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学案例分析题

管理学案例分析题

《管理学》案例分析1.杨家糯米美食公司杨利平本是莹县杨家村的一位普通农民,不过人们全都知道他有一种祖传绝招——烹制一种美味绝伦的糯米甜品——杨家八宝饭。

他自称是这绝技的第五代传人。

早在清朝道光年间,他祖宗所创这种美食就远近闻名,而且代代在本村开有一家专卖此种八宝饭的小饭馆。

他的父亲直到解放初期还开着这祖传小饭馆。

那时才十来岁的杨利平已时常在店前店后帮忙干点活了。

后来合作化,跟着又进行了公社化,他爸又病死,饭馆不开了,他成了一名普通的公社社员,人家似乎已不知道他居然还保留了那种绝技。

20世纪80年代,改革之风吹来,杨利平丢了锄把,又办起了“杨家店”,而他做的八宝饭决不亚于他的祖上。

由于生意兴隆,他很快发了。

开头是到邻村去开分店,后来竟把分店也开到县城乃至省城去了。

1987年,不知是他自己出的还是别人给他出的主意,他就在本村办起了“杨利平糯米美食公司”,开始生产“老龙”牌袋装和罐装系列糯米食品来了。

由于其独特风味与优秀质量,牌子很快打响,不说本县,连省里许多市县都很畅销,出现了供不应求之势。

杨利平经理如今已在经管着这家450多名职工的美食厂和分布很广的甜品小食店网。

奇怪的是,杨厂长似乎并未注意利用这大好形势去扩大纵深。

他好象试都未想试过去满足还在扩大着的对他那独特产品的需要。

外省市买不到这种美食,连本省也不是处处有供应。

原因是杨利平固执地要保持产品的独特风味与优秀质量。

小食店服务达不到规定标准,职工的培训未达应有水平,宁可不设新点,不渗入新区。

杨利平强调质量是生命,决不允许采取任何措施危及品质量。

他说顾客们期待着高质量,而且他们知道他们所得到的杨家美食准是高质量的。

杨利平糯米美食公司里的主要部门是质量检验科、生产科、销售科和设备维修科,当然还有一个财会科以及一个小小的开发科。

其实这厂的产品很少有什么改变,品种也不多。

杨利平坚持就凭杨家一绝这种传统产品,服务的对象也是“老”主顾们,彼此都很熟悉。

杨家美食公司里质检科要检测进厂的所有原料,保证必须是最优质的。

每批产品一定抽检,要化验构成成分、甜度、酸碱度。

当然最重要的是检控产品的味道。

厂里高额聘有几位品尝师,他们唯一职责是品尝本厂生产的美食。

他们经验丰富,可以尝出与要求的标准的微小偏差。

所以杨家美食始终在左近保持着它固有的形象。

不久前,杨利平的表哥汤正龙回村探亲。

他原在县里念中学,文革中回乡,20世纪80年代初便只身南去深圳闯天下。

大家知道他聪明能干,有文化,敢冒险。

他一去十来年,只听说他靠两头奶牛起家,如今已是千万元了。

汤正龙来访表弟杨利平,对美食厂的发展称赞一番,还表示想投资入伙。

但他指不出杨利平观点太过迂腐、保守,不敢开拓,认为牌子已创出,不必僵守原有标准,应当大力扩充品种与产量,向省外甚至海外扩展。

他还指出这厂目前这种职能型结构大僵化,只适合于常规化生产,为定型的、稳定的顾客服务,适应不了变化与发展;各职能部门眼光只限在本领域内,看不到整体和长远,彼此沟通和协调不易。

他建议杨利平彻底改组本厂结构,按不同产品系列来划分部门,才好适应大发展的新形势,千万别坐失良机。

但杨利平对发表的建议听不过去,反生反感,并说他在基本原则上决不动摇。

两人话不投机,语句转激烈。

最后汤正龙说杨利平是“土包子”、“死脑筋”、“眼看着大财不会赚”。

杨反唇相讥说:“有大财你去赚得了,我并不想发大财,要损害质量和名声的事坚决不做。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汤听罢拂袖而去,不欢而散。

厂里干部和职工对此反应不一,有人赞杨厂长有原则性;有人则认为他认死理,顽固不化。

思考题:1.你认为杨利平的商业价值观和经营观念有些什么内容和特点?它们的养成因素有哪些?2.汤正龙的商业价值观和经营观念又是怎样的?有哪些因素影响其形成?3.你对杨、汤二人的经营观念如何评价?你认为什么样的经营观念与战略最能适应这家企业的情况?2.青岛澳柯玛电器公司1989年刚成立的青岛澳柯玛电器公司到1990年4月却资不抵债达2,600万元。

这时,公司新班子上任,才使企业成长进入正常轨道并获得较大的发展。

1995年澳柯玛公司被国家统计局授予独家“中国电冰柜大王”称号。

1997年电冰柜产销量达80万台,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30%。

同时,澳柯玛由原来的单一产品经营企业成为多元化经营企业,其产品种类包括电冰柜、电冰箱、洗碗机、微波炉、空调器、饮水机、电热水器、桑拿浴房、厨房用具等11个品种。

年销售额达16亿元,是1990年721万元的221.9倍;年利润达1.31亿元,是1990年5万元的2620倍。

澳柯玛的成长是令人震惊的:一是它的发展速度;二是它在短时间内进入几乎全部白色家电行业。

1.专业化经营有声有色。

从1990——1996年的近7年的时间内,澳柯玛基本上只生产销售单一产品——电冰柜,其经营特色主要体现在:(1)抓住市场需求,及时推出新产品。

1990年公司看出小型家电冷冻冷藏箱市场,迅速推出80L、120L、150L为代表的产品投放市场。

1993年公司预见到大型商用展示柜的市场需求,迅速形成生产能力。

1995年开始与各大冷饮食品公司合作,推出专用冰柜。

(2)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在本应淘汰的生产线上扩大生产能力,形成规模化优势。

1990年产量不到1万台,1996年就达到了80万台,现已拥有年产150万台的生产能力。

(3)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多方面节省开支,降低投入和生产成本。

按常规形成100万台电冰柜生产能力,投资应在3亿元左右,而澳柯玛却只用了3500万元资金,没有从银行大额借款,资产负债比率控制在55——65%之间。

到1996年澳柯玛年销售额达到11.96亿元,电冰柜产量达到80万台,可以说是中国企业中成长性最优的企业。

2.多元化经营多头快进。

1997年澳柯玛集团在确保主导产品居全国冰柜行业产销量首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多元化经营,新增产品主要有冰箱、空调、洗碗机、微波炉、洗衣机、电热水器、冰热饮水机、桑拿浴房、组合厨具等,基本囊括国内白色家电品种。

这项新的战略有几大特点:(1)多头,从单一行业进入到近10个家电行业。

(2)快进,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快速进入了全部的白色家电行业。

(3)相关性,新行业与本业之间的相关性程度较高,市场方面是高度的,技术方面则是高、中、低程度不同。

(4)起点较低,主要是指澳柯玛到1996年拥有的剩余经营资源与其多元化进程相比显得有较大的差距。

思考题:1. 澳柯玛的战略发展思路是什么?为什么?2. 试对澳柯玛的成长战略加以评述。

3. 飞龙的困境飞龙集团总裁姜伟曾经相当辉煌,被冠以“杰出青年企业家”、“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

从1991到1994这4年期间,该公司已累计完成销售额20亿元,实现利润4.2亿。

用当时一记者的说法,飞龙的成功秘诀在于:不追求产值,追求利润;追求市场占有率,破除生产能力扩大之传统模式;破除大规模负债经营模式,依靠自身滚动经营……等。

其实其真正秘诀在于:广告轰炸、人海会战。

姜伟当年的口号是:“最优秀的人是商人;最优秀的商人是广告人。

”我们看下面一组数据:飞龙1991年投入120万元广告费,其利润是400万元;1992年投入1000万元广告费,其利润是6000万元;1993年投入8000万元广告费,其利润是2亿元。

但1994年下半年起,保健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且混乱,例如当时市场上共有保健品2.8万种,“只要大肠杆菌不超标就可生产”(姜伟语)。

这时候,飞龙开始感受到市场经济的残酷一面,市场的萎缩使得姜伟开始把眼光转向内部管理。

这才发现飞龙内部管理一片混乱,根本无法应付此时的竞争状况。

香港一家咨询公司对飞龙进行诊断分析后指出其四大缺陷:一是管理混乱;二是缺乏长远规划;三是无高科技拳头产品;四是资本不实。

姜伟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并痛下决心改进。

问题:1、阐述一下管理在公司经营活动中的地位作用是什么?2、从管理学角度分析,文中记者的话存在哪些问题?3、你认为导致一企业成功的因素有哪些?4. 联合邮包服务公司的科学管理联合邮包服务公司(UPS)雇佣了15万员工,平均每天将900万个包裹发送到美国各地和180个国家。

为了实现他们的宗旨,“在邮运业中办理最快捷的运送”,UPS的管理当局系统地培训他们的员工,使他们以尽可能高的效率从事工作。

让我们以送货司机的工作为例,介绍一下他们的管理风格。

UPS的工业工程师们对每一位司机的行驶路线进行了时间研究,并对每种送货、暂停和取货活动都设立了标准。

这些工程师们记录了红灯、通行、按门铃、穿院子、上楼梯、中间休息喝咖啡时间,甚至上厕所时间,将这些数据输入计算机中,从而给出每一位发动机每天中工作的详细时间标准。

为了完成每天取送130件包裹的目标,司机们必须严格遵循工程师设定的程序。

当他们接近发送站时,他们松开安全带,按喇叭,关发动机,拉起紧急制动,把变速器推到1档上,为送货车完毕的启动离开作好准备,这一系列动作严丝合缝。

然后,司机从驾驶室出溜到地面上,右臂夹着文件夹,左手拿着包裹,右手拿着车钥匙。

他们看一眼包裹上的地址把他记在脑子里,然后以每秒3英尺的速度快步跑到顾客的门前,先敲一下门以免浪费时间找门铃。

送完货后,他们回到卡车上的路途中完成登录工作。

这种刻板的时间表是不是看起来有点繁琐?也许是,它真能带来高效率吗?毫无疑问!生产率专家公认,UPS是世界上效率最高的公司之一。

举例来说吧,联邦捷运公司平均每人每天不过取送80件包裹,而UPS却是130件。

在提高效率方面的不懈努力,看来对UPS的净利润产生发积极的影响。

虽然这是一家未上市的公司,但人们普遍认为它是一家获利丰厚的公司。

思考题: 1.结合联合邮包服务公司的实际讨论科学管理的核心内容。

5. 王厂长的等级链王厂长总结自己多年的管理实践,提出在改革工厂的管理机构中必须贯彻统一指挥原则,主张建立执行参谋系统。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一个婆婆,即全厂的每个人只有一个人对他的命令是有效的,其他的是无效的。

如书记有什么事只能找厂长,不能找副厂长。

下面的科长只能听从一个副厂长的指令,其他副厂长的指令对他是不起作用的。

这样做中层干部高兴,认为是解放了。

原来工厂有十三个厂级领导,每个厂级领导的命令都要求下边执行就吃不消了。

一次有个中层干部开会时在桌子上放一个本子、一支笔就走了,散会他也没回来。

事后,我问他搞什么名堂,他说有三个地方要他开会,你这里热,所以就放一个本子,以便应付另外的会。

此事不能怨中层领导,只能怨厂级领导。

后来我们规定,同一个时间只能开一个会,并且事先要把报告交到党委和厂长办公室统一安排。

现在我们实行固定会议制度。

厂长一周两次会,每次两小时,而且规定开会迟到不允许超过五分钟。

所以会议很紧凑,每人发言不许超过15分钟,超过15分钟就停止。

上下级领导界限要分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