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平面设计要点.技术手册总图设计总平面设计要点一、交通分析1、车行道:注意从主干道进出小区路线是否顺畅;地下车库出入口与小区路、城市道路间的关系。
(1)小区通路出入口应距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点量起,不应小于80m,次干道不小于70m。
(2)小区内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住宅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接;机动车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米。
人行出入口间距不宜超过80 米,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米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3)住宅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米,并应设不小于12米×12米的回车场地。
(4)当住宅区内道路纵坡在10%以上且坡超过30米时,应设步行梯道,每段梯步不得少于3级,每15级左右应设置高度不小于1.5米的缓冲平台,并在坡道旁附设推自行车的坡道。
(5)住宅区内道路最小转弯半径,视道路等级而不同,除满足消防车通行的规定外,宜采用9米~20米,最小可采用5米,会车最小视距为30米,停车视距为15米~20米;机动车、非机动车和人行道的横坡宜采用1%~2%。
(6)住宅区内各级道路宽度宜为:a、小区路路面宽度为5米~8米,建筑控制线宽度不宜小于10米;组团路路面宽度为3米~5米,b、建筑控制线宽度不宜小于8米;c、宅间小路路面宽度不宜小于2.5米。
2、人行道:研究人的活动模式;人车分流设计。
(1)城市中人行交通系统规划应以行人流量的大小和流向为依据,并结合建筑功能的需要,组成空中、地下和地面的人行交通系统。
(2)住宅区内人流量115~150人/分,人行道宽度3.5米;75~115 人/分,人行道宽度3.0米;小于75人/分人行道宽度2.0米;很少人流量,人行道宽度1.5 米。
3、消防车道:坡度;与建筑物间距;回车场;(参见防火设计规范)地下室顶板对路面的降板处理;排水;荷载。
(1)低规 6.0.1条街区内的道路应考虑消防车的通行,其道路中心线间距不宜超过160米。
当建筑物沿街部分长度超过150米或总长度超过220米时,均应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
(2)6.0.7建筑物的封闭内院,如其短边长度超过24米时,宜设有进入内院的消防车道。
(3)高规4.3.1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环形消防车道,当设环形车道有困难时,可沿高层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
当高层建筑的沿街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度超过220m时,应在适中位置设置穿过高层建筑的消防车道。
高层建筑应设有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道,通道之间的距离不宜超过80米。
(4)高规4.3.2 高层建筑的内院或天井,当其短边长度超过24米时,宜设有进入内院或天井的消防车道。
(5)高规4.3.5 尽头式消防车道应设有回车道或回车场,回车场不宜小于15米×15米。
大型消防车的回车场不宜小于18米×18米。
(6)高规4.3.6 穿过高层建筑的消防车道,其净宽和净空高度均不应小于4.0米(深圳要求净空高度不小于4.5米)。
(7)消防车道的转弯半径不应小于9米,对于高层建筑不应小于12米。
(8)消防车道的宽度:登高面处不应小于6米,其余处不应小于4米。
(9)消防车道的坡度:登高面处应不大于1%;其余处应为不大于7%。
(10)消防车道距建筑物距离:登高面处应为5米~10米,其余处不宜小于2米。
(11)登高面宜在用地红线内解决。
条件限制确有困难时,可利用绿化带作登高面,但绿化带下应铺设硬地。
并按消防车总重300KN计算。
(12)当建筑物凹入处进深不超过4m时,该凹入范围可计入1/4 周边长度算作登高面。
如凹槽宽度不大于2.5米,该凹槽长度可不计入建边总长度。
(13)登高面总宽度可累加计算,但累加计算次数不应超过两次。
(14)高规4.1.7 高层建筑的底边至少有一个长边或周边长度的1/4且2技术手册-总图设计不小于一个长边长度,不应布置高度大于5米,进深大于4米的裙房,且在此范围内必须设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
二、竖向设计1、确定±0.000 所需考虑因素:(1)与周围道路和场地的关系;必须有四周市政道路的有关图纸和地形图。
(2)与环境景观的关系(如:架空层、路面水);应满足消防车道及登高面的竖向设计要求。
(3)地下室标高与市政管线的关系;在方案设计中应有总图、设备专业参与配合,避免走弯路。
(4)土方平衡:场地标高的升降:①土方工程的计算仅包括场地整平部份,因而在平衡填挖方时,尚应包括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及管线等有关的土方工程量;②区内土方工程量除考虑尽量减少外,还应使填挖方接近平衡。
在填方工程量或挖方工程量超过10万立方米时,填挖方之差不应超过5%;在填方工程量或挖方工程量在10万立方米以下时,填挖方之差不应超过10%;③在建城区地块内有高层建筑、地下室并受四周市政路的影响,一般不做土方工程平衡,也很难做到土方工程平衡。
(5)挡土墙高度问题;毛石挡土墙高度不宜超过7米,超过7米会带来墙体占地面积太大,很不经济,改用钢筋砼挡墙;超过10米改用喷锚打锚杆较好。
(6)与洪水水位的关系(如:排洪);在解决小区内的排水问题时,应很好了解厂区的位置是否受到洪水或高地雨水的影响。
在山区建房,一定要考虑山洪问题。
在沿海或受洪水泛滥威胁的地区建房。
小区标高最好高于洪水位波浪线0.50米,否则,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洪措施。
重要建筑100年一遇洪水位一般为50年一遇。
(7)坐标问题:进入电脑画图时代,在总平面图中建筑平面尺寸的标注和图示一定要一致,否则影响电脑点坐标3技术手册-总图设计2、道路标高、场地标高(1)道路标高的决定往往对小区的竖向布置起控制作用。
(2)小区竖向布置标高的选择往往受小区外市政路标高的影响。
3、地下室顶板覆土:要考虑地面排水、管线铺设、绿地植被等因素。
在总图中建议600~6、转弯半径要求:与城市干路交角大于75°。
7、小区路间距160米,尽端路小于120米,并设不小于12×12m的回场地。
8、开口与主干道及各种设施的关系。
(1)任何车位不得设道直接通向快速路的路口,只允许辅道出入。
(2)支路承担小区内部及大型建筑出入交通作用,并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以服务功能为主,两侧应保留5米~10米绿化带用地。
支路道路宽度15m~30m.五、背景资料:包括总图、道路、外线。
背景资料(1)山区:必须了解排洪、沿江河水文情况。
(2)市政路资料:施工图应含道路及管线,故不要实测资料,因其只有管线;规划院、市政院图纸信息费比信息办费用便宜。
一、总平面图(1)保留的地形和地物;(2)测量坐标网、坐标值;(3)场地四界的测量坐标(或定位尺寸),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或用地界线的位置;(4)场地四邻原有及规划道路的位置(主要坐标值或定位尺寸),以及主要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位置、名称、层数;(5)建筑物、构筑物(人防工程、地下车库、油库、贮水池等隐蔽工程以虚线表示)的名称或编号、层数、定位(坐标或相互关系尺寸);(6)广场、停车场、运动场地、道路、无障碍设施、排水沟、挡土墙、护坡的定位(坐标或相互关系)尺寸;(7)指北针或风玫瑰图;(8)建筑物、构筑物使用编号时,应列出“建筑物和构筑物名称编号表”;(9)注明施工图设计的依据、尺寸单位、比例、坐标及高程系统(如为场地建筑坐标网时,应注明与测量坐标网的相互关系)、补充图例等。
二、竖向布置图(1)场地测量坐标网、坐标值;(2)场地四邻的道路、水面、地面的关键性标高;(3)建筑物、构筑物名称或编号、室内外地面设计标高;(4)广场、停车场、运动场地的设计标高;(5)道路、排水沟的起点、变坡点、转折点和终点的设计标高(路面中心和排水沟顶及沟底)、纵坡度、纵坡距、关键性坐标,道路表明双面坡或单面坡,必要时标明道路平曲线及竖曲线要素;(6)挡土墙、护坡或土坎顶部和底部的主要设计标高及护坡坡度;(7)用坡向箭头表明地面坡向,当对场地平整要求严格或地形起伏较大时,可用设计等高线表示;(8)指北针或风玫瑰图;(9)注明尺寸单位、比例、图例等。
竖向布置根据建设项目的使用要求,结合用地地形特点和施工技术条件,合理确定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等标高,做到充分利用地形,减少挖填土石方,使设计经济合理,这就是竖向布置设计的主要工作。
竖向布置的目的是改造和利用地形,使确定的设计标高和设计地面能满足建筑物、构筑物之间和场地内外交通运输合理要求,保证地面水有组织的排除,并力争土石方工程量最小。
竖向设计应说明设计依据,如城市道路和管道的标高、工艺要求、运输、地形、排水、供水位等情况以及土石方平衡、取土或弃土地点、场地、平整方法等。
还应说明竖向布置方式(平坡式或台阶式),地表水排除方式(明沟或暗沟系统)等。
如采用明沟系统,还应阐述其排放地点的地形、高程等情况。
竖向布置图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场地施工坐标图、坐标值。
2.建筑物、构筑物名称(或编号)、室内外设计标高。
3.场地外围的道路、地面的关键标高。
4.道路、排水沟的起点、变坡点、转折点和终点等设计标高。
5.用坡向箭头表示地面坡向。
6.指北针。
7.说明栏内:尺寸单位、比例、高层系统名称等。
三、土方平衡图(1)场地红线坐标;(也就是确定土方计算的范围)(2)设计的建筑物、构筑物位置;(3)20mx20m或30mx30m方格网及其定位,各方格点的原地面标高、设计标高、填挖高度、填区和挖区的分界线,各方格土方量、总土方量;(选20m或30m方格网要看现状高程坐标点的疏密程度,保证每个方格网至少有一个现状坐标点)(4)土方平衡表。
(5)可适当考虑建筑室外地面做法的挖方量。
四、管道综合图(1)总平面布置;(2)场地四界的施工坐标(或注尺寸)、道路红线及建筑红线或用地界线的位置;(3)各管线的平面布置,注明各管线与建、构筑物的距离和管线间距;(4)场外管线接入点的位置;(5)管线密集的地段宜适当增加断面图,表明管线与建、构筑物,绿化之间及管线之间的距离,并注明主要交叉点上、下管线的标高或间距;(6)指北针。
五、绿化布置图(1)绘出总平面布置;(2)绿地(含水面)、人行步道及硬质铺地的定位;(3)建筑小品的位置(坐标或定位尺寸)、设计标高、详图索引;(4)指北针;(5)注明尺寸单位、比例、图例、施工要求等。
六、交通分析图车行流线:普通车和消防车的流线七、总平面的详图路面结构、挡土墙、护坡、排水沟、广场、运动场地、停车场地面等详图。
八、总平面设计中的环境设计问题过去的总平面设计是以功能为主的设计,整个设计区内就是单调的房屋排列和必要的交通条件,即使在民用项目中考虑到人们的居住条件和服务设施,也都是停留在低层次的生活标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在设计中除了考虑房屋排列满足地方规定的间距,保证房屋的日照、通风条件外,还要考虑对环境的要求及良好的服务功能,例如:漫步、休憩、餐饮、娱乐、大众健身等户外活动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