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撰写规范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毕业前最后一个重要学习环节,它既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
通过毕业设计(论文),使学生掌握科技论文写作的一般要求。
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特制定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撰写的一般规范。
一、概念界定1.设计类:解决某一工程具体问题的题目属设计类。
围绕设计任务所撰写的文字材料称为毕业设计说明书。
完整的设计类毕业设计的内容包括设计说明书和图纸两部分。
2.论文类:针对某一项目进行研究的题目属论文类。
围绕项目要求所撰写的材料称为毕业论文。
二、工作量及一般要求1.整篇论文(设计说明书)字数一般不少于字。
2.绘图是工科学生的基本技能,为此,要求毕业设计中必须有绘图工作量。
绘图量不少于张(折合为号图纸)。
其中计算机绘图()至少张,手工绘图张。
也可以全部采用计算机绘图。
3.对于设计类题目,所绘制的图纸必须紧紧围绕毕业设计内容和要求。
对于论文类题目,具体绘图内容可以由指导教师指定。
4.图纸绘制要符合国家标准和机械制图规范。
三、毕业论文的结构1.题目即整篇论文(设计说明书)的标题,它的主要作用是概括整篇论文(设计说明书)的中心内容。
题目应简短、明确、有概括性,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个字,当字数较多时,可以分成主、副标题。
2.目录目录应列出整篇论文(设计说明书)各组成部分的三级标题,即:、……、、……、1.1.1、……。
要求标题层次清晰,逐项标明页码。
目录中的标题应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
参考文献、附录、图版、索引等附属部分的页次,也应依次列入目录。
3.摘要摘要是论文的高度概括,以浓缩的形式概括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方法和观点,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一般包括:论文目的和重要性;完成了哪些工作,得出哪些结论。
要求用中、英文分别书写。
中文摘要在字左右,英文摘要以个左右实词为宜。
关键词是科技论文的文献检索标识,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
科技论文的关键词是从其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来的,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
关键词一般为~个。
4.前言前言是全篇论文的开场白。
文字以字左右为宜。
它包括:(1)选题的缘由。
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简要背景;(2)对本课题已有研究情况的评述;(3)说明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采用的手段、方法;(4)概述成果及意义。
5.正文正文是作者对自己工作的详细表述。
(1)论文1)理论分析部分:详细说明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等基本情况;指出所应使用的分析方法、计算方法、实验方法等哪些是己有的,哪些是经过自己改进的,哪些是自己创造的,以便指导教师审查和纠正。
篇幅不宜过多,应以简练、明了的文字概略表述。
2)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达到研究目的的,调查目标、对象、范围、时间、地点、调查的过程和方法等,一定要简述。
对调查所提的样本、数据、新的发现等则应详细说明。
3)结果与讨论部分,应恰当运用表格和插图进行分析。
(2)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说明书是对毕业设计进行解释与说明的书面材料,在写法上应注意与论文的区别:1)简要介绍设计的目的和意义,设计项目发展情况,设计原理及设计规范等;2)着重介绍设计方案的论证和主要参数的计算、选用。
6.总结总结是全文的思想精髓,是对整篇文章的概括。
它集中反映作者的研究成果,表达作者对所研究课题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价值的体现。
在写作时,要简单、明确。
在措辞上,应严密,容易理解,必须实事求是,切忌言过其实。
总结作为正文的最后一章编入正文。
(1)对于论文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写:1)简述所做研究的意义;2)简要介绍自己所做的工作,取得哪些成果。
特别注意的,如果创新点,一定要突出出来。
对属于前人和他人已有过的结论可少提;3)对研究过程的体会;4)对有待继续研究的内容和方向提出建议。
(2)对于设计类一般可以从以下方面写:1)对设计意义的简要概述;2)完成了哪些设计内容;3)对设计的体会;4)还有哪些有待完善的地方的建议。
7.致谢致谢是对完成论文(说明书)有帮助的人的真诚感谢。
这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是治学者应有的思想作风。
致谢应言辞恳切、实事求是。
感谢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论文)和在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过程中的辛勤指导,感谢那些对论文提出过有益的建议或给予过帮助的老师和同学。
感谢你所引用参考文献的作者。
感谢那些自己觉得应该感谢的人。
8.参考文献在论文中所引用、参考过的文献,一般都应列出来。
毕业设计(论文)的参考文献不宜过多,一般应列入的参考文献应不少于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篇。
9.附录在论文之后附上不便放进正文的重要数据、表格、公式、程序等资料,供读者阅读论文时参考。
一般附录的篇幅不宜过大,否则会让人产生头轻脚重的感觉。
四、论文(设计说明书)撰写规格要求1.文字、标点论文(设计说明书)文稿内容要完整准确,文字、标点等要规范。
汉字须使用国家公布的规范字。
中文的标点符号应按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使用。
在电子版输入中,必须采用中文标点。
论文的用词、用语必须规范。
采用科技术语进行表述,体现客观、准确,避免使用文学色彩过浓的词语或者过于通俗的白话。
在整篇论文(设计说明书)中,尽量避免出现“我”、“我们”、“作者”等字样,一般情况下,主语可以省略或者可以改成被动语态。
2.名词、名称科学技术名词术语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或国家标准、部颁标准中规定的名称,尚未统一规定或叫法有争议的名称术语,可采用惯用的名称。
使用外文缩写词时,首次出现时应在括号内注明其含义。
外国人名一般采用英文原名,按名前姓后的原则书写。
比较熟知的外国人名(如牛顿、达尔文、马克思等)也可采用中文译名,但必须按照标准译法。
在同一篇文章中,表示同一事物的名词必须统一。
3.量和单位量和单位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标准,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
非物理量的单位,如件、台、人、元等,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例如件台、元。
4.数字论文(说明书)中的数据原则上采用阿拉伯数字。
但在文字叙述中涉及到不很大的数目时,一般不用阿拉伯数字,如“三力作用于一点”,不宜写成“力作用于点”。
大约的数字可以用中文数字,也可以用阿拉伯数字,如“约一百五十人”,也可写成“约人”。
5.标题层次标题层次应有条不紊,整齐清晰。
章节编号方法应采用分级阿拉伯数字编号方法,第一级为“”、“”、“”、……,第二级为“”、“”、“”、……,第三级为“.2.1”、“.”、“.”、……,但分级阿拉伯数字的编号一般不超过四级。
在多级编号中,两级之间用下角圆点隔开,每一级的末尾不加标点。
第四级以下单独占行的标题顺序采用.、.、.……,()、()、()、……两层,序数后空一格写标题。
正文中对总项包括的分项采用)、)、)单独编号,对分项中的小项采用①、②、③、……的序号,括号后不再加其他标点。
举例如下:系统实现.嵌入式系统的搭建..构建交叉编译环境6.注释注释是为便于理解所作的解释和说明。
注释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页末注(将注释文字放在加注页的下端),另一种是篇末注(将全部注文集中在对应章的末尾或者整篇文章的末尾)。
7.公式公式必须采用规范的表达方式,应居中书写。
对于公式中符号的说明,用“式中:”字样引出,符号和说明之间用“——”隔开。
公式必须有编号,编号规则为“所在章的序号在本章的出现顺序号”,编号用圆括号括起放在公式右边行末,如:()。
公式和编号之间为空白。
在正文中引用公式,采用“式()”式样。
公式必须使用公式编辑器输入,不可使用图片形式粘贴。
8.表格对于大量的数据或恨规则的说明等,为便于阅读和说明,可以采用表格形式来表达。
表格设计必须简明,一目了然。
每个表格应有表序和表题,表序是表格的编号,采用“所在章的序号在本章的出现顺序号”编排。
表题就是表格的名字,说明表格的含义。
表题尽量简明。
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正中,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
表格中的数据单位必须采用国际标准单位。
如果表格内数据只有一个单位,可以写在表名之后,如:表年汽车保有量(单位:万辆)。
如果各项数据单位不同,则在该项名称后面加括号标明单位。
对于表格,正文中必须有明确的引用,而且引用在前,表格在后,采用“见表××”式样。
只要排版许可,尽可能在引用表格的正文段落结束,就出现相应表格。
如:汽油车怠速污染物排放标准值见表。
表汽油车怠速污染物排放标准值如果是引用其他文献中的表格,必须用文献标注的方式标明出处。
引用的表格必须自己重新绘制,然后按照表格在自己文章中的顺序编写表序和表题。
不得采用扫描方式。
在排版时,一个表格尽可能在同一页。
如果实在不能避免,允许下页接续。
接续时,表题可省略,表头应重复写,并在表格右上方写“续表××”。
9.插图文章中的插图可以采用手工绘制或者采用绘图软件绘制。
插图必须符合制图规范,图面要整洁美观匀称。
每幅插图应有图序和图题。
图序是插图的编号,采用“所在章的序号在本章的出现顺序号”编排。
图题就是插图的名字,说明插图的含义。
图题尽量简明。
图序和图题放在图的下方居中处。
图序和图题形式为:“图程序设计流程图”。
如果是引用其他文献中的插图,必须标明出处,而且图面清晰,然后按照插图在自己论文的顺序编写图序和图题。
对于能够自己绘制的简图、流程图等必须自己绘制,不可使用扫描图片。
对于插图,正文中必须有明确的引用,而且引用在前,插图在后。
采用“如图所示”形式。
只要排版许可,尽可能在引用插图的正文段落结束,就出现相应插图。
实验结果已用图表示清楚的一般不再列表。
图表中所述内容不必在正文中再做说明,应尽量避免重复。
10.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在正文中的引用格式,另外一个是参考文献在文章最后罗列的格式。
(1)引用格式正文部分引用的标注方法采用顺序编码制,即按文章正文部分引用的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上角标方括号中。
例:……西德学者。
克罗斯研究瑞塞尔市附近侏罗山中老第三纪断裂对第三系褶皱的控制[];之后,他又描述了西里西亚等和三条大型的近南北向构造带,并提出地柄是在不均一的块体的基底上发展的思想[]。
……引用多篇文献时,只须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内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
如遇连续序号,可标注起讫序号。
例:裴伟[,]提出……莫拉德对稳定区的节理格式的研究[]。
(2)罗列格式参考文献一律罗列在正文之后,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统一用阿拉伯数字进行自然编号,序码用方括号括起。
1)参考文献著录项目.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
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主要责任者(姓先名后,英文不加缩写点)超过人时,只写前名,后面加“等”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