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教学需要关注什么龙游县横山中学袁亚芳[内容摘要]主要是讨论小说教学要使“想教什么与实际教了什么”的目标达成一致,对教学内容的正确确定是关键,而对教学内容的确定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
就高中生而言,已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有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的实际需要。
为此,在小说教学上要做到“悟文品字”、“披文入情”和“投石问路”,使学生爱学、乐学,使教师从“千篇一律”的圈子中走出来,摆脱尴尬的局面。
[关键词] 教学内容,实际需要,文学语言,情感体验,文体特点在文学作品的四大样式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中,小说教学本应该是最富生气和灵性的,但实际教学中却常常枯燥乏味,学生学得无聊,教师也教得尴尬。
反思我们的教学,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教学内容的泛化和变味。
(一)教学内容的泛化在历经了“世纪末的尴尬”之后,语文教学出现了一种被称之为“人文教育”的倾向,即几乎每一篇文章的教学都设计了大量的人文主题活动。
这种教学看似与语文有关,实际上游离于语文之外,被人批判为“泛语文”。
在当前的小说教学中,我们一不小心也可能会走向这种“泛语文”的极端。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例子,某教师执教《智取生辰纲》时,用一节课的时间围绕“杨志为什么会丢失生辰纲”展开激烈的讨论,最后总结出了八个原因:部下无能说、权力受制说、对手强大说、天意弄人说、作者安排说、内部矛盾说、自掘坟墓说、社会决定说。
这是一堂典型的教学生“如何押解生辰纲”的生活常识课、思想方法课,并不是语文课。
对这样“语文不是语文”的教学活动,李海林先生提出了有力的质问:“这些教学活动与政治课、历史课、地理课、艺术课的教学有什么区别?如果这些教学活动设计因为涉及语文的运用(即阅读资料、撰写报告、口头演讲等)就算是语文课的话,那么政治、历史、地理,甚至物理、化学课里不也都有语文的运用甚至语文活动吗?”①作为语文老师,面对诸多精彩纷呈的课文,有时真的是觉得自己也会如此茫然失措、困惑无比,也会不知不觉地参与“语文不是语文”的教学活动中。
究其因,都是“教学内容的泛化”惹的祸呀。
(二)教学内容的变味王荣生博士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提出一堂好课的较高标准是“想教的内容和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但“根据我的观察和分析,语文教师在想教什么与实际在教什么之间,普遍地存在着阻隔、矛盾乃至对立、冲突。
”②这样的事可能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发生过,比如教师主观上想提高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但实际上却是把小说中的故事当日常事件在说,甚至胡乱猜测,忘记了本堂课本来就是有效地实现原本想教的内容的使命,而导致了教学内容的变味。
比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祝福》时,将祥林嫂的悲剧描述成现代版的“凶杀案”,并要求学生“立案侦查”,找出凶手。
教师让学生模拟公安人员办案,关注的仅仅是小说中的事实真相:祥林嫂什么时候死的?死因是什么?跟谁有关?证据是否确凿?但是并没有涉及对小说言语表达涵义的咀嚼、品味,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不需要调动自己的想象与情感。
很显然,该教师忘记了本堂课的使命,这堂课的教学内容自然成了变味的小说教学内容,脱离了语文,脱离了文学,抹杀了文学的本质特征,与小说教学课程目标背道而驰。
我们的语文课程是非常重视文学作品的,但是效果却不容乐观。
原因固然不止上文所说的两个方面,但是出现这种错位的小说教学内容,与小说课程内容建设的滞后,不能及时吸纳有关小说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是脱不了干系的。
这些收入教材的小说究竟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是目前亟须探讨和改善的“真问题”。
小说教学要摆脱尴尬的局面,只能走教学内容除旧布新之路。
小说教学,不能一味地囿于“千篇一律”(总是离不开“三要素”、小说主题等等千篇一律的分析)的圈子中而走不出来,要懂得变通,要先想好“教什么”,再去想“怎么教”,所做的都是为了学生爱学、乐学,因此,对小说教学内容的正确确定是关键。
依笔者粗鄙之见,对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
王荣生博士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评价一堂好课的理想标准是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一致,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就语文课程而言,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不仅具有认知的能力,更主要的是具有运用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
为了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小说教学上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悟文品字语文教师要从学生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选择、确定教学内容。
高中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具有接受、熟悉、运用文学语言的潜能,有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的实际需要。
而文学作品特殊的语言形式极易激发学生多元化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学语言教育对发展和健全学生的思维机能的作用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独具优势。
因此,为了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小说教学上要突出文学语言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传达感情、反映社会活动的,这是文学作品的本质属性。
因此确定“文学语言教育”这项教学内容,是从这点出发的。
可以说,对文学语言的感悟能力是文学鉴赏能力的核心。
若不用心学习语言,是很难提高语文能力的。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的丰富内容和多样的艺术形式必须由语言来完成。
我们阅读小说,就要十分关心语言,通过语言真实地理解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感受寓于字里行间的情感,体验生气勃勃的内在精神。
比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品味语言来品析人物形象,解读人性内涵,体悟博爱情怀,提升精神境界。
杭州高级中学许涛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主要是抓住文中值得品析的形象传神的人物描写和意味深长、感情丰富的语言来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
举其中一个设计环节为证:阅读下面两段译文,探讨两个问题。
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
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陈敬容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这时候,他那一直干涸而焦炙的独眼里.......,顺着因绝望而久久抽搐的.............,涌出一大滴泪珠畸形脸颊,缓缓地流下来。
也许,这是这个苦命人平生第一次流泪。
(倪维中译,浙江少儿出版社2009年版)⑴比较两段译文中加点部分内容,说说哪段译文更形象传神。
⑵这滴泪,对伽西莫多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③在这里,许老师运用比较法,让学生探究小说语言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倾向。
具体来说,主要是抓住“如焚”、“焦炙”、“滚”、“涌”等字眼来引导学生比较、体会第一段译文的妙处,并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出这滴眼泪的丰富涵义——浅层而言,这是感激之泪;深层而言,这是伽西莫多受到救助和尊重时的人性复苏之泪。
教师从分析小说语言入手,非常轻松地带着学生走入文本,细细揣摩文字的魅力,品析人物形象,解读人性内涵,体悟博爱情怀,顺利地“在感情和文字间走了个来回”,潜移默化中,学生的鉴赏能力会得到提高。
注意,从语言分析入手,不是肢解,而是“悟文品字”。
因为“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品其言才能会其意。
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就在文字的里面,而不是在文字的‘后面’;所以要‘悟文品字’,所以要‘细细揣摩文字的魅力’”④品味语言的前提是一定要紧扣文本,阅读教学如果脱离文本,架空语言,丢弃语言的品析,让学生去理解所谓的思想内涵,就容易导致“去语文化”。
“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让我们记住钱梦龙老师这句话吧!文学作品是需要鉴赏性学习的,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教材组织好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等通过品味语言去体验文字表层意思下的深层内涵,体会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地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达成“教什么”与“学什么”一致的目标,教师应授给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
我认为比较可行的是文本细读法和点评式阅读法。
文本细读是对文学文本的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释和分析。
小说教学中运用文本细读法,能培养学生通过表层语言深入探究问题实质的学习能力,加深对文本内蕴的感悟。
要让学生明确,细读须立足于文本整体,否则会造成曲解。
比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不妨从品析语言入手,采用圈点批注法来学习鉴赏文章,进而引领学生课外去阅读整部《红楼梦》,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并会影响学生终身的阅读习惯。
获得终身发展,这是每个学生必须的。
二、披文入情文学艺术的目的和使命之一在于传达感情,而不是哲学家所说的神秘精神或绝对理念。
历史证明,人类正是通过文学艺术来体验从前人们体验过的或同辈人正在体验的感情,同时也将自己的感情通过艺术传达给别人也遗留给后人。
小说的作者也应该在创作中表现自己的情感。
如果一位作家只满足于冷峻而客观地将黑暗与罪恶展示给读者,而不表达自己的爱憎和理想,似乎作者自己并未动情,那么他将无法感动读者。
当然,高明的作家并不会直接站在读者的面前言说自己爱什么与恨什么,聪明的读者也能从人物、情节、场面中感受到作家自然流露的感情。
小说主要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个人情感和主观情绪,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有他的喜怒哀乐。
比如当黛玉临终时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时,其中包含着多少怨恨和绝望以及更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
作家不自觉地进入角色中,喜之所喜,忧之所忧,而且还在人物形象中渗透进自己的审美评价,或爱或恨,或怒或怜,表达着对世界、人生的看法。
小说不但表现个性化的情感,同时也表现人类的共同情感,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表达了人类饱含激情的执著追求精神。
真正的作家都是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对人类终极关怀的广阔胸襟的。
因此,“常常受文学类文本熏陶的读者,就会在潜移默化地净化情感的同时滋长其关注社会和人生的美好情愫,并形成思考宇⑤宙、自然,从整体上观照世界的良好习惯。
”特别要指出的是,有一类小说,既不以阐明思想为目的,也不以讲述故事为乐趣,而是追求以情动人。
从情节设计到人物命运安排,从人物纠葛到环境布置,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情”做文章。
我们无法否认,在《山羊兹拉特》中,不仅关怀和同情困境中的人,也能非同寻常地关怀绝境中依然忠心耿耿的纯洁的山羊;在《礼拜二午睡时刻》里,那种宽容与慈悲,完全超越了世俗与道德的樊篱,让读者心中充满无限的暖意。
像这样充满“情感价值”的小说,不讲“情感”,讲什么?只有“披文以入情”,领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且自己的思想感情也有所触动,引起美感,才能得到审美的享受。
基于小说具有其他文学类文本的情感性特征,教师不可能忘了引领学生进入文本进行审美和情感体验。
只有“入情”了,才可能深入文本体味到广阔的小说世界中给人带来的无尽的愉悦和享受;只有“入境”了,语文素养的提升才成为可能或必然的事。
按照窦桂梅老师的观点,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引领学生在情感和文字里走个来回”,而最终落脚在“情感的深化、思想的磨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