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3:“长治”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方案编写提纲综合说明简述项目背景、建设目标、技术线路、主要措施、投资概算和效益分析等。
在文字之前插入项目区位置图和工程特性表。
1 项目区概况1.1 项目区选择1.1.1选择原则1.1.2 项目区选定介绍项目区在全县的位置、土地总面积、涉及乡村、小流域名称等,简要说明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1.2 基本情况1.2.1 自然条件重点介绍与生态修复相关的气候、植被情况。
一、地质项目区地质构造、影响地表的地层岩性及其分布、面积、所占比例等。
二、地貌项目区所属地貌类型区,主要地貌单元及分布、面积、所占比例;平均海拔高度、最高和最低海拔高度、相对高差。
重点说明项目区坡面情况,包括地面坡度组成,不同地貌部位的坡度、坡长等。
插入项目区地面坡度组成表。
三、土壤(地面物质组成)项目区主要土壤类型,各类土壤的分布、土壤质地、土层厚度及肥力情况。
分别说明耕地土壤和山地土壤的理化性状,包括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等。
插入项目区土壤理化性状表。
四、植被项目区内天然植被种类(包括树种、草种)及保存情况,人工植被种类、数量及生长情况;项目区现有林地面积,有林地、灌木林、经果林、疏林、荒山荒坡的面积、比例及树种(草)结构。
现有植被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具有独特开发利用价值的经果林(草)树种,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植被种类及利用情况。
五、气候特征项目区所属气候类型区及气候特点,主要气象要素:1、降水。
包括多年年均降水量、最大年降水量、最小年降水量,降水年内分布情况;10年、20年一遇24小时最大降雨量。
2、温度与光热资源。
包括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极端最低气温,≥10°C积温,无霜期,年均日照时数。
六、河流水文项目区所属水系,流域内主要河流;年径流总量,径流年际变化,径流模数。
多年平均输沙量。
说明项目区水资源的利用情况,插入项目区水资源利用现状表。
1.2.2 社会经济说明项目区土地利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等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影响生态修复的障碍因素。
一、人口与劳动力项目区涉及的行政村、组,人口总量、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农业人口、农业劳动力总量。
说明劳力外出务工情况。
二、土地利用现状项目区各类用地的数量和分布,人均土地和耕地数量,耕地中基本农田所占比重及人均基本农田。
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的利用方式等方面论述对水土保持带来不利影响)。
插入项目区耕地坡度组成表。
三、农村各业生产(1)农村产业结构。
农、林、牧、渔各业年产值,各业产值占农村总产值的比例,农民人均纯收入等。
(2)农业生产。
主要包括农作物的种类、播种面积、平均单产、人均产粮等。
插入项目区粮食生产现状表。
(3)林业生产。
水土保持林、经济林、果园等的面积,经营管理情况。
(4)牧业生产。
各类牧畜品种、数量,饲料来源,经营管理情况。
(5)渔业生产。
养渔水面的类型、面积,产量和经营管理情况。
四、农村生活条件。
与农民群众生活有关的燃料、肥料、饲料情况,人畜饮水情况等。
2 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状况2.1 水土流失2.1.1 水土流失现状包括水土流失类型及分布,不同水土流失强度等级的面积、所占比例及地类分布情况,土壤侵蚀总量和侵蚀模数。
插入项目区水土流失地类分布情况表。
2.1.2 水土流失成因说明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重点分析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
2.1.3 水土流失危害2.2 水土保持2.2.1 水土保持现状和效果说明项目区水土流失防治情况,重点介绍坡耕地的治理现状及效果。
分析现有治理措施对实现生态修复的促进作用。
2.2.2 主要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经验部分主要从治理技术、生态修复措施、管理经验等方面加以论述。
3 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3.1 指导思想3.2 建设目标包括改善生产基础条件目标、生态修复目标、管理体系目标、项目监测目标和生态示范村的建设目标。
4.1 项目分区说明工程性修复区的范围、面积、涉及村组、农业人口,以及土地利用现状、人均耕地和人均基本农田情况等,分析农业生产条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治理方向;自然修复区的范围、面积、涉及村组、农业人口和植被情况,并分析区内恢复植被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说明生态修复示范村的基本情况,以及农业生产条件、社会经济情况和农民生活情况。
4.2 农户调查和需求分析4.2.1 调查概况介绍典型村(结合生态示范村选择)和典型农户调查情况,包括调查范围、调查内容、调查方法等。
4.2.2 需求分析根据调查结果,分析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统计、归纳农户对各项治理措施的需求和投入意愿,确定项目区粮食、燃料、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等需求指标。
4.3 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划分在人口预测的基础上,结合人均粮食和经济发展指标,对规划目标确定的人均生产用地指标进行校核,确定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数量。
4.4 土地利用规划1、说明项目区内土地总面积,水土流失综合调查划分的各类图斑数量。
2、根据地面坡度、土层厚度、连片程度、距离、灌溉条件等因素,对项目区内生产用地进行土地分级,分析不同级别的土地对生产用地的适宜程度。
插入项目区土地分级和适宜性评价表。
3、根据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划分结果,按照土地适宜性评价和择优选择的原则,优先划定生产用地图斑,确定小流域土地结构调整结果。
4.5.1 行政措施包括落实退耕还林、舍饲养畜、减免农业税等相关优惠政策,促进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加快植被恢复。
要说明如何落实。
4.5.2 工程措施根据土地利用规划结果,结合水土保持的需要,说明项目区坡改梯、坡面水系工程、作业便道、植物护埂、经果林、种草、塘堰整治、沼气池、省柴灶、封禁治理等治理措施的布局和数量。
4.5.3 管护措施一是实施封禁治理,制定管护制度,落实管护人员,保护现有林草植被;二是结合经果林和坡面水系工程建设,明晰产权,落实管护责任,保护治理成果。
4.5.4 监测措施说明项目区农户效益调查计划。
插入项目农户效益调查计划表。
说明样方调查设计方案。
插入项目区样方调查设计表。
4.5.5 生态示范村规划说明生态示范村建设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和建设规模。
5 防治措施设计5.1 治理措施设计参照《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暂行规定》(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暂行规定)的有关要求进行。
5.1.1 坡耕地治理工程包括坡改梯工程、坡面水系工程、作业道路等。
工程设计内容应包括布设原则、设计标准、断面设计、施工要求、管护要点等。
应提出断面设计图和工程量表。
坡改梯工程和坡面水系工程应有地块的平面布置图。
5.1.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包括塘堰整治、溪沟整治、谷坊、拦沙坝等。
工程设计内容应包括布设原则、设计标准、断面设计、施工要求、管护要点等。
每项工程都要有典型设计,塘堰整治、溪沟整治、拦沙坝应提出平面布置图、断面设计图和工程量表。
5.1.3 植物防护工程植物防护工程包括水土保持林、经果林、种草、植物篱、植物护埂等。
对造林(种草)措施进行标准设计,包括林种、树种、整地方式、种植方式和时间、苗木规格(草种要求)等。
提出造林(种草)平面布置图和整地措施断面示意图。
插入小流域植物防护措施设计表。
5.1.4 封禁治理设计1、布设原则2、组织管理措施。
3、技术措施。
包括封禁方式、抚育管理、辅助措施等。
5.1.5 沼气池、省柴灶1、布设原则2、设计标准3、断面设计。
提出断面规格和断面设计图。
4、施工要求。
提出施工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
5.2 监测措施设计1、提出小流域农户效益调查方案。
插入小流域农户效益调查计划表。
2、提出小流域样方调查的布局和设计。
要有平面布置图,插入小流域样方调查设计表。
6 施工组织设计和分年实施计划6.1 施工组织设计6.1.1 施工组织形式概述专业队施工、农户施工、集体施工等组织形式所完成的措施种类和数量。
6.1.2 主要材料来源包括树种、草种的来源和质量保证,其它工程材料的来源和质量。
6.1.3 工程施工交通、场地、水、电等安排。
6.1.4 施工季节安排和劳动力、机械调配情况。
6.2 分年实施计划项目实施期为3年,从2004年开始实施。
根据国家补助标准、工程进度要求和劳动力、资金调配情况,合理安排建设期每年的实施计划。
将每年计划完成的工程量、劳动力、投资列表说明。
7 投资概算及筹资方案7.1 依据、定额及方法7.1.1 概算依据按照《水土保持工程投资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进行。
7.1.2 单价分析一、基础单价(1)人工预算单价(2)材料预算价格。
列表说明项目所需的材料、种苗和物资单价,以及机械、油、劳动力等的单价,仪器设备单价,建筑物单价等。
(3)林草种苗预算价格(4)施工机械台时费二、有关取费标准包括直接费、间接费、利润、税金,以及独立费用取费标准。
独立费用的计取比例按照《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以国家投资(含中央投资和地方匹配)为基数进行计算。
预备费只计算基本预备费。
三、综合单价按规定分别计算出各项治理措施的单位面积造价。
7.2 投资概算1、劳力投入2、物资投入3、资金投入。
说明分项措施投资及工程静态总投资,单位治理面积投资、各项措施单位造价等。
确定项目建设期分年投资情况。
需插入投资概算有关插表。
7.3 投资筹措方案项目中央总投资90万元,地方匹配资金按中央投资的40%计算。
说明国家投资、地方投资、群众投资(含投劳折资)的数量,并列表说明。
地方配套资金的比例不低于中央投资的40%,其中省级、地级、县级配套资金不应低于中央投资的20%、10%和10%。
独立费用统一在地方匹配资金中列支。
8 效益分析根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进行。
基准年:2004年,社会折现率12%,效益计算期为20年。
运行费按总投资的5%计。
8.1 经济效益说明项目实施后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增产、增收指标和效益,以及项目区总经济效益。
计算经济净现值、效益费用比、内部收益率等指标。
插入项目区经济效益指标表。
8.2 生态效益说明项目实施后,各项措施的蓄水效益、保土效益定额,提高林草覆盖率、减少侵蚀量、减沙效益等,以及生态用地面积扩大、实现生态修复面积等综合效益。
生态用地面积扩大,根据治理前后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来确定。
实现生态修复面积,主要指生态用地水土流失等级降低的面积。
插入项目区生态效益指标表。
8.3 社会效益说明项目实施后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基本农田比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以及改善群众生活条件等方面的效益。
9 项目组织管理9.1 组织管理机构9.2 组织管理措施包括各项规章制度、各种承包责任制、奖罚措施等。
9.3 技术保障措施包括技术服务、培训、科技示范推广、监测评价等。
9.4 质量保证措施提出工程实施的质量保证体系,有条件的可以考虑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建设监理单位,对项目的进度、质量、投资等进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