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数运动
三、对我国数学பைடு நூலகம்程改革的启示
课程改革立足于国情的需要
我国的数学课程改革,在对西方国家课程改革优秀经验借鉴的基础上,应 该立足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国情,以我国具体的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
课程改革建立在科学理论与实验的基础上
我国数学课程的改革不能盲目的进行,一定要立足于丰富、完善的课程改 革理论,并经过长期科学有效的试验,以正确的理论与试验作为数学课程改革 的坚实基础。
总之,这次改革的结果尽管不尽如人意,但对世界数学教育改革产 生了非常影响深远。这次改革中提出的一些思想,例如,要把现代数学的 最新发展、最新思想反映到课程中来,重视科学方法的学习,强调发现式 学习,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亲身实践,把数学学习看成是一个过程而不 是结果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课程改革时,一方面要吸取其失败 的教训,另一方面也要吸收其正确的经验。
“新数运动” 对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新数运动” 新数运动
一、“新数运动”的简介 新数运动”
社会背景 处于“冷战”时期,从军事、科技到意识形态都成了“冷战”的核心, 而教 育作为科技和人才的根本,不可避免的也卷入了这场战争之中。科技教育和 课程改革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原因 内部原因:教育质量下降,人们对现有的教育存在不满情绪 导火线:1957 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经过 1959年9月,美国有35位科学家、学者和教育家集会于科德角的伍兹 霍尔,研究中小学数理学科的课程改革问题,讨论怎样可以改进中小学的数 学与自然科学教育问题。布鲁纳担任大会主席。会议后,作为会议主席的布 鲁纳发表了《教育过程》一书。这次会议的精神对于“新数运动”的兴起和 发 展起了指导作用。这次运动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回应。 结果 以失败告终,不得不在20世纪70年代又喊出了“回到基础去”的口号。
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课程改革目标是通过对改革后的数学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 发展,即综合素质的发展。数学课程改革不应该单纯的培养智力,智力的培养 只能是数学教育的一个方面。 课程改革遵重教师和学生现实的经验与能力 数学课程改革必须尊重教师和学生现实的经验与能力,不能过高或过低的 估计教师和学生的现实水平。切实把教师和学生整体的经验和水平纳入到数学 课程改革应该考虑的范围中去。
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 重视“双基”教育及“双基”教育的成功一直是我国数学教育的成功之处, 在 课程改革中应该继续保持这种优势,“新数运动”中过于强调了数学内容的结 构 化,忽视了学生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正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课程内容注重激发兴趣和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布鲁纳认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学习的材料要有趣。这无疑是值 得肯定的。在数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利用学生学习和认知的特点,多设计 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多融入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并且要注重学生的抽象思 维能力的培养与激发。
方法
强调发现教学法,强调直觉思维的作用,会造成教学效率的低下。 首先,直觉有正误之分。其次,完全靠 “直觉”去发现,费时且不经济。在 有限 的时间内不能使学生获得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再次,不是每次都会有“直觉” 出 现的。
发现法实际使用的范围有限 首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因为只有少数学生有能力去“发现”。其次,对教 师 的要求过高,因为只有少数教师能驾驭“发现”。再次,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 “发现”。
二、对“新数运动”失败的反思 新数运动”
“新数运动” 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改革自身存在缺陷 的原因,也有来自改革或者教育之外的社会原因,但改革自身的原
因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目的 以发展智力为主要目的,不是科学和合理的。 一方面,实质上是一种排斥大众教育的精英教育,只有少数学生和教师 能适应,否定了大多数学生。 另一方面,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智力的差异主要来源于遗传的 作用,后天的综合因素对智力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当儿童的生活的 周围环境达到正常水平(这里的正常水平是指符合绝大多数儿童所生活的环 境,而不像狼孩那样的生活环境),后天的包括社会、家庭、教育在内的综 合因素的促进作用是很小的。但实际情况是,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处于 正常生活环境中的。也就是说,教学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是起作用的,但这种 作用实际上是很有限的。
内容
引进许多新的内容(如初中数学引入集合论和映射、群、环、域、向量 空间、矩阵代数、微积分、概率与统计等),难度偏大
删除了原本教材中对学生发展有价值的一些内容(如初中数学删除了欧 式几何、代数式变形、三角方程、二次不等式、无理数理论等)。
过分强调结构化的体系,过于抽象,忽视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