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与静》教案

《动与静》教案

《动与静》教案
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3.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点:
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教学难点:
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课前准备:
制作PPT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乘车的经验,讨论分析:自己坐在汽车上静止不动,对于自己来说,汽车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汽车对于地面上的房屋或树木来说,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由于站在不同的角度,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判断,得出的答案是不同的。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一定要说明理由,即以什么为参照物来判断,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关系。

引起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兴趣。

二、授新
1.教师:我们通常所说的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之为静止。

观察教材23页插图,分析:若你是秋千上的那位男(女)同学,说说自己看到的与你一起荡秋千的另一位同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你看到的秋千下面的同学是静止的,还是
运动的。

为什么?
请分析为什么你看到的秋千上的同学和秋千下的同学运动情况不同。

引导学生说明理由,即以什么作为参照物来判断的,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关系。

2.结合实际,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特别要说明什么为参照物。

分析1:在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中,以什么为参照物时,说“竹排”是运动的?又是以什么为参照物时,说“青山”是运动的?
学生活动:充分讨论交流,能说出“竹排相对于两岸或岸上的树的位置改变了,所以说竹排是运动的;青山相对于竹排或潘冬子的位置改变了,所以青山是运动的。


教师:如果以竹排的人为参照物,竹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分析2:若一个男孩向女孩走来。

问:男孩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为什么?
引导学生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概念去描述: 以女孩为参照物,男孩和她之间的位置在不断改变,所以说男孩在运动。

顺着提出:如果男孩来观察女孩,以男孩为参照物,女孩和他之间的位置在变化吗?可不可以说在男孩看来女孩是运动的。

引导学生说出:看来说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是对于一个参照物来说,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反之,就是静止的。

因此,我们描述物体运动或静止时都要特别说明是以什么为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结论常常会不一样。

3.分析戴帽子的同学在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的运动情况。

三、练习:
1.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的选择是很重要的。

2.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的。

3.当舞台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时,物体是()的;位置随时间没有发生变化时,物体是()的。

4.如果选择扇叶作为参照物,电扇的保护网是()的;如果选择底座作为参照物,电扇的保护网是()的。

5.在观察电扇时,()将手伸入保护网。

四、作业:
分析电扇工作时各部分的运动情况。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另外需要选择参照物,来判断同一物体中某一部分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五、总结:
说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是相对于一个参照物来说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反之,就是静止的。

六、板书:
动与静
1.我们通常所说的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之为静止。

2.实例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