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原理第一章图案最早由日本的有岛精一首创,和英文“design “对应,长期被作为艺术设计的早期概念来使用。
法国研究技术发展的著名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认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没有自身的属性,人类存在着巨大的缺陷。
一、从缺陷着眼我们来发现并理解设计产生的一系列动因:1.物理缺陷——生理缺陷、环境缺陷2心理缺陷——懒惰、犯错误不同的地区常常产生不同的建筑形式,不同的地形会产生不同的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除去不同环境可以提供的特殊原料和材料外,环境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适合于当地的物的生产目的和最终形态。
无论是建筑还是生产交通工具,都是设计者根据环境限制而进行的设计,弥补人类的环境缺陷是设计的重要动因。
让身体的某一部位功能随想象力一起发挥到最大限度,这不是荒诞不经得奇思怪想,而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
生活方式形成了造物活动的基本行为背景,构成了造物活动的基本行为结果。
在这个意义上说,研究设计就是研究人类的生活方式。
《雅典宪章》中,把人的生活划分为三个部分:日常生活劳动游憩日本住居学家吉阪隆正先生在《住居的发现》一书中,进一步从事了“三分法”,提出了生活的三类型:第一生活:生殖、排泄、修养、觅食及维持生理和生命需要的行为;第二生活:家务、生产、交换、消费等补助第一生活的行为;第三生活:表现、创作、游戏、构思等艺术、娱乐及思维活动。
二、设计与人类的生活方式的关系生活方式形成了造物活动的基本行为背景,构成了造物活动的基本行为结果。
在这个意义上说,研究设计就是研究人类的生活方式。
设计与人类的生活方式的辩证统一:一方面,设计是人类生活方式的物质化积淀。
孤立的造物设计,而忽视其使用环境和消费环境,会造成物与生活方式的脱节,是不会被社会所接受和推崇的。
另一方面,人类的生活方式是设计产生的条件和动因。
设计也在不断的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设计来自于生活方式,又回归于生活方式。
设计适应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在创造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三、设计的本质特征设计的创造性特征: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就是一个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的创造性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通过改变旧有的不足,来更好地使设计对象的综合价值得以发挥,从而使设计的最终实现展现出富于创造性的迷人风采。
创造性是设计的本质属性,是评价设计优劣的重要标准。
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艺术形式的本质,实际上也是艺术设计存在的本原价值的体现。
设计的科技性特征:任何一个物的创造过程,尽管不一定包括发明过程,但少不了设计的过程;而真正的发明则必须通过设计过程和设计思维方法才能实现。
设计对艺术的影响设计活动或者设计作品也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借鉴甚至模仿的对象。
一方面,设计材料和生产方法常为艺术家所青睐,用来革新艺术的创作手法甚至产生新的艺术门类。
另一方面,有设计而产生的文化观念和哲学思想也为艺术所关注,并成为艺术家探讨和表达的重要内容。
四、设计的分类当“设计”为动词,可分为一下类型:1.生活中的设想和计划2.产生物质形态的设想与计划3.产生精神影响的设想和计划4.被商业化的设想与计划当“设计”为名词,可分为一下类型:1.非物质的秩序设计2.工程的秩序设计3.艺术的秩序设计一般的理解,环境设计是对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行的设计。
环境设计通过对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和科技因素的中和考虑而创造了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生存空间。
建筑设计是指对建筑物的结构、空间及造型、功能等方面进行设计,包括建筑工程设计和建筑艺术设计。
环境设计的类型: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和公共艺术设计等。
建筑的基本目的是建筑的功能、物质技术条件和建筑形象,即实用、坚固、美观。
室内设计的内容:空间设计、装修设计、陈设设计、物理环境设计人和土地的和谐关系问题是景观设计的核心。
人文精神、人文价值和人文理想的建构成为对公共艺术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视觉传达设计”一词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使用,而正式形成于六十年代,是以视觉传播和信息的交流为唯一目的的艺术设计类型。
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是以招贴画为中心的印刷品设计发展起来的。
在“读图时代”的社会机遇中,视觉传达设计不断被注入新的生命养料,也在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达媒介由印刷、影视向多媒体领域发展;视觉表达方式由二维扩大到三维和四维形式;信息传播方式从单向信息传达向交互信息传达发展。
以承载广告的媒介来分,广告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古代广告时期:以实物、叫卖、标记、音响为主体2、中世纪广告时期:以商标和牌号为主体3、近代广告时期:以报刊为主体4、现代广告时期:利用电讯科技传递信息广告设计的原则:真实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形象性原则、感情性原则广告的设计定位:商品定位、企业定位、市场定位以及价格和色彩定位。
包装设计一般包括:包装装潢设计、包装容器造型设计、包装结构设计绿色包装: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可循环利用和再生的包装。
绿色包装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容器、包装材料、包装设计、生产工艺以及废弃物处理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包装学科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国包装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比较传统包装理念与绿色包装理念理念:1、传统包装设计理念: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需求和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的;绿色包装设计理念:以环保为中心,以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为出发点;2、传统包装设计理念:无视产品的可持续性和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现象。
绿色包装设计理念:通过设计创造一种无污染并可回收再利用的包装形态,形成有利于人类健康和有利于人类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
绿色包装材料主要包括:1、可回收利用的包装材料2、可降解包装材料3、可食性包装材料4、天然材料“‘CIS’设计,即企业识别设计,又称企业整体形象设计,是指将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文化通过统一的视觉设计加以整合和传达,使大众产生一致的认同感与价值观,从而创造最佳经营环境的一种经营战略。
”1907年,德国现代设计的重要奠基人彼得•贝伦斯为德国电器工业公司(AEG)设计出西方最早的完整企业标志和企业形象,是现代企业整体形象设计系统的开端。
三个层面的内容:视觉形象系统、行为形象系统、思维形象系统视觉形象系统(Visual Identity,简称VI):主要是从视觉上来传播企业理念、文化特质、服务内容、企业规范等抽象语意,将其通过视觉设计整合而转换为具体的符号概念。
以标准化、统一化的手法,将企业的形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可见的识别展示,目的是塑造企业的独特形象,凸显企业个性,提升企业文化。
视觉识别系统包括:基本要素、应用要素视觉识别系统设计要遵循的原则:第一、要充分反映和传达企业理念的原则;第二、设计元素和设计风格相统一的原则;第三、可实施性原则。
行为形象系统—Behavior Identity,简称BI对内而言,是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教育训练制度、福利制度及行为规范;对外是透过社会公益文化、公共关系、行销活动等方式来传达企业理念,从而使消费者获得大众识别认同感。
这是企业实践经营理念与创造企业文化的一个准则。
思维形象系统——Mind Identity,简称MI思维形象系统以企业的经营理念为出发点,将其经营方针、宗旨和价值、利益、行为准则等精神理念,予以明确化。
这是企业定位和传播的基础,关键是“沟通”。
企业整体形象设计的东西方差别企业整体形象设计在发展上,东西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而形成东西方不同的企业形象模式。
对于西方特别是美国设计界而言,企业形象系统主要是视觉系统,包括企业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彩以及这些因素的标准运用规范。
企业形象依然只是视觉传达设计部分,没有扩大到企业管理的范围。
而东方企业形象系统特别是日本的企业形象系统,扩大了视觉设计的领域,把设计内容扩展到企业员工规范、企业管理思想的规范上,成为一个庞大的系统。
这种企业形象系统观念适合远东各个国家大而全的设计策划,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和营业额。
设计师——从事设计工作的人,是通过教育与经验,拥有设计的知识与理解力,以及设计的技能与技巧,而能成功的完成设计的任务,并获得相应报酬的人。
设计师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它是人文素质、艺术素质、科技素质、道德素质乃至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由于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设计与生产进一步分离,设计师的性质和功能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机器主宰生产的生产时代,及其改变了设计师的工作方式和地位。
一方面,设计师越来越“图纸化”,设计师的主导性被“降低了”。
设计与生产之间产生了巨大鸿沟,需要大量的工程师来补充,不得不依靠集体的合作来弥补知识结构的不足。
另一方面,机器的高效率生产使得消费品生产领域迅速扩大,设计师的地位又被空前的提高了。
大量的产品想要实现销售,产品出奇的设计就越发的重要了,产品制造阶段的重要性越来越让位于设计阶段。
设计师要有“大内存”的智能结构:广博的综合理论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精神和领先的时代观念、非凡的艺术家情怀和高超的审美能力、良好的群体意识和卓越的沟通协调能力设计师还需要具有极高的社会责任感:1、对消费者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深入了解与关注;2、对产品成本的控制和节省3、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爱护4、对人文环境的尊重5、对消费者趣味的引导6、沟通人与物的交流艺术设计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知识为一体,多维性和交叉性是艺术设计学科的典型特征。
良好的综合理论素养和精深的专业知识,不但是设计师进行策划与创意、设计与制作的基础,而且是提高设计品位的敲门砖。
埃米利奥·艾姆巴茨将设计师划分为三种类型:顺从者——不对自己工作的社会文化背景提出疑问,仅注意个别产品的审美性质。
改革者——深深关注设计者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但是往往在实践中发生冲突。
反抗者——坚信除非有深刻的和广泛的结构上的变革,就没有设计的革新。
第二章设计的目的因素一、飞利浦设计美学研究会主管帕崔克.乔丹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了消费者的需要层次理论,即功能、易用、快乐。
如果功能上的要求决定了产品能否被使用,易用性决定了产品能否能否被更好、更有效的使用,“快乐”的要求则决定了产品会不会被使用。
功能——设计目的中最基本的需求设计的结果越是“波澜不惊”,越体现设计作品的“内力深厚”。
一个设计产品的使用如果让人忘记了产品的存在,则表示产品在功能上至少没有什么大的缺陷。
功能美体现在两方面:适合才美:适合性法则主宰着功能互融功能美的实现,因此功能美体现在“适合才美”合乎目的是更有优先权的美学原则,也就是功能适合性法则。
合乎目的是更有优先权的美学原则,也就是功能适合性法则。
机械的美:机器生产出来的东西的合理性表明了——人类的智慧、艺术设计师的精巧,体现人们更加完善的需要。
可以说机器之美是当代设计功能美的直接和最集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