形成的条件往往是同时存在
的,但心血管内膜的损伤是血栓形成最重要也
是最常见的原因。
PPT课件
11
二、血栓形成过程及血栓形态
1. 白色血栓(pale thrombus):各种原因 血小 板粘附于裸露的胶原表面 血小板被胶原激活 释放ADP、血栓素A2 、 血小板局部粘集形成血小板 堆以血小板凝集为主的血栓叫白色血栓。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抗血凝因素
一、血管内膜平滑 二、血流是正常的
轴流
内皮细胞
胶原纤维
PPT课件
边流
5
三、产生抗凝物质
抑制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1、肝素 抑制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
动脉内白色血栓
PPT课件
14
2、混合血栓(mixed thrombus):白色血栓进一步增 大 在其下游形成漩涡 形成新的血小板小丘 和不规则的梁状或珊瑚状 血管严重堵塞 血流淤 积 凝血因子聚集 启动了内外源凝血途径 凝血酶原转为凝血酶 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转为纤 维蛋白 血小板梁和小丘之间 由纤维蛋白网络大量 红细胞 形成红白相间排列的混合血栓。
第三节 血栓形成 Thrombosis
概念:活体心脏、血管内,血液某些 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质块 的过程称血栓形成。形成的固体 质块叫血栓。
PPT课件
1
正常血流状态
凝血
动态平衡 抗凝血
半流态
PPT课件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4.钙化→血管内结石
PPT课件
19
四、血栓对机体影响
有利: 止血、防止出血
不利
1. 阻塞血管:
动脉内血栓形成→梗死
静脉内血栓形成→淤血
2. 心瓣膜赘生物 (血栓)→瓣膜病
3. 血栓脱落→栓塞→梗死
4. 广泛出血→DIC
PPT课件
20
作业:
思考题: 破裂性出血与漏出性出血的区别 手术后的病人是否应该卧床不起?为什么? 名词解释:
红色血栓的位置及形态 位置:静脉内延续血栓的尾部 形态: 肉眼观:暗红色、湿润、有弹性。
镜下观:由纤维蛋白网络大量红细胞和白细胞。
PPT课件
17
4. 透明血栓: 组织或器官的毛细血管内, 见于DIC时。主要由纤课件
18
三、血栓的结局
1. 溶解吸收 2.软化脱落→栓子 →栓塞→梗死 3. 机化→再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