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技术简介ppt课件
天线场区:为无功近场区, 能量传输:通过电感耦合方式来实现。 数据传输:通过电感(磁场)耦合的负载调制实现。
21
工作距离:几米到几十米; 频率:915MHZ、2.45GHZ 国际标准:ISO10374、
ISO18000-4-5-6等。
天线场区:辐射远场区 数据传输:远距离系统均是利用射频标签与读写器 之间的电磁耦合(电磁波发射与反射)构成无接触的 空间信息传输射频通道工作。采用反射调制工作方式 实现射频标签到读写器的数据传输。
18
密耦合系统中射频标签一般是无源标签, 天线场区:为无功近场区, 能量传输:通过电感耦合方式来实现。 数据传输:电容(电场)耦合的负载调制实现。
负载调制: 射频标签天线上的负载电阻的接 通和断开,将影响读写器天线上的电压发生变 化,从而实现远距离射频标签对读写器天线上 的电压进行振幅调制。通过数据控制负载电压 的变化,数据就能从射频标签传输到读写器。
19
采用电感耦合 可分为近耦合(典型作用距离为15厘米)和疏耦合(典型
作用距离为1M)两类。 国际标准可参考的有ISO14443(近耦合)和ISO15693
(疏耦合)
20
遥耦合标签几乎是无源标签,通常是由单个芯片 以及作为天线的大面积线圈所组成。遥耦合系统目前 仍是低成本射频识别系统的主流,其典型工作频率为 13.56MHZ。
2014.10.11
1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中文称为“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自
动识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 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
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
2
RFID技术的发展
14
(2)辐射近场区
越过电抗近场区为辐射场区; 辐射场区的电磁场已脱离了天线的束缚并作为电磁波进入
空间。在辐射近场区中,辐射场占优势,并且辐射场的角 度分布与距天线口径的
(3)辐射远场区
15
电磁偶合方式:
◦ 阅读器天线将阅读器产生的读写射频能量以电磁波的方式发送到定 向的空间范围内,形成阅读器的有效阅读区域,射频标签从电磁场 中提取工作能源,并通过标签的内部电路及标签天线将内存的数据 信息传送到阅读器,阅读器对信号解码后送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
5
数据量 一次 人工录入 10秒 条形码扫描 2秒 射频识别 0.1秒
10次 100秒 20秒 1秒
100次 100秒 200秒 10秒
1000次 2小时47分 33分 1分40秒
6
7
8
9
电子标签(Tag):由IC芯片及一些耦合元件组成; 读写器(Reader):读取电子标签信息的设备; 计算机:进行数据管理。
RFID标签 电磁波 可固定可变动 无需接触 不需要 0.4x0.4mm 各种尺寸与形式 不影响资料读取 可抗化学侵蚀 0~100米 0~100米
芯片卡 电 可变 接触 对准插槽 1x1cm 方形 有一定影响 可抗化学侵蚀 很近(接触式) 很近(接触式)
条形码 光 固定 重做 必须 lx3cm 直接印制 资料读取 不抗损毁 最多12米 不可重新编写
根据射频识别系统作用距离的远近情况,射 频识别系统可分为密耦合、遥耦合和远距离三类。
17
作用距离1cm以下,工作 频率一般在30MHZ以下
;利用射频标签与读写器之间的电感耦合构成无接触的空间 信息传输射频通道工作,也称变压器方式。
阅读器一方的天线相当于变压器的初级线圈,射频标签一 方的天线相当于变压器的次级,耦合磁场在阅读器线圈初 级与射频标签线圈次级之间构成闭合回路。电感耦合方式 是低频近距离无接触射频识别系统的一般耦合方式。
差别:
◦ 电磁耦合方式中阅读器将射频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发送出去; ◦ 在电感耦合方式中,阅读器将射频能量束缚在阅读器电感线圈周围
,通过交变闭合的线圈磁场,沟通阅读器线圈与射频标签之间的射 频通道,没有向空间辐射电磁能量。
16
射频识别系统中,RFID标签与读写器之间的 作用距离是射频识别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 有源电子标签、无源电子标签及半无源电子标签均得到发展,电子 标签成本不断降低,规模应用行业扩大;
◦ RFID技术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完善; ◦ 单芯片电子标签、多电子标签识读、无线可读可写、无源电子标签
的远距离识别、适应高速移动物体的RFID成为现实。
4
项目 媒介 资料特性 重置数据 操作时瞄准 最小尺寸 形状 表面损毁 环境耐久性 读取距离 编写距离
22
满足以下特点的远距离系统是理想的射频识别 系统。
(1)射频标签无源。 (2)射频标签可无线读写。 (3)射频标签与读写器支持多标签读写。 (4)适合应用于高速移动物体的识别。 (5)远距离(读写极力大于5-10米)。 (6)低成本(可满足一次性使用要求)。
23
(1)读写器将无线载波信号经发射天线向外发射。 (2)射频标签进入读写器发射天线工作区时被激活,并将 自身信息代码经天线发射出去。 (3)系统的接收天线收到射频标签发出的载波信号,经天 线的调节器传给读写器,读写器对信号进行解码,送后台电脑 控制器。 (4)电脑控制器针对不同的设定作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 发出指令信号控制执行机构的动作。 (5)执行机构按电脑的指令动作。 (6)通过计算机网络根据不同的项目用不同的软件来完成 要达到的功能。
10
数据 时序 能量
11
12
13
(1)无功近场区
又称为电抗近场区; 是天线辐射场中紧邻天线口径的一个场区域。在该区
域中电抗性贮能场占主导地位,其中的电场与磁场的 转换类似于变压器中的电磁、磁电之间场的转换; 在该区域中束缚于天线的电磁场未曾做功(只是进行 相互交换),因而称为无功近场区。
1941~1950年。雷达的改进和应用催生了RFID技术, 1948年奠定了RFID技术的理论基础。
1951~1960年。早期RFID技术的探索阶段,主要处 于实验室实验研究。
1961~1970年。RFID技术的理论得到了发展,开始 了一些应用尝试。
1971~1980年。RFID技术与产品研发处于一个大发 展时期,各种RFID技术测试得到加速。出现了一些 最早的RFID应用。
3
RFID技术的发展
1981~1990年。RFID技术及产品进入商业应用阶段,各种 规模应用开始出现。
1991~2000年。RFID技术标准化问题日趋得到重视,RFID 产品得到广泛采用,RFID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 分。
2001至今。标准化问题日趋为人们所重视,RFID产品种类 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