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最高意义,在于养成精神贵族1 书籍是思想的延伸如果没有书籍,那么所有的世界都得自己去拿脚步走一遍才能了解,所有的历史,都只能靠自己挖坟才能了解。
还没走完所有的角落,也还没挖完所有的坟,估计生命就要结束了,世界太大,靠脚走生命太短暂,只能靠思想去驰骋。
通过别人的思想延伸自己,这是一个捷径。
而如果因此而把自己埋葬在别人的思想里,则又是一个不幸。
既知道捷径可用,也知道不幸可避,那么才能够踏着别人铺就的台阶,在有限的生命里面,更好的成就自己。
2 阅读的变现是无形的常听人说,走了这么多路,读了这么多书,还是活不明白。
也有人说,读了这么多书,又有什么用呢。
不是说,这边读完一本书,那边就马上会有对应的产出。
这样把阅读当成饲料的读法,营养也只能是饲料层次的了。
书的营养不在于吃,而在于通达,在于心领神会。
阅读真正改变的,是一个人的气韵。
更具象的和实际的,是改变一个人的心智结构。
不阅读,是一个人,阅读了很多书,则又会变成另一个人。
阅读是通过改变一个人的根本心智,并驱动他去走向另一番人生,如果是增益自身修为的阅读,那么显然这个变现,即是脱胎换骨本身。
3 最终还是要成为自己做个思想实验。
一个星际空间站上,泡在营养液中插管子培养出来的婴儿。
他长大后,什么都没有接触过,那么他的自我认知会是什么样的?可以肯定,他没有“自我意识”。
因为他缺少一个文化模因和地图。
自我认同的形成,是后天的。
它的关键,是文化模因和地图。
所以,阅读就是一种建构,你钦佩欣赏什么人,读他们的书,慢慢的就会构建出来与之相应的人格和自我认同。
读圣贤书的人,就会正气浩然心怀天下。
读畅销书的人,就会市侩庸俗小布尔乔亚。
书都不读,只能读图的人,就只能一直处于心智低幼状态。
成为什么样的人,关键在于自我认同这种文化人格的构建。
而书籍和书籍里面的那个人的气韵,则是构建自我的基本素材。
4 有意义的理解力操练为什么儿童只能读图,不能读字呢,因为理解力跟不上。
如果一个儿童,一直不读书呢,长大了之后,他的智力发育是不完全的。
因为该长脑子的时候,没有进行适应性训练。
而理解力的低下,则是一生的缺陷。
别人能通达的世界,自己看都看不见,别人能通透的现象,自己怎么想也不明白。
不学,不思,不读,浑浑噩噩的度过了一生。
快乐的猪,真的快乐吗?那只是动物性的本能,只是一种俗乐。
快乐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比理解力的操练更难的事情。
能通了之后,才能达,能达了之后,才能乐观:观世界了然于胸,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这才是真正的快乐:至乐。
读过很多书都忘掉了,意义何在?读书,是为了了解别人是如何理解与认知这个世界的。
并通过别人的理解,来构建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心智图景。
也就是说,读书的目的,不是在于记忆。
而是在于理解。
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对话。
和作者的对话。
真正有思想的智者,他们讲的是关于这个世界的“关楗”。
如果能心领神会,那么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智者,拿到理解世界的钥匙。
任何事物,只有理解了它,才能驾驭它。
反之,则被世界碾压。
这样真正有智慧的作者,他们的书有一个共同之处:简洁。
反之也成立,但凡繁复冗沉之作,也肯定没什么智慧可言。
契诃夫说:简洁是天才的妹妹。
《黄帝内经》说:知其要者,一言而终。
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是不是简洁,是鉴别一本书值不值得读,书中作者值不值得交谈一番的重要条件。
反面教材,有些书,只看看封面,看看目录,就可以不用看了。
还有的书,如果打开正文,看了五分钟还没发现这个人手里有钥匙,也可以不用看了。
丁肇中说过一句话,任何书,任何思想,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和表达。
如果做不到,那就是没理解透彻。
但也有可能,有些书,作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表达什么,在说什么。
他关于世界,并没用理解,也没用钥匙。
他只是在那里絮絮叨叨的没完没了。
这种人写的书,特点就是流散无穷,毫无价值。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意不尽象,象不尽道。
所以,纯粹刻意的记忆背诵书籍里的文字,没什么意义。
真正有些书有些句子,读一遍,让人一辈子想忘也忘不掉的,那才是真正的你正在寻找的“关楗”。
当然了,很多人读书不是为了理解世界,而是单纯的为了消遣,为了取悦自己。
实际上,真正摄人心魄的纯文学作品,它在审美上的巅峰,就是它对世界的理解。
例如曹雪芹,李商隐,例如博尔赫斯,如品钦,例如穆齐尔,例如贝克特,卡夫卡,普鲁斯特们……等等。
如果他们只是一众无脑畅销书作者,写的全是迎合庸俗市侩们的浅薄贫瘠的东西,又怎么可能摄人心魄。
浅薄的东西,不值得审美。
就好像一张抹了几百层化妆品的脸一样,给人的感觉,就是腻,就是脏。
阅读这条路,一旦走上去了,想一直浅薄下去,也挺难的。
除非,是一个恶趣味的读者,一直追逐着无数恶品味的作者。
当一个人构建了自己的天地,安了身,立了命,不再浅薄的时候,品味和气质就出来了。
这就是阅读最大的意义。
读了那么多的书,都忘掉了。
但是,你通过阅读而形成的品味和气质,则是令人忘不掉的。
一个人有文化,到底有多么重要文化,并非是一种类似于相亲中的“条件”这种硬性的东西,它不属于硬件配置,而更多的体现在软件属性上。
读很多书,和有文化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有的人,读了很多书,也不见得有什么文化,有的人,没读什么书,也会具有非凡的气度和修为。
所以,我理解的有文化,并不是单纯读了多少书,去过多少地方,经历过多少故事,也不是有多高的学历。
学历这东西,比较唬人,很多高学历的人,其实人格都不健全,又哪里谈得上有文化呢。
复旦投毒案,清华投毒案,海外留学生两个博士,男生大庭广众之下把女生头割下来的。
等等,这些年轻人,虽然读了很多书,学历也很高,但是算不得什么有文化。
文化,到底是什么呢?1 教养这是有文化的最基本的特质。
斯文,文质彬彬,温文尔雅,这些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形容读书人的,有文化的人。
因为古代人,基础教育,就是四书五经那些经典,这些书读完,对人格的塑造,和现在教育里面重功用而不重修身的纯粹知识性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完全不一样。
虽然现代教育,重实效和功用方面的培养。
但是,如果一个人,读了很多书,上了很多年的学,却连怎么做人的起码礼貌教养都没有,那么只能说,人格不健全。
长歪了,人格成型后就是歪的,那么后面,也会越长越歪。
对他人和社会的破坏性也会越来越大。
教养良好的本质,是一个人气是平和的。
气和而有悦色,有悦色则有婉容。
这就是教养背后的东西。
气和,则神气舍心,笃定内敛。
根本就不会想到去侵凌别人。
一个没教养的人,则相反,他的心不平,气也不和。
气不和的人,不弄点事出来,不折腾折腾别人,就是浑身的不舒坦。
缺乏教养的人,整个人的气机,不仅是混乱的,而且是向外扩张型的,偏盛之气,扑到别人身上,就会给人一种侵凌之感,不舒服,这就是盛气凌人,粗野的令人生厌。
2 气度这就是比教养提升了一个境界的特质。
腹有诗书气自华,浩然正气,器宇轩昂,玉树临风,风度翩翩,卓尔不群,等等。
这些词,都是用来形容一个有文化的人,浑身散发出来的气质的。
有了笃定而内敛的和气。
继续升华,继续积淀。
这团气,甚至可以透过身体,散发出神采和光芒。
让人看上去,就觉得这个人,气度非凡。
这个特质,不是装能装出来的,也不是能演出来的。
只能是日日的积淀,修养出来的。
现代的人,不怎么注重修养身心。
多在外部世界做文章,专注于社会属性,而遗忘了自己的精神属性。
太过于专注社会属性,就会认为气度就是你开的车比别人好,吃的穿的比别人好,什么条件都比别人好,这就是气度非凡。
其实弄反了。
超跑男,和烧烤摊上的金链汉子,本质上,也没什么区别。
内在的贫瘠,需要外在的装饰。
外在的装饰越繁复,则内在的气度越廉价:没有任何文化上的积淀,社会属性上的显贵,和一个人的精神属性,有时候是负相关关系。
庄子说过,其奢欲深者,其天机浅。
3 关怀一个气度非凡的人,会自然而然的继续自行升华。
他在和外部世界,和他人发生关联的时候,是用一团和气去应对别人。
因为一团正气,积淀在他的身心里面,所以他对外部的社会和他人,也是充满友爱和热忱的。
这样的人,或多或少的,都是热心肠。
古道热肠,待人诚挚,颇有古君子之风。
就是形容的这种人。
这不是思想品德教育出来的,也不是社会道德熏陶出来的,而是,当一个人,气和神定,静笃内敛,正气充体,他必然的会表现出这样的对人对物对社会的关怀。
4 抱负一个对社会,对他人,对世界,有关怀心的人。
继续升华,到了最高的境界,那就是产生了远大的抱负。
这也是油然而生的。
一个人,有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志向,其实并不是打鸡血打出来的,而是,一步步升华使然。
他积淀了那么多的精气神,突然有一天,就像恒星一样,点燃了自己。
整个人燃烧了起来,他的光芒开始照耀别人,照亮了整个社会。
一个人的抱负,并不是靠励志而催化出来的。
而是,一步步从尘埃变成恒星的过程。
是从内在里,把自己点燃了起来。
恒星,本来也不过是星际尘埃,越聚越多,积淀的质量越来越巨大,突然有一天,就把自己点燃了,从尘埃变成了恒星,亮彻太空。
靠励志或者兴趣驱动而来的志向,也就是通常说的理想啊,梦想啊,和这样的因为积淀了太多而被从内部点燃起来的恒星式的人不一样。
被外在世界驱动的抱负,大多只是关乎一己之身的奋斗,并没有超乎一己之身的关怀。
5 神奇有文化,有多重要呢。
它能把一个平凡的人,普通的人,从尘埃变成恒星。
化庸俗为文雅,化腐朽为神奇,化浑噩为灵气,化浅薄为深邃,化窝囊为伟岸。
有文化这条路,其实真正的一开窍,后面各个境界的不停升华都是自动的。
根本停不下来。
从有知识到有思想有思想的人,和有知识的人,是不一样的。
有知识的人,只是像集邮一般往自己脑子里面划拉东西。
对这些东西怎么来的,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是这样,它们之间又是怎么的关系。
从来不关心。
他们甚至几乎不思考,只是不停的在集邮。
这是个什么什么,噢,看见了,装进了脑子。
他们只关心“是什么”的问题。
这种人,就是被尼采讽刺为钟表的学者,或者就是福科在《词与物》一书里面讥讽的知识分类学家。
他们收集的知识越来越多,给自己造了很多房子,住在里面,认为这些房子就是他们的思想。
这种人,最登峰造极的成就,就是成为一个学者。
尼采是这样评价学者的:他们是上等的钟表装置,只要给他们上紧发条,他们就会准确无误的报告时刻而发出谦虚的滴答声。
另一个阵营。
则不怎么关心是什么的问题,更厌恶集邮把自己搞成一个人肉硬盘。
他们只关心“为什么”的问题。
这就是有思想的人要走的路。
有思想的人,可以进一步分成不同流派和层次。
有的人,思考一番,得出一个结论,认为自己找到了答案。
赫然一代宗师。
思想家光环加身。
这是面对表象的初级思想家。
他们是构建主义者。
这一群,里面又可以细分很多种,这里不作详述。
再一步升级,变的更高级的思想家发现,以上思想家,都是错的,他们虽然比那些集邮党进步了,但是得出了答案各不相同,而世界不可能两个不同的答案,又同时都对。
有没有可能,他们都不对呢。
考察一番,发现,果然他们都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