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中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巡礼日期:2011-09-21 11:11:00邢静柴华8月8日是北京奥运会召开的日子,如今它被冠以一个新的名称:全民健身日。
这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体育节日。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到如今“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中国的群众体育理论构成了一个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宏大体系。
群众体育也称大众体育,是满足人们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等需要的体育活动,是现代社会成员的一项基本权利。
早在1919年,顾拜旦就说过“一切体育为群众”。
萨马兰奇也曾说,群众体育是实现奥林匹克理想的有益手段。
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群众体育事业取得斐然成绩:城乡居民的健身意识普遍增强,群众性的体育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国民体质状况逐步改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基本建成。
调查显示,2004年我国7-70岁人口中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比1997年增长了5.7%,2007年全国已有占28.2%(含在校学生)的人口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已经成为广大群众重要的生活内容。
在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民健身,更是从体育名词变身民生热词。
运动关乎身心健康,健康关系生活幸福。
群众健康已成为衡量幸福社会的标准之一。
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体育事业观体育不仅仅是破纪录、拿金牌,更是民生大计,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幸福生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始终将提高国民健康素质作为发展体育运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位于北京市体育馆路的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大楼楼顶,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12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这12个字,是毛泽东在1952年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所作的题词。
1953年底,全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党组向中央提交了《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
1954年初,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并批准了这个报告。
党中央在批转这个报告时指出,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在此方针指引下,新中国的群众体育蓬勃开展起来——1951年11月24日,第一套广播体操正式颁布。
这种徒手操不用机械,只要有限的场地就可以开展。
这对于缺少场地和器械的中国百姓来说,是十分适宜的健身活动。
据北京等13座城市的不完全统计,当时参加广播体操的人数达到104.8万,以工人和学生最为踊跃。
“当时有个口号…人人都锻炼,天天上操场,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
每天喇叭一响,千百万人随着广播乐曲做操,这算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新鲜事”,回想起上世纪50年代的情景,首届全运会竞走冠军李福德老人兴奋地说。
1984年,党中央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工作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提出了加快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1995年,一项宏大的体育工程——《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面启动实施。
这份由国务院下发的关于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确定了用15年时间把全民健身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目标。
在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战略思想下,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潮席卷神州大地。
从城市到乡村,从山区到平原,人们或参与篮球、跑步、游泳等传统项目,或投身于瑜伽、跆拳道、健美操等现代时尚运动。
对于越来越多的中国百姓而言,体育不仅是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更成为追求幸福和谐的有效途径。
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将群众体育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2008年9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我们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在此目标指引下,进入2009年,全民健身事业持续加速——国务院确立每年的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这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体育节日;我国第一部以全民健身为宗旨的行政性法规——《全民健身条例》自10月起实施;培养配置社会体育指导员,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国家体育总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北京奥运会后的两年里,国家共投入资金12.4亿元,支持3万多个行政村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支持建设“雪炭工程”项目148个,“全民健身路径”工程3000多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71个及全民健身户外活动营地、体育公园、全民健身广场53个。
健身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如今,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
无论是在现代化的健身俱乐部内、社区的健身步道中,还是在乡间的简易篮球场上,到处都能看到挥汗如雨、积极锻炼的人群。
对于很多人来说,参与健身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增强体质的途径和游戏方式,更是家人之间共度欢乐时光、朋友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渠道,代表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夏日的北京闷热难耐,稍微运动就会汗流浃背。
即使是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北京日坛中学分校小学的李优依然坚持在羽毛球馆练习,移动、跳起、挥拍,每一个动作都做得一丝不苟。
李优是从2008年9月开始在羽毛球俱乐部练球的,每天放学后她都会练习两个小时,寒暑假期间练球的时间就更长了。
虽然“球龄”有限,但是小李优已经在朝阳区的一次比赛中获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
广西来宾市地处偏远,但当地724个行政村却拥有936个灯光篮球场,成立了农民篮球队1245支。
平日里,男人们干完农活,放下农具就往球场跑。
农民篮球队队员张洪湖说,每逢重大节日村里都有篮球赛,有时一天会打两三场比赛,一场比赛最多要打上八节才过瘾。
在长春胜利公园,每天一早都会有很多市民前来晨练,这其中,魏长春比较特殊。
他总是东走走西看看,检查一下健身器械,指导一下市民如何锻炼。
他的身份是社区体育管理员,专职管理社区体育工作。
在长春,他的同事多达188人。
……这些只是蓬勃开展的全民健身活动的几个片段。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城市社区晨晚练点近30万个,一些地区已经形成“家庭健身活动、各晨晚练点健身活动、社区单位体育赛事、社区体育单项赛事、社区大型综合运动会”五位一体的健身活动格局,营造了“天天去健身,月月有赛事,季季搞活动,年年掀高潮”的健身氛围。
在广大农村,在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和基层农民体育协会等组织的带领下,农村体育活动在不断推进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中,坚持与生产劳动、文化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以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为主要内容的健身活动,极大丰富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了体育健身意识,有力推动了农村体育的发展。
同时,为了更加广泛地调动和组织各类人群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国家体育总局分别与其他有关组织,联合推出了“五个亿万人群”健身活动,即:亿万青少年儿童健身活动、亿万农民健身活动、亿万职工健身活动、亿万老年人健身活动、亿万妇女健身活动。
根据各类人群的特点,分别组织多样化的健身活动,特别是亿万人群的规模影响和社会效果,对促进人们更加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不断创新各类人群健身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整体上推进了中国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
抓住契机促进全民健身发展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在华夏大地掀起一股体育热潮,“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理念深入人心。
2007、2008两年,仅国家体育总局就推出近150项大型群体活动,有效增强了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成为北京奥运周期内遍布全国的一道亮丽风景。
北京市及其他协办城市更是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了一系列以奥运为主题的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最大化地发挥着奥运的影响和效益。
不只是北京奥运会,相关部门总是抓住类似有利契机,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发展。
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特殊时期,各级政府在加强医疗防范工作的同时,大力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广大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空前高涨,全民健身蔚然成风,体育的防病健体功能进一步彰显。
2009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了“全民健身日”和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条例》,体育等部门组织开展了大量富有影响的全民健身日主题活动。
围绕2009年全民健身日,全国各省(区、市)体育部门共组织活动8178次,约5000万人次参与。
2010年全年,全国地方各级政府体育部门组织的各种全民健身活动达202836次。
在刚刚闭幕、为期两个月的北京市第八届全民健身体育节期间,北京市共举办了9项市级活动、180多项次区县级活动和千余项基层体育活动,吸引了300余万人次参与。
全国和各地也定期和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各种大型的全民健身活动,以产生更好的宣传轰动效应和示范引导作用。
比如,从1995年起,每年6月10日所在的周举办全国统一的“全民健身宣传周”活动。
2001年,这项活动改为“全民健身活动周”。
各级政府和群众体育组织定期举办各种体育节、全民健身节、体育文化节、体育健身旅游节等活动,并普遍利用元旦春节、“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开展具有较大声势的假日专题健身活动。
每届全国运动会、城市运动会等大型运动会举办的同时,都要举行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群众参与的大型火炬接力长跑活动。
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接力活动盛况空前,直接参加长跑接力的火炬手总数为21880名,再加上数十万观看和参与的各界群众,为“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旋律的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我国还成功地举办了国际奥委会大众体育日、亚洲体育节、世界步行日、国际体育运动年等国际性群众体育活动,充分展示了我国全民健身的良好面貌。
多方破解体育设施不足难题在上海市杨浦区工农三村,每天清晨,400米健身步道、小区“九子乐园”里,健身人群熙熙攘攘,工农新村小学每天清晨和双休日还为市民打开大门。
学校体育场地的开放,让这个现有居民1050户的社区,拥有了4195平米的健身场地。
不只是上海,今年8月8日“全民健身日”那天,全国众多城市的体育馆和学校都免费向民众开放。
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基础物质条件。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乡居民身边的群众体育设施一度面临严重匮乏的局面。
为此,近年来,各地政府一直将群众健身的场地设施的建设、管理和使用,作为全民健身的重点环节和重要问题来解决,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12月底,全国范围内(除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共有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占地面积为22.5亿平方米。
以2003年底全国总人口129227万人(不含港澳台地区)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3平方米,人均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为148.15元。
同截至1995年底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的数据相比,全国体育场地占地面积增加了11.8亿平方米,场地面积增加了5.5亿平方米。