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环境价值评估方法Microsoft-Word-文档

第八章-环境价值评估方法Microsoft-Word-文档

第八章环境价值评估方法本章提要☞引言☞直接市场评价法☞揭示偏好价值评估法☞陈述偏好法☞评价方法的选择第一节引言思考下列问题:1.环境物品或服务有无完善的市场?2.你喜欢的一件衣服,你会通过怎样的方式表示你的偏好?3.对环境物品或服务怎样表示偏好?4.总结环境价值评估方法的含义5.环境价值评估的意义是什么?6.环境经济评价是否可能?☞(1)环境的评级评价的困难所在虽然也有一部分环境产品具有市场和市场价格(环境的改善,直接影响货币价值的情况也存在),但是大部分具有以下特点∶•环境及其产品或者服务往往不存在市场•往往没有市场价格这并不是说,评价就不可能。

虽然评价的难度加大了,但是评价还是有办法进行的。

(2)没有市场价格的东西能否进行市场评价☞从「贵重得无法估价」来说明环境评价的可能性这样贵重的东西具有无限的货币价值。

但是,无论怎样贵重的美术品,我们说它无价并不是指它的货币价值,而是指它的艺术价值。

从货币价值来看,总还是有价的。

无论多么贵重的东西,如果是不变的货币价值,那么就不存在买得起的人,也不会出现购买的人。

所以,不存真正认为货币价值无限的人。

「非常贵重」与「货币价值的无限」还是不一样的。

2)第二种的解释在于「人生中总存在无法用货币评价的东西」这种说法。

这似乎是「贵重的无法估价」的更为合理的解释。

但是,这一说法的实际应用必须注意。

例如人的生命,我们并不是把它作为以货币单位无法评价的问题来看待的,对于人命的抢救都设有明确的限度。

所以,根据具体情况,环境的评价过程中,虽然还可能存在一些不能容忍的行为,但是,面对资源稀少的现实,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以货币作为决策时的评价尺度。

☞(3)结论记住这一点很重要∶环境的经济评价,选择货币作为度量单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个便利的度量单位而已。

确实存在不能用货币进行计测的利益和损失。

环境价值评价的基础:是人们对于环境改善的支付意愿,或是忍受环境损失的接受赔偿意愿。

☞评估方法:☞ 1.直接市场评价法 2.揭示偏好法 3.陈述偏好法第二节直接市场评价法☞一、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1.含义:它是根据生产率的变动情况来评估环境质量变动所带来的影响的方法。

☞ 2.内容:直接市场评价法把环境质量看作是一个生产要素,利用市场价格(如果市场价格不能准确反映产品或服务的稀缺特征,则要通过影子价格进行调整),赋予环境损害以价值(环境成本)或评价环境改善所带来的效益。

☞二、直接市场评价法☞直接市场法主要包括(或利用)下面几种主要的方法对环境损害或效益进行价值评估。

☞(一)生产率变动法☞ 1.含义:是指环境变化可以通过生产过程影响生产者的产量、成本和利润,或是通过消费品的供给与价格变动影响消费者福利。

☞ 2.步骤:☞(1)估计环境变化对受者(财产、机器设备或者人等)造成影响的物理效果和范围☞(2)估计该影响对成本或产出造成的影响☞(3)估计产出或者成本变化的市场价值☞ 3.运用市场价格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1)环境质量变动影响到的商品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比较充分的条件下销售的,那么,就可以直接利用该商品的市场价格进行估算。

☞(2)生产量变动的规模可能影响价格的变动,就应设法预测新的价格水平。

例如,某一荔枝产区环境质量恶化导致了整个市场荔枝供给量的下降的情况。

☞(3)面对环境变化的影响,生产者与消费者可能会采取行动以保护自己。

☞ 4.数据与信息需求☞利用生产率变动法对环境损害或效益进行评估所需的数据与信息有:☞①生产或消费活动对可交易物品的环境影响证据;☞②有关所分析物品的市场价格的数据;☞③在价格可能受到影响的地方(时候),对生产与消费反应的预测;☞④如果该物品是非市场交易品,则需要与其最相近的市场交易品(替代品)的信息;☞⑤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对环境损害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因此,需要对可能的或已经实施的行为调整进行识别和评价。

☞(二)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 1.含义:疾病成本法(cost of illness approach)和人力资本方法(human capital approach)就是用于估算环境变化造成的健康损失成本的主要方法,或者说是通过评价反映在人体健康上的环境价值的方法。

☞疾病成本=因环境质量变化而增加的病人人数×每个病人的平均医疗费用(按不同病症加权计算)☞人力资本=环境质量变化对劳动者预期寿命和工作年限的影响×劳动者预期收入(不包括来自非人力资本的收入)的现值☞劳动者的收入损失应分年龄组计算劳动者某一年龄的收入损失,然后将各年龄的收入损失汇总,得出因环境问题而导致的劳动者一生的收入损失。

☞ 2.步骤与方法☞人力资本法的基本步骤如下:☞(1)识别环境中可致病的特征因素(致病动因)☞(2)确定致病动因与疾病发生率和过早死亡率之间的关系☞(3)评价处于风险之中的人口规模☞(4)估算由于疾病导致缺勤所引起的收入损失和医疗费用☞如果实际的医疗费用(例如,药品和医生的工资)存在严重的价格扭曲现象的话,则需要通过影子价格(或影子工资)进行调整。

☞(5)估算由于过早死亡所带来的影响☞3.数据与信息☞利用疾病成本法或人力资本法对环境损害或效益进行价值评估所需的数据与信息有:☞①致病动因的水平(F);☞②可致病的环境质量阈值(S);☞③超过阈值的强度(X);☞④与强度相对应的持续时间(Y);☞⑤与上述因素相对应的发病率(N,每百万人口n例);☞⑥暴露人群的评估:分布规律、敏感人群统计等;☞⑦剂量-反应关系为:☞N=N(F)☞F=(S,X,Y,…)☞⑧与上述发病率对应的工时损失数和医疗费用耗费;☞⑨单位工时工资、医生工资、设备折旧、药品价格等。

☞4.需要注意的问题(自学)☞①一些致病环境动因难于辨认,剂量-反应关系更难于建立;致病动因在环境中作用强度的分布与人口分布及敏感人群分布的关系十分复杂;发病率结果由多种因素导致,难于区分。

☞②对处于风险中的人群的评价受到个体差异的干扰。

☞③这两种方法是建立在把人看作是一个资本单元的基础上,来计算由于疾病和过早死亡所带来的损失,这会引发一些如何评价那些没有生产能力或不参加生产活动的人的损失问题。

☞④价格扭曲的现象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医生工资,药品的价格等。

☞三、直接市场评价法的适用范围与条件☞ 1.适用范围:☞①土壤侵蚀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及泥沙沉积对流域下游地区使用者造成的影响(例如,对低地的农民、河水使用者、河流航行等);☞②酸雨对农作物和森林的影响,以及它对材料和设备造成的腐蚀等影响;☞③空气污染通过大气中的微粒和其他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④水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⑤由于排水不畅和渗漏问题,造成受灌地的盐碱化,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⑥砍伐森林对气候和生态的影响。

☞ 2.具备的条件:☞①环境质量变化直接增加或者减少商品或服务的产出,这种商品或服务是市场化的,或者是潜在的、可交易的,甚至它们有市场化的替代物;☞②环境影响的物理效果明显,而且可以观察出来,或者能够用实证方法获得;☞③市场运行良好,价格是一个产品或服务的经济价值的良好指标。

☞四、直接市场评价法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①一般来说,很难估计出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活动与产出、成本或损害之间的物理关系。

☞②在确定对受者的影响时,通常很难把环境因素从其他影响因素中分离出来。

☞③当环境变化对市场产生明显影响时,就需要对市场结构、弹性、供给与需求反应进行比较深入的观察。

☞④当确定一项活动对产出的影响时,需要预测“某个环境变化”存在与否的后果即建立一个假如存在或假设不存在的后果序列。

☞⑤价格问题。

☞五、对直接市场评价法的总体评价及其在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在发展中国家或者正在建立市场经济的国家中使用本方法应该注意以下问题:☞①在不同自然条件和经济水平下建立起来的因果(剂量-反应)关系具有特定的意义。

OECD国家建立起来的剂量-反应关系、各种模型,发展中国家要慎用。

☞②在大多数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经济系统中,产品市场要么不存在,要么发育不足。

这就必须采用迂回的定价方法或对所比较的产品做出很强的假设。

第三节揭示偏好价值评估法☞一、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1.概念:揭示偏好法(revealed preference approach)是通过考察人们与市场相关的行为,特别是在与环境联系紧密的市场中所支付的价格或他们获得的利益,间接推断出人们对环境的偏好,以此来估算环境质量变化的经济价值。

☞ 2.理论基础:☞(1)市场上存在着一些商品,它们可以作为环境所提供服务的替代品。

☞(2)环境的某些服务功能是能够被有些私人物品完全替代的,但有些只能是部分替代,甚至是无法替代的。

☞二、揭示偏好价值评估法的具体方法☞(一)内涵资产定价法:它是基于这样的一种理论,即人们赋予环境的价值可以从他们购买的具有环境属性的商品的价格中推断出来。

☞(二)防护支出法与重置成本法☞ 1.防护支出法:是根据人们为防止环境退化所准备支出的费用多少推断出人们对环境价值的估价,属于揭示偏好法。

☞ 2.重置成本法(replacement cost approach)则是估算环境被破坏后将其恢复原状所要支出的费用,属于直接市场评价法。

☞(三)旅行费用法☞1.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旅行费用法(travel cost approach)常常被用来评价那些没有市场价格的自然景点或者环境资源的价值。

它要评估的是旅游者通过消费这些环境商品或服务所获得的效益,或者说对这些旅游场所的支付意愿(旅游者对这些环境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认同)。

支付意愿等于消费者的实际支付与其消费某一商品或服务所获得的消费者剩余之和。

那么,假设我们可以获得旅游者的实际花费数目,要确定旅游者的支付意愿大小的关键就在于要估算出旅游者的消费者剩余。

☞旅行费用法假设所有旅游者消费该环境商品或服务所获得的总效益是相等的,它等于边际旅游者(距离评价地点最远的旅游者)的旅行费用,离评价地点最远的用户,其消费者剩余最小;而离评价地点最近的用户,其消费者剩余最大。

☞2.步骤与方法☞(1)定义和划分旅游者的出发地区:以评价场所为圆心,把场所四周的地区按距离远近分成若干个区域。

☞(2)在评价地点对旅游者进行抽样调查☞(3)计算每一区域内到此地点旅游的人次(旅游率)☞(4)求出旅行费用对旅游率的影响☞(5)确定对该场所的实际需求曲线☞(6)计算每个区域的消费者剩余☞(7)将每个区域的旅游费用及消费者剩余加总:得出总的支付愿望,即是评价景点的价值。

☞3.适用范围与条件☞旅行费用法适用于评价以下场所:☞①闲娱乐场地;☞②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用于娱乐的森林和湿地;☞③水库、大坝、森林等兼有休闲娱乐及其他用途的地方等。

☞旅行费用法要求满足以下条件:☞①这些地点是可以到达的,至少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到达;☞②所涉及的场所没有直接的门票及其他费用,或者收费很低;☞③人们到达这样的地点,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或者其他开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