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理论与实践郭晓旸
运营管理手段的丰富与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发生了运营管理思想和自动化技术的革命。 及时制生产(JIT)是制造业思想的主要突破。JIT是一
种彻底追求生产的合理性、高效性,能够灵活多样的适 合各种需求的高质量产品的生产方式,用最少库存生产 最适当数量的产品,实现零缺陷生产。
11
6、及时制生产与工厂自动化
22
(1)运营风险的演进历程
海恩法则
根据大量事故数据的统计结果,严重事故、轻微事故、 未遂先兆、事故隐患之比为1:29:300:1000。法则充 分地说明了事故的发生是量积累的结果,是一个由量变 到质变的过程。
因而,风险事件具有数量累积性特点 。
23
(1)运营风险的演进历程
海恩法则
当某种风险事件的发生频率积累到一定程度,并得不到 有效控制与管理时,很可能会产生质的变化而转化为风 险损失事件甚至是重大损失事件,从而造成财务损失和 不良声誉的影响。
26
(2)事故致因理论
–风险事件的发生具有随机性、突变性、潜伏性等特点,难 以使用传统的静态风险测量与评估方法对其实施统一的有 效管理。结合现有流程建设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跨行业 引入安全管理的动态分析方法,提高商业银行对于风险事 件的预警、缓释和控制能力,已逐渐成为操作风险管理领 域的一种发展方向。其中,为制造业界所普遍推崇的事故 致因理论,由于分析方式合理,模型建立科学,对商业银 行的业务运营风险管理具有积极 的借鉴意义。
科学管理之父:
6
泰罗
亚当.斯密
▪ 1911年弗雷德里克W.泰罗(Frederick W.Taylor)创建的科学管理理论给生产 运营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他通过对 工作方法的观测、分析和改进以及运用 经济手段相结合方法来提高生产率,取 得明显成效。
2、流水线生产理论
运营管理理论的重大革新
1913年,福特公司在汽车制造中应用流水装配线进行 生产。流水线生产以标准化、简单化、专业化为目标, 成为大批量生产的一种方式,更是使得福特公司一举 成为当时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公司。运用流水装配 线,力求实现劳动机械化,促进更细的劳动分工和生 产专业化,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
16
3、共享服务理论
实现成本协同效应
–共享服务是近年来传入中国的新概念,定义为一种将一部 分现有的经营职能集中到一个新的半自主式的业务单元的 合作战略
–共享服务中心是对共享服务理念的实际作业主体,用于提 高效率、创造价值、节约成本以及提高对母公司内部客户 的服务质量。
–共享服务是“内部外包”的一种形式,能使组织通过在公 司内部创建执行特定服务的内部独立实体来实现规模经济。
–共享服务中心的模式已经是当前业务变革和信息技术应用 的热点和发展潮流。
18
4、六西格玛管理理论
推进流程的持续改善
–六西格玛(6σ)的概念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晚期起源 于美国摩托罗拉公司,20世纪90年代在通用电气和其他领 先企业中得到发展,近年来则作为实现业务流程改进的有 效方法,在制造业以及金融服务业中广泛应用。
17
3、共享服务理论
实现成本协同效应
–共享服务和共享服务中心是服务外包理念在企业内部应用 的有效延展。
–它是一种新的组织架构,将分散的成本中心转化为利润驱 动并逐步扩大的专业化事业部,资源的重新分布促进了核 心业务或最有竞争力、附加值高的业务的优势运行。
–它是一种管理的变革,对企业发展战略、业务战略、组织 战略、人才战略、技术战略、经营战略综合变革起到了积 极的推动作用,典型的共享服务行动利用企业级应用和其 他技术发展,使公司能够进一步取得在诸如财务、会计、 采购、IT和人力资源等流程上的质量改进。
–六西格玛是一种能够严格、集中和高效地改善企业流程管 理质量的实施原则和技术,通过深刻理解客户的需求,严 格地使用事实、数据和统计分析,以及不断的关注业务过 程的管理、改进和彻底改造,从而在减少缺陷和缩短产品 周期等方面得到持续的、大幅度的提高。
20
5、运营风险管理理论
实现科学的运营风险管理
–运营风险管理是通过对业务操作、业务环节、业务处理等 方面的过程控制和监督管理,实现对涉及业务核算和业务 流程的操作风险的管理。运营风险具有点多面广、复杂程 度高、管理难度大等特点,是操作风险的集中高发领域, 容易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声誉损失和财务损失。
8
4、运筹学
运营管理数理分析的启蒙
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初,运营管理作为独立学科出现。 爱德华•柏曼(Edward Bowman),罗伯特•法特Robert Fetter)出版了《生产与作业管理分析》(1957年); 伯法(Belffa)出版了《现代生产管理》(1961年)。
▪ 他们都注意到生产系统面临的问题 具有普遍性,以及生产运营为一个 系统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了排队论、 仿真、线性规划在运作管理中的应 用。
1、流程再造理论
运营管理理论的飞跃
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哈默于1990年在《再造:不是自动 化,而是彻底放弃》一书中提出,并很快引入西方工业企业管理领域。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从聚集任务转而聚集流程,是管理理论的一大飞跃, 在整个管理学界引起了巨大震动。
流程再造理论在遵照价值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不断演化改进的同时,也 日益深刻地影响着银行的管理与经营行为。
25
(2)事故致因理论
–后来博德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 现代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认为事故连锁过程影响因素为: 管理失误→个人因素及工作条件→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 →事故。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要移去中间的骨牌,即 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中断事故的 进程,避免损失的发生。
共享服务理论
步发展和深化
六西格玛管理理论
运营风险管理理论
14
[Image Info] www.wizdata.co.kr
- Note to customers : This image has been licensed to be used within this PowerPoint template only. You may not extract the image
现代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模型
27
(3)轨迹交叉理论
–是一种从事故的直接和间接原因出发研究事故致因的理论。 其基本思想是事故是许多相互关联的事件顺序发展的结果, 这些事件可分为人和物(包括环境)两个发展系列。当人的 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各自发展过程中,在特定 时间、空间发生了接触,产生了控制失当现象,事故就会
7
3、人际关系学说
运营管理理论的内涵扩充
1927年,社会学家梅奥(Mayo)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尊重工人 比只靠增加工资更能发挥职员的积极性
–职员的态度和行为取决于个人和社会作 用的发挥,组织和社会对职员的关心是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条件。
–人际关系学说大大推动了行为科学理论 的发展,使管理重心开始由物转向人, 开始重视人的激励问题。激励理论广泛 用于企业运行活动之中,成为发挥职员 创造性、积极性和提高生产率的源泉。
运营管理手段的丰富与发展
这个时期,工厂自动化技术迅速发展,许多新的生产技 术相继产生,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 艺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集散系统 (D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等,并促进运营管 理向系统集成与高效敏捷方向发展。
工厂管理控制一体化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柔性制造系统(FMS)出现并走向实用化阶段。
9
5、计算机技术与物料需求计划(MRP)
现代运营管理工作的基石
上世纪70年代,计算机技术在运作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制造业中,一个重大突破是物料需求计划(MRP)被应 用于生产计划与控制。
物料需求计划通过计算机软件将企业的各部门联系存一 起,共同完成复杂产品的制造。这样,生产计划人员就 可以根据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和库存水平。
–西格玛即希腊字母σ的译音,是一个统计学的单位,表示 与平均值的标准偏差,企业也可以用西格玛的级别来衡量 流程管理方面的表现。6σ即要求产品合格率达到 99.99966%,次品率不超过百万分之3.4,称之为六西格玛, 即在100万次事件中,只有3.4件次事件存在缺陷。
19
4、六西格玛管理理论
推进流程的持续改善
运营风 险的演 进历程
21
事故致 因理论
轨迹交 叉理论
(1)运营风险的演进历程
风险驱动因素 风险事件
运营风险组成
四大要素
损失事件 风险损失
风险事件、损失事件是业务运营风险的表现形 式,风险事件是业务运营风险存在的前兆性标志 损失事件是业务运营风险释放的结果 风险驱动因素是触发风险事件或损失事件最直 接、最主要的原因 风险损失是损失事件发生后导致的后果。
13
(二)运营管理理论的发展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银行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流业程在再国造理论
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运营管理理论不再只局限于
生产领域,而是广泛应用在现代服务领域。
精益运营理论
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带来的挑战,提高核心竞争
力,银行业纷纷改革传统的分散式运营模式,实现运营 的工业化、流程化,管理学界也对运营理论进行了进一
运营理论与实践
二○一一年四月
内容概述 主要内容
运营管理 基础理论
运行管理 工作发展 概述
2
一、运营管理基础理论
引言
随着服务业的兴起和发展,生产的概念进一步扩展, 不仅包括了有形产品的制造,而且包括了无形服务 的提供,生产管理也逐步演化为运营管理,早期用 于指导制造业实践的生产管理理论同样运用在服务 领域,并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运 营管理基础理论体系。
12
7、全面质量管理与质量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